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大報告就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戰略部署,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鄉村文化旅游,是鄉村旅游與鄉土文化融合發展的農村產業新模式,是對優秀鄉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也是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的重要抓手,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至少具有三重價值。
助推產業融合,彰顯可觀經濟價值。中華民族的鄉土文化在文化領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發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結晶,物質的、非物質的鄉土文化諸如民俗民情、民間傳說故事、村規民約、古代建筑遺存等等,都是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載體。鄉村文化旅游不僅滿足了人們的鄉愁寄托和對田園牧歌的向往,而且改變了傳統的增長機制與方式,實現了產業跨越式發展和創新,能夠有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在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實現農民共同富裕方面將創造可觀的經濟價值。從近年來各地的一些發展實踐來看,鄉村文化旅游往往會與農業、文化創新、商業、養老、健康等產業產生新的融合,從而形成諸如農業休閑產業、文化創新產業、電子商務產業、健康養老產業等,從而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驅動力。當然,發展鄉村文化旅游,不可本末倒置、一味追求經濟利益,而要把對鄉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放在第一位,切實保住我們鄉土文化的根基。
引領要素流動,創造人力資源價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難點在人才、資本、技術等資源要素的短缺,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而推動各類要素在城鄉之間充分流動,不外乎兩種手段。一種是運用“有形的手”,即發揮我們的體制機制優勢,通過制定出臺各種扶持政策、選派優秀黨員干部下沉到農村基層,從而為鄉村振興帶去先進理念、項目資金等。一種是運用“無形的手”,即通過市場調節來促使城市優質要素向鄉村流動,實現城鄉資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大力發展鄉村文化旅游,是對這兩種手段的有效整合,可以吸引、培養更多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人才,從而助力鄉村人才振興。比如近年來流行的農村電商和鄉村直播帶貨,就是以市場化為導向,依托飛速發展的網絡技術和物流網絡,改變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模式,推動越來越多的農產品、旅游景點、特色美食等從田間地頭、鄉村山野直接到達消費者身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鄉創業,書寫著“農村大有可為”的時代奇跡。
催生新型社區,凸顯獨特文化價值。近年來,為了滿足人們鄉間住宿、農耕體驗、假日休閑、健康養老等各種需求,許多農村投資新建了大量基礎設施,鄉村文化旅游熱不僅改變著鄉村的人員組成、產業結構,而且深刻改變著鄉村的空間布局、生活方式等,以體現人與自然相和諧、傳承鄉土文化為內涵和基調的新型農村社區應運而生。這是一種有別于傳統鄉村的新型農村社區,主要表現為人居來源多元化,不僅是農民的棲息地,而且是城市居民休閑治愈放飛心情之地,也是創新創業者施展才華之地;空間形態多元化,既有農村的田園風光又不乏可媲美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既具有城鎮的外部形態又具有美麗鄉村的田野雅趣;產業形態多元化,既有傳統手工業又有現代農業、現代物流業……這樣的新型農村社區,必然會推動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使鄉土文化得到充分傳承發展,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作者單位:湖南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