
調查研究是馬克思主義者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澤東同志強調“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對客觀實際情況的調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調查清楚,把問題的本質和規律把握準確,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研究透徹。”當前,全黨正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但必須警惕調研流于形式,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搞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點水式調研,防止走過場、不深入。
力戒走馬觀花的“作秀式”調研。調查研究是轉變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提高履職本領、強化責任擔當的有效途徑,要掌握實情、把脈問診,問計于群眾、問計于實踐。但有的下基層調研“走馬觀花”,下去就是為了出鏡頭、露露臉,坐在車上轉,隔著玻璃看,只看“門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習近平總書記曾告誡,調查研究千萬不能搞形式主義,如果從最開始就以走形式、走秀場的態度來完成上級交辦的調研任務,最終的調研結果也無非是一堆無用的廢紙。因此,需要我們的干部真正沉下心來、撲下身子,少看“樣板工程”,少聽“經典故事”,多開展隨機調研、蹲點調研、解剖麻雀式調研。
力戒報喜不報憂的“盆景式”調研。調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決問題,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辦法。但有的下基層調研只看認真包裝的“盆景”、精心準備的“亮點”,聽到的也都是“標準答案”。這種調查研究勢必被人牽著鼻子走,摸不到實際情況,查不到問題產生的根源,也就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因此,要以調查研究的問題為導向,有目的地圍繞某一方面的問題,提前確定課題方向,帶著問題,帶著責任,不走形式過場,扎扎實實地深入到基層中去,真正聽到實話、察到實情、獲得真知、收到實效。
力戒淺嘗輒止的“蜻蜓點水式”調研。調查研究本應是一件了解社情民意、為科學決策服務的好事。但在開展調研時,往往容易發生人到心不到、浮光掠影、蜻蜓點水等現象,甚至有的一天調研十多個單位,路過一下問幾句也算調研過了。這種淺嘗輒止、身到心不到的調研,不但背離了調查研究的初衷,起不到應有的調研效果,還會在基層群眾中留下弄虛作假的印象,疏遠黨群干群關系。調查研究務必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調查了解情況,在求深、求實、求細、求準、求效上下真功夫,要科學選取調研點,接地氣、察實情,到困難多、群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進行調研。
力戒高高在上的“欽差式”調研。實踐證明,調查研究并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辦好的。有的領導干部下基層調研,把自己當“八府巡按”,去之前電話先行、要求這要求那,到了后頤指氣使、吩咐這吩咐那,對該掌握的情況只是囫圇吞棗。這種自以為是、高高在上的“欽差式”調研,“出發一車子、開會一屋子、發言念稿子”,無實事求是之意,卻有嘩眾取寵之心。只有采取“四不兩直”方式,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真調查、敢較真,才能真正了解掌握基層的真實情況、真實想法,才能發現真問題、真解決問題。
力戒蜂擁而至的“扎堆式”調研。作為黨員干部密切聯系群眾、提高工作質效的法寶,調查研究應當實打實地直奔問題去,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求解,為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計。但在開展調研活動時,一些先進典型單位面臨蜂擁而至被集中調研的“盛況”,少數發展不夠好、問題較突出的后進單位也有可能遇到“你方‘調’罷我來‘研’”的煩擾。這種在時間上、空間上密集交叉或重合的“扎堆式”調研,不僅難以取得應有的工作質效,也給基層單位增加了不必要的負擔。調查研究應加強統籌,增強調研工作的計劃性、適配性和實效性,盡可能壓縮調研總量、合并重復題目、精簡調研內容,避免扎堆調研、多頭調研、重復調研。
力戒大講成果的“自夸式”調研。調查研究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但在調研工作中,被調研單位明明有短板,卻按下不提;明明有問題,卻只講經驗,大講成果,對存在的短板和問題避而不談或蜻蜓點水,避重就輕。這樣,調查研究深入不下去,真正的問題收集不上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就會有出入,調研活動很容易虎頭蛇尾,難點痛點問題也就無法解決。面對新形勢、新問題、新機遇、新挑戰,調查研究務必發揚求真務實作風,只有說真話、講實情,堅持實事求是,才能發現問題、正視問題、解決問題。
總之,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調查研究危害甚大,不僅耽誤工作,而且勞民傷財,更損害黨和政府形象,應旗幟鮮明地反對并堅決予以戒除。只有撲下身子真調研、摸實情,使調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決策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找到破解問題的辦法和路徑,才能更好為科學決策服務,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服務,為完成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務服務。
(作者系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