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項目號:202102277012;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扶持共建項目,項目號:20TYE332。
作者簡介:張忠樓(1987—),在讀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武術散打訓練與教學、運動訓練。
通訊作者:李世宏(1971—),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理論與發展。]""" 李世宏1""" 謝世恒2
(1.哈爾濱體育學院 民族傳統體育學院,2.哈爾濱體育學院 研究生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8)
Study on the Value Connotation, Predica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Wushu Culture Education
ZHANG Zhonglou, etal.
(Harbin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Harbin 150008, Heilongjiang, China)
摘要:從武術文化教育的視角出發,對武術文化教育的價值內涵及其所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與梳理,探索發展對策,推動武術文化教育的發展。研究認為武術文化教育存在著武術文化解讀的片面化;武術文化教育的邊緣化;武術文化認識的固有化以及體育文化價值的多元化等困境。基于此,提出開發文化資源,挖掘文化內涵;構建教育平臺,拓寬育人維度;創造文化環境,解除思想桎梏;打造特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等策略,以推動武術文化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武術文化;武術教育;困境
武術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在發展的過程中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民族文化的總體氛圍中孕育、產生、衍化發展,逐漸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武術文化體系。當下,文化自信的大背景為武術文化發展提供了契機,通過加強武術文化教育,重視武術中蘊含著的豐富文化育人價值,對于傳承傳統文化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探析武術文化教育發展的困境,挖掘整理武術文化的育人價值,在此基礎上探索發展策略,對于實現武術文化的教育功能, 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內容透視:武術文化教育價值內涵解讀
從文化學層面對于武術文化進行劃分,把武術文化分為三個層次即:武術器物文化、武術制度文化及武術精神文化。其中,武術的器物文化是武術拳種中所包含的拳理與拳法以及與武術相關的器械、文物和建筑等,中間層的武術制度文化是指武術中的禮儀、武術傳播方式和武術規律規則等,核心層的武術文化精神指武術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道德規范、思維方式和民族性格等[1]。不同層面中所蘊含的武術文化不同,武術中的育人價值也不相同,探索武術文化的育人價值,對傳承優秀武術文化,推動武術文化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1.1武術器物文化教育價值
1.1.1武術器械教育價值
武術產生于人們生存發展的需要,為了獲取生產資料需要和人或者野獸進行搏斗,因此逐漸形成了武術的器械,首先,是對道義精神的講明。“道義”即為“道德”“正義”,將有德行、道義,兵才能律己,二者結合能形成強大的戰斗力,典型的代表為唐朝名將李靖,其背負的寶劍、手提的拂塵、腰懸的六陳鞭逐漸在后世傳記和人們的口耳相傳中被賦予了深摯的“道德”“正義”之味。其次,是對俠義精神的展現。我們對人物是否具有俠義精神的最直接判斷標準就是其能否“路見不平”“扶危濟困”。最后,是器械對忠義精神的表露。尉遲敬德多次救駕,后世將其手握鞭或锏,長槍或大刀的形象作為門神,以驅邪避鬼、保衛平安。武術的內在文化結構決定了武術的外在形態,而武術的外在技術和行為又映現了武術的文化特征和內涵,因此,器械文化中文化中的家國精神、尚武精神、英雄主義以及文人的君子精神等正是進行武術文化教育的優秀題材。
1.1.2武術拳理文化價值
武術中的拳理文化以陰陽變化為基礎,武術拳法的陰陽、動靜、剛柔、虛實和快慢變化構成了武術陰陽的身體符號表達[2]。作為技擊技術,武術之所以能啟迪人的心靈與激發內在智慧,正在于它不僅是一種簡單的邏輯思維與理性演繹,而是建立在身體不斷認知的過程中,通過身體本身的直接體悟誘導身體“內在語言”的表達,進而啟發心靈。武術的攻防轉換中表現了武術中的陰陽變化,如《手臂錄》中的“攻為陽,守為陰”,武術實戰中所包含的攻防思想是武術技擊的主要特點。實戰中的進攻和防守要根據對手的變化進行及時調整,攻防時常會相互轉換,因此武術攻防的變化體現著陰陽變化的文化內涵,武術技術的陰陽變化思想是武術文化教育的重要方面。
1.2武術制度文化教育價值
1.2.1武術禮儀教育價值
武術中的禮儀文化豐富,武術禮儀是提高道德修養和文明素質的重要方式,儒家“五常”也強調了“禮”的重要性。武術中的禮儀內容豐富,種類繁多,主要包括“徒手禮、持械禮、遞械禮以及接械禮等幾種”[3]。每一種禮儀都有各自的文化教育內涵,抱拳禮作為武術禮儀的代表,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武術文化,包含著武不犯禁、以武會友、文武兼修的文化內涵。在武術教育中進行武術禮儀教育,一方面可以擴展學生視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健康和全面發展。
1.2.2師徒傳承制文化
以家族文化為代表形成了我國武術的師徒傳承制,師徒制對于知識和技能的傳播,文明和文化的傳承起著重要作用。“擇徒是武術文化中的一個重要范疇”[4],以傳習武術技藝為主要目的,武術的擇徒有著固定的形式。武術師徒傳承制對于弟子的品德和德行也有著嚴格要求,如“五不傳”,武術的拜師儀式也蘊含著武術文化的傳遞,提交拜師帖象征著師徒之間契約化的形成,師徒雙方要遵守倫理道德的要求,因此擇徒傳授武藝的過程也是武術倫理教育的過程。
1.3武術精神文化教育價值
1.3.1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深層次性格,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武術的產生與生存和戰爭之間有著密切聯系,戰爭和生存發展的需要形成了武術的技擊性,使武術在冷兵器時期成為保護國家的重要手段,因此武術在發展的進程中產生了無數的愛國將領,如抗倭英雄戚繼光、清末的愛國武術家霍元甲等,在民族危難之際,他們挺身而出抗擊外國侵略捍衛了民族尊嚴。作為軍事武術,武術的發展中始終與民族及國家的獨立緊密相連,因此形成了愛祖國、愛民族、重氣節的優良傳統[5]。
1.3.2培育剛健自強精神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濃厚的文化道德精神,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強不息影響著武術的發展,武術的本質屬性是技擊防衛,在習武的過程中對于習練者的身體體能和意志品質具有明確的要求,武術諺語中“架子天天盤,功夫日日增”“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等諺語體現了習武可以鍛煉頑強的意志品質,武術是培育自強和剛健精神的重要方式。
1.3.3培養俠肝義膽精神
做為中國文化的獨特產物,“俠”的產生與特定社會歷史環境密切相關,先秦游俠在維護社會的穩定和公平正義中起著重要作用。“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在封建社會當民眾遭受不公平待遇或者官方壓迫時,俠士成了民間正義的維護者與執行者。武術吸收了儒家和墨家精神,在習武過程中踐行武德,強調“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行俠仗義”。隨著時代的變遷,“俠”已經成為一個民族集體無意識的心理,以其超然的道義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境界成為促進中華民族復興與發展的內在動力源[6]。
2問題透視:武術文化教育的現實困境
2.1武術文化解讀的片面化
為推動武術的傳播和發展,武術在傳播過程中不斷改良而喪失了其自身的特色和本質,逐漸走上了“高、難、美、新”的道路,抽離了武術文化本質,造成武術文化教育主體的剝離[7],使武術教育出現了武術理論與武術技術教育脫節。
武術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資源,武術文化精神以傳統文化價值觀和基本精神為內容,是中華文化的結晶,對于培養和教化人具有重要作用。武術教育多集中于武術套路及器械兩個方面,武術教育過度關注武術的競技性,忽視了武術的藝術性和文化性,對武術文化的解讀比較表層、片面,使武術教學以套路和器械的程式化演練為主。武術套路和器械的形成與文化有著密切聯系,形成了包含著不同文化內涵的拳種和器械。武術文化解讀的片面化使武術器物和制度層中蘊含的文化內涵遭到了忽視,武德教育較為薄弱,使文化教育碎片化,武術核心教育價值缺位。武術文化的解讀局限于精神文化層面,導致武術教育以精神文化教育為主,制度文化中的抱拳禮為輔。繁雜陳舊的文化教學,缺乏娛樂性和吸引力,阻礙了文化教育的開展。
2.2武術文化教育的邊緣化
武術禮儀教育的地位低下,造成武術禮儀教育的缺失,忽視了武術禮儀文化的教育功能和價值[8]。武術禮儀教育以抱拳禮為主要的代表剝離了其禮儀文化體系,在武術教育中以相對規范的形式開展,抱拳禮成為武術禮儀教育的核心,形成了當前制度文化教育的固定形式,武德教育的缺失是當前制度文化教育的主要特點。
伴隨著武術傳承方式的改變,武術教育中的師徒傳承制逐漸被班級授課制所取代,班級授課制成為武術傳承的主要形式,大大縮短了武術教育的周期。班級授課制以培養人才為主要任務,教授過程中以技術和技能為主,忽視了知識體系的傳承。教育理念的偏差及對于武術文化認識的不足是武術文化教育邊緣化的主要原因。文化教育的邊緣化造成武術文化教育功利性增強,武術教育特色不足、文化內涵弱化。
2.3文化教育認識的固有化
武術文化的教育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循環性,因此需要嚴格安排教育方式,在實用主義思想和西方體育運動的沖擊下,武術教育中更多的關注武術的實用性和體育性,武術文化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因此武術文化教育改革逐漸成為武術領域的研究熱點。
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下,“士龍為人,文弱可愛”文風盛行,尚武之風逐漸被文風取締,重文輕武的觀念抑制了武術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認知觀念并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大眾的意識,導致武術文化教育出現認知偏差,武術教育出現一系列的弊端和不足。“學習第一”的思想使體育的地位低下導致武術教育方式單一,武術文化教育以課堂教育為主,教育平臺有限,武術的文化教育具有較強的說教性和單一性。作為培養意志品質的關鍵,武術文化教育內容的獲得不僅來自武術典籍的學習[9],更應該注重教學環境對于精神文化教育所形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武術文化教育主體認識的固有化造成武術教育重技能,輕文化的現實窘境,制約著武術文化教育的發展。
2.4體育文化價值的多元化
武術文化教育的主體認識僵化、文化教育認識的固有化及武術文化解讀的片面化是武術文化教育的內部困境,而伴隨著全球化的浪潮,文化的交融和融合逐漸成為時代發展的主題,多元文化的沖擊成為了武術文化教育的外部困境,西方系統性的多元文化,削弱了我國的傳統文化的特色優勢導致傳統文化逐漸式微。傳統的文化從教育中的“唯一”轉變為教育體系的其中“之一”[10],傳統文化的地位下降,作為其載體的武術文化也面臨著認同危機。
西方崇尚“力”和“美”,追求身體的強健,強調競爭和輸贏,而中國的傳統體育項目強調“技藝雙修”,追求“技道合一”[11],注重文化的傳授。在當代生活節奏快,強調競爭的社會,西方體育文化更容易在教育中普及和推廣,導致武術文化教育的完整性遭到破壞,成為制約武術文化教育的重要因素。
3對策探索:武術文化教育價值實現策略
3.1開發文化資源,挖掘文化內涵
武術文化教育功能淡化,缺乏對于武術文化的全方位認知是造成武術教育過程和結果異化的重要原因。武術中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價值和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具有巨大的開發空間,因此要從整體上對武術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武術文化包含著外顯器物、中間制度以及核心精神三部分。
作為以技術為載體的文化形態[12],武術文化以多種形式存在,對武術文化資源進行開發時,一方面要注重對于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層面的挖掘和整理,精準的定位武術文化內涵。充分挖掘武術文化資源,要重視武術文化的多樣性,武術拳種千姿百態,各拳種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不同,因此武術教育要突出拳種文化特色。器械是武術文化的物態結晶,武術器械背后的禮儀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豐富,挖掘整理武術文化資源,如武術佩劍背后所體現的綱常倫理文化,豐富武術文化教育底蘊。另一方面要把具有豐富教育價值,如“剛健自強”“愛國主義”“尚武精神”等精神文化是武術文化資源開發的重點。加強對于武術文化資源的整理、分類,充分的挖掘武術文化教育資源,構建全方位、深層次的武術文化體系,拓展武術文化教育的廣度及深度,提高武術文化的認同感,實現武術文化育人功能和文化資源整合的雙重目的。
3.2構建教育平臺,拓寬育人維度
武術文化教育缺乏活力,武術教育平臺有限是不容忽視的事實,因此,保障武術文化教育的特色,提高武術文化教育的生命力,增強武術教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擴大武術“武以育人,文以化人”的影響力,對于武術文化教育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進入新時代隨著數字化和信息化的發展,要利用互聯網搭建武術教育平臺,通過采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如愛課程、學堂在線、智慧樹、雨課堂等線上教學工具實現互聯網上海量教育資源共享。一方面,通過搭建線上線下的教育模式,形成借助互聯網提供武術教育的新方法,擴展武術文化教育的渠道[13],拓寬武術文化育人維度,構建多方式、多渠道武術文化教育平臺,突破傳統文化教育方式,解決武術教育方式單一、實效性不高的困境。另一方面,采用多媒體設備,通過武術文化影視進行武術文化教育,影視教育的趣味性高,可推廣性強,通過影視所表現的武術文化鮮明,武術影視具有著強大的震撼力和吸引力,并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影視將武術文化中所蘊含的價值內涵如“俠肝義膽”“保家衛國”等精神進行直觀的表達,對于武術文化的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利用現代媒介實現武術教育的新樣態、新形式,新方法,推進了武術文化教育發展,彰顯了武術文化教育的魅力。
3.3創造文化環境,解除思想桎梏
教育環境是武術教育推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生存土壤,應試教育背景下造成的功利思想和教育主體的慣性思維制約著武術文化教育的開展[14],武術文化是傳承優秀文化,培養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擴展武術文化教育環境,利用環境對教育主客體進行武術文化教育,沖破武術文化教育形式單一的藩籬。
文化強國戰略是國家層面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對武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戰略機遇。化解武術教育主體的認識僵化,需要改善認知環境。一方面要抓住文化復興的歷史機遇,創建必要的、完整的文化教育大環境,利用校園文化環境對教師、學生等進行間接的文化熏陶,消除文化教育認識僵化所形成的刻板印象,提高武術教育主體的底氣,形成積極的教育態度。另一方面提高武術教育客體的學習興趣,通過校園氛圍、校園文化活動等對教育客體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校園文化環境與學生的學習興趣之間有著密切的相關性,校園環境對于提高學習興趣有著重要作用,利用課外的活動機會,如課外武術社團、課間操等業余時間對于學生進行武術文化教育,提高校園武術文化教育的寬度和維度,拓寬武術文化教育的活動范圍,豐富校內文化環境,以擺脫武術文化教育思想觀念陳舊的危機。
3.4打造特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武術文化內容豐富,歷史悠久,進入現代后受到競技運動和武術體育化的沖擊,武術文化的完整性遭到破壞。因此為提高武術文化的認同感,需要打造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武術的內在文化是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基礎。首先,要充分挖掘武術文化精髓,展現自身獨特的風格特點,增強武術文化自信。其次,堅持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對傳統武術文化進行創新[15],提升武術文化的感染力的同時提高武術文化在現代的生存能力,增強武術文化的認同感。
面對外來強勢文化,在教育過程中,需要用理性的態度審視武術文化,武術是彰顯文化魅力、促進文化交流和溝通的載體,武術的發展要深入到體育活動中,摒棄過去過度迎合受眾偏好,忽視對于武術中蘊含的武術文化代表性元素的解讀[16]。一方面要正確認識武術文化教育中特色不足、文化影響匱乏的現實難題,理清武術文化中不符合時代需要的落后內容。另一方面堅持推陳出新,把握時代要求,打造特色文化。如武術中的和諧、求同、厚德載物等。弘揚和培育優秀文化對塑造國家形象,推進特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進一步提高文化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等具有重要作用。
4結語
武術中的育人價值對于傳承傳統文化促進中華文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武術文化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遭遇了困難也面臨著巨大的機遇。武術文化教育要把握好當前的發展趨勢,通過開發文化資源,挖掘文化內涵;構建教育平臺,拓寬育人維度;創造文化環境,解除思想桎梏;打造特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以推動武術文化教育的發展,豐富武術內涵,傳播優秀武術文化。
參考文獻
[1] 曠文楠.中國武術文化概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5.
[2] 陳新萌,呂韶鈞,李根.中國武術拳種的文化形塑、演變規律與發展邏輯[J].中國體育科技,2018,54(03):44-51.
[3] 漆振光,趙光圣,郭玉成,等.學校武術教育中的武德傳承內容及對策:基于武術家口述史的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9,36(06):718-723.
[4] 周偉良.師徒論:傳統武術的一個文化現象詮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05):583-588.
[5] 彭鵬.武術在當代教育中的文化責任[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05):54-59.
[6] 周建新.俠文化與中國武術內在關系探究[J].體育與科學,2013,34(05):102-105.
[7] 馬文國.文化社會學視角下中華武術文化自信的重構機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1,38(05):604-609.
[8] 任哲,次春雷.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招生考試改革中禮儀文化教育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1,41(01):53-56+112.
[9] 劉健,丁保玉.武術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價值詮釋與實踐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1(12):72-77.
[10] 明磊,王崗.中國武術的文化使命與責任擔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09):123-129.
[11] 王穩,蔣德龍,李曉華.“互聯網+”時代學校武術教育供給體系構建研究:基于供給側改革理論視角[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9,38(05):123-131.
[12] 明磊,王崗.中國武術的文化使命與責任擔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09):123-129.
[13] 王穩,蔣德龍,李曉華.“互聯網+”時代學校武術教育供給體系構建研究:基于供給側改革理論視角[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9,38(05):123-131.
[14] 李卓嘉,雷學會,王崗.學校武術教育務實推進的路徑選擇[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09):91-96.
[15] 馬振川,張道鑫,支川,等.傳統武術文化自信的生成機制與提升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21(09):48-53.
[16] 方志新,王樹粵,李世宏.對中國武術“走出去”的再思考[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1,33(05):564-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