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學會2022年度教育科研課題。
作者簡介:何玲玲(1989—),碩士,研究方向: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
通訊作者:王英(1975—),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omework System after Primary School PE Cla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HE Lingling, etal.
( Chengxi School, Luzhou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Luzhou 646000, Sichuan, China)
摘要:“雙減”政策背景下,開展體育課后作業是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延續,是提升小學生運動能力、身體素質、運動技能和體質健康促進的重要途徑。體育課后作業體系應堅持以體育課程標準為基準、以體育教材為依托、以學生為主體的建設原則。體育課后作業體系建設的價值指向:增強學生體質、錘煉意志;拓展體育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增加人際交流,賦能家庭體育意識形成;為全民健身鋪路,促進學校體育課程改革。體育課后作業體系建設包含體育課后作業內容選取、體育課后作業結構層次、體育課后作業類型、體育課后作業評價方式等方面的內容。積極推進體育課后作業體系建設,可助力體育強國發展。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體育;體育課后作業
近幾年有關青少年體質健康、學校體育、校外體育培訓的政策文件中均有涉及“學校要強化體育課后作業指導”“建立體育課后作業制度”“科學安排家庭體育作業”“充分運用大數據推進體育課后作業開展”等。促進學生體質健康、增加體育鍛煉活動、積極開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等體育活動指導思想已納入政府部門相關政策中。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我國中小學要全面推行課后服務。“雙減政策”再次明確要不斷提高學校課后作業服務體系建設,并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后服務形式以滿足學生多樣性需求。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深入分析小學體育課后作業體系建設的原則、價值指向以及體系建設,對于提升學校體育課后服務水平具有關鍵作用。
1“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體育課后作業體系建設的原則
1.1以體育課程標準為基準
體育課后作業有利于學生鞏固基本體育知識、掌握運動技術技能、強身健體,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目標。體育教師可以利用學生體育課后作業的完成情況、參與行為、情感態度來檢測學校體育教學目標的達成度。體育課后作業可以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鍛煉習慣、運動興趣等,反映學生體育學習成效。
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是體育教師制定體育課后作業“教學目標”的基礎。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在每個模塊的水平上都列出了詳細的體育教育內容、體育課程體系、教學水平、執行標準等。課程內容標準規定了體育課程應實現的基本體育教學目標、學生學習目標。因此,體育課后作業體系建設應以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為基準。
1.2以體育教材為依托
體育教材是依據體育課程標準撰寫的體育學習讀本,也是體育教師和學生雙向互動的有效渠道。因此,體育教材對體育課后作業的內容設計、活動開展具有借鑒意義,體育課后作業的布置、開展要以體育教材為依托。同時,體育教師通過整合體育教材,選取優秀的體育教材內容作為體育課后作業,并對體育課后作業的形式進行合理優化改進。其中,體育教材課程標準中的運動項目、運動技術技能、體育教育健康知識、體育游戲、體育精神等可作為體育課后作業內容的首選。
1.3以學生為主體
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將“健康第一”“教會、勤練、常賽”“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作為新課程理念。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強調體育課程教學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重視學生運動鍛煉習慣的養成,引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體育課后作業的設計要考慮全體學生群體,重視學生發展主體地位。體育課后作業既要契合學生群體的基礎性,也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個體差異的需求。
2“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體育課后作業體系建設的價值指向
“雙減”政策背景下,體育課后作業是強化體育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渠道,也是豐富學生校園生活的新舉措。小學階段學生的身體、心理發育進入高峰期,這一階段是學生養成鍛煉習慣、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的關鍵節點。體育課后作業的開展既可促進小學生體質健康,也能驅動小學生形成體育價值觀。小學生在體育課后一般不會對體育課堂內容進行回顧復習,也不會抽時間對體育運動技能進行練習。因此,將體育課堂教學內容作為體育課后作業,有利于小學生對所學運動技術技能、體育基礎知識的復習。
2.1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體育教師將體育學習內容以體育課后作業的形式布置給學生,進而引導、激勵學生長期進行體育鍛煉,輔之科學有效的運動方法,讓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體育鍛煉,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提升學生身體機能、運動能力,讓學生在運動中享受樂趣、錘煉意志、健全人格,在長期堅持中全面發展。
2.2延伸體育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效環節
“雙減”政策背景下,體育課后作業被當作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是對體育課程教學練習時間短、體育教學內容少的有效補充,對體育課堂教學內容起到溫故的作用。體育課后作業的開展增加了學生的課余體育鍛煉時間、運動負荷、運動頻率、運動強度。
2.3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增加人際交流
體育課后作業的開展可轉變家長的傳統觀念,有助于學生課余時間的科學安排,拓展相關學科知識、豐富課余生活,增加學生課后體育鍛煉頻率、鍛煉強度和運動量;有助于提升學生身體素質、運動能力、身體機能、身體形態等指標,也可縮減學生接觸電子產品的絕對時間,在運動過程中也增強了人際交流以及與同齡人群的互動。
2.4賦能家庭體育意識形成,為全民健身鋪路
“雙減”政策背景下,體育課后作業的全面開展,為促進家庭體育鍛煉意識,轉變家長體育觀念、體育教育態度提供了現實機遇。同時,體育課后作業布置也為家長、學校、體育教師之間架起了雙向溝通的橋梁,為家庭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注入了“強心劑”,進而推動全民健身事業發展。
2.5促進學校體育課程改革
體育課程內容建設不應局限在校內有限時間,專業運動技能的學習和運動能力、身體素質的全面提升需要學生主動參加課余體育學習,多樣化地培養學生終生體育意識,促進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雙減”政策背景下,體育課后作業開展為學生參與課余體育鍛煉提供了有效途徑,進而推動學校體育課程改革。
3“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體育課后作業體系建設
3.1體育課后作業內容選取
體育課后作業的設計要考慮與體育教學目標的一致性。在體育課后作業設計的各個環節要考慮小學生能否達到體育教學目標要求,把“學生要學會幾個運動項目?掌握的運動技術、技能達到什么水平?在運動能力上達到什么標準?在體育核心素養上如何升華?”作為體育課后作業設計的關鍵要點。體育課后作業在內容選取上要與體育教材和體育課程標準相契合,不能背離學校體育教學目標,選取能增進學生基礎體育知識、運動技術技能的學習內容,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新課標將體育教學目標分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三個維度的目標。這就要求體育課后作業在內容選擇上注重體育基本技能的傳授和體育基礎知識的教授[8],同時也要關注體育課后作業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方法的因材施教,聚焦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從而實現小學生情感的升華和能力的提升。
3.2體育課后作業結構
3.2.1基礎體能模塊
體能是運動的基礎。在“雙減”政策驅動下,體育課后作業不斷受到熱捧,在全國各地得到有效開展。根據小學階段的發育特點,該階段學生的體能訓練主要是改善身體成分,發展柔韌性、靈敏性、平衡能力、協調性、肌肉力量、爆發力等運動素質,提高運動能力、身體機能。體育課后作業可以布置跳繩、攀巖、障礙跑、校園定向、單腳跳、投擲、變向跑、燕式平衡等體育項目。學生參與這些體育運動過程中能體驗到運動的樂趣,達成強身健體、錘煉意志、健全人格的全面發展培養目標。
3.2.2基本技能模塊
體育課后作業布置應聚焦操控性技能、移動性技能和非移動性技能等基本運動技能,這些類型技能可以很好地發展小學生的身體活動能力,進而為小學生發展專項體能和專項運動技能奠定基礎。體育課后作業應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積極開展以攀爬、隊列練習、武術和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等體育運動,讓學生了解身體運動的方向,學會與同伴互幫互助,不斷提升運動技能水平,培養學生的運動志趣,為終身運動技能學習筑牢根基。
3.3.3體質健康教育模塊
影響體質健康的因素有生活方式、健康行為、生長發育、安全應急與避險、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公共衛生等。體育課后作業開展可促進學生對體質健康知識的了解,幫助學生慢慢養成健康行為、健康的生活態度和鍛煉意識,推動體質健康促進;引領體育教育回歸學校教育主體地位,不斷推動學校體質健康教育課程的發展,為推進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發展提供有效路徑。
3.3體育課后作業類型
3.3.1 預習型體育課后作業
課后主動復習固然重要,而在體育教師教授新內容之前,通過體育課后作業布置好預習,體育課堂教學效果將呈現直線上升態勢。在體育課后作業預習過程中,學生將無法悟透的體育知識點、運動技術難點記下,在體育課堂教學時及時提問,體育教師現場解答,能有效提升體育課堂教學效率。預習型體育課后作業的主要內容是體育基礎知識點、運動技術、運動技能、運動原理、鍛煉機制,題型為簡答題和技術技能展示,考察該章節體育教材中的基礎體育知識點,著重是主干知識點。同時,體育課后作業要增加運動技能的作業布置,讓學生在體育課后參與運動項目學練,進而保證每個學生會兩項以上的體育運動技能。
3.3.2 常規型體育課后作業
常規型體育課后作業是對體育課堂教學知識點、運動技能的基礎學習和練習,其目的是為鞏固體育課堂教學知識、技能目標服務。常規型體育課后作業設計應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三個維度設計體育課后作業的體育知識點和運動技能訓練內容。常規體育課后作業的難度應分層分級,知識點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以體育教材為主。體育教材是常規體育課后作業的取材來源,體育教師應通過多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訓練手段來強化學生對體育知識的深入理解,促進運動技能的動力定型。
3.3.3 診斷型體育課后作業
診斷型體育課后作業是為了診斷學生掌握體育基礎知識、運動技術、運動技能、健康教育知識情況而設計的,突顯體育課后作業的診斷性、結構性和層次性。體育教師應立足學生的體育課后作業完成情況來綜合診斷學生對于體育基礎知識、運動技術、運動技能的掌握情況,學生在完成體育課后作業的過程中發現自身不足,通過深入分析原因,從中找出正確的學習方法,從而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與“學”。
3.3.4 應用型體育課后作業
“雙減”政策的提出進一步延伸了體育課后服務標準,義務教育階段體育成為第三大主科,更助推了體育課后作業發展。為此,應用型體育課后作業的設計要考慮終身體育意識,注重現實所用,聚焦體育課后作業的系統性、整體性和應用性,以全民健身、健康中國為基點,在體育課后服務中普及大眾體育項目,以身心健康促進為核心,主動推進小學生體質健康教育。
3.4體育課后作業評價方式
3.4.1體育教師體育課后作業工作過程評價
體育教師體育課后作業工作過程評價可從指導思想運用、評價方式、內容設置、學生安全、課程飽滿度等方面來進行。遵循科學評價的標準,體育教師體育課后作業工作過程評價分類如表1所示。
3.4.2體育教師體育課后作業工作效果的評價
體育教師體育課后作業工作效果的相關評價,是學校體育課后作業評價作為體育教學評價主體的關鍵指標,可以直接或間接反映體育教師體育課后作業的教學效果。在體育課后作業工作評價過程中,評價者可以從學生運動技術、技能的熟練程度和體質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判定學生所達到的階段性水平;從學生在體育課后作業過程中的發展變化,推斷體育教師體育課后作業工作效果。學校體育課后作業的評價目的決定了體育課后作業的評價內容。體育課后作業工作效果評價注重學生參與體育課后作業的主動性、積極性評價,體育課后作業教學中有效的師生交流評價,體育教師對體育課后作業內容設置合理性評價,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運動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變化評價。總之,要綜合性地對體育課后作業工作效果進行合理評價。
3.4.3學生參與體育課后作業評價
學生是體育課后作業教學工作的服務對象,是與學校體育課后作業有直接關聯的群體。在體育教師體育課后作業教學工作評價中,學生具有絕對的評價權。但因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班級社會角色以及心理特點和認知局限,學校體育課后作業評價工具的開發必須考慮多種因素,并在評價目的上有所調整。學生參與體育課后作業教學效果評價的目的不單是為管理主體提供評價信息,更多的是為體育教師改進體育課后作業工作提供反饋信息,進而增強師生雙向互動。因此,學生對體育課后作業的評價不能浮于體育教師的工作成果表面,而應聚焦體育教師工作的具體細節,保障學生自由表達的權力,因而集中評價方式不宜用在體育課后服務評價上。
小學生對具體的體育課后作業,尤其是剛參與練習的運動技術、運動技能進行評價,其現實意義和操作性更具解讀性。同時,體育課后作業評價形式應靈活多樣,主動打破定勢思維。體育教師在體育課后作業的設計中應注重師生的雙向互動交流,主動引導學生評價體育課后作業的內容設置等。
3.4.4家長參與體育課后作業評價
家長是學校體育課后作業開展的有效監督者,也是評價體育教師體育課后作業工作效果的間接評價主體。家長參與評價體育教師的體育課后作業工作,可以增強體育教師與家長的雙向互動溝通,方便體育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參與體育課后作業的情況。由于家長在教育背景、思維模式、認知層面等方面存在差異,容易導致評價結果差異過大。因此,體育課后作業評價方式要簡明易行,重點突出評價目的,并量化成適用的表格,如評價手冊和家長聯系表等,但要重視量化表格與體育課后作業內容的關聯度。
3.4.5體育教師之間的體育課后作業評價
體育教師之間的體育課后作業評價可以促進體育教師專業發展。但體育教師之間互評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將體育課后作業評價落實在學生身上,避免空洞而又模糊的無用評價。對于體育課后作業評價,應通過舉辦各種體育活動,如班級體育表演賽、班級體育技能展示、班級比賽、校運會等,讓體育教師群體集中了解體育課后作業的開展狀態,進而相對客觀的評價每位體育教師體育課后作業中的工作效果。學校教學管理主體應主動開展相關體育活動,重視對體育課后作業評價工具的設計,并記錄和保存好體育課后作業評價信息,進而引導體育教師進行反思應用。
3.4.6體育教師對體育課后作業工作效果的自我評價
體育教師對體育課后作業工作效果的自我評價一般采用寫總結、論文的方式。這種方式有很好的自我發揮空間,但主觀性強,易導致盲目性、自我反思停留在表面,因此評價效率不理想。體育教師體育課后作業工作效果的自我評價,應先明確體育課后作業評價對象和目的,有效利用評價表與總評、自我反思相結合的方式,明確體育教師體育課后作業評價要點,增強反思的有效性。在體育課后作業評價表的設計上,要引導體育教師從整體教學效果來評價體育課后作業,重視體育教師的系統教學觀和全局課程觀,激勵體育教師自主開發體育課后作業課程。
3.4.7學校教學主管部門對體育教師體育課后作業工作效果的評價
學校教學主管部門對體育教師體育課后作業工作效果的評價,應遵循全面收集、系統分析、綜合考慮的選擇。在吸收學生、家長和教師之間的評價信息,以及教師主體對體育教師體育課后作業工作效果的評價信息等的基礎上,運用大數據算法技術,做出行政決定和合理評價。
4結語
“雙減”政策背景下,體育課后作業的開展是增強學生體質健康、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的時代指南。體育課后作業體系建設應以體育新課標為基準、以體育教材為依托、以學生為主體的建設原則;應從體育課后作業的內容、結構層次、類型、評價方式等方面構建完整體系。積極推進體育課后作業體系建設,引領學生全面發展,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和全民健身發展。
參考文獻
[2]周偉華.家庭體育作業:學生體質健康提升的一種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20(3):88-91.
[3]王慧琳.從美國小學生的體育假期作業評價實踐案例看評價理念[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11):64-65.
[4]程宇飛,李軍巖,范堯.我國學校體育教育評價本原的理論遵循、迷思困境與實踐路向[J].體育學研究,2022,36(3)
:81-90.
[5]張強峰,雷雨星,郭汝,等.我國中小學體育課后服務的實施困境與突破路徑[J].體育學刊,2022,29(3):113-118.
[6]裴學萍,胡科,謝松林.“雙減”背景下課外體育作業的時代意義及實施模式[J].體育學刊,2022,29(3):103-112.
[7]陳曦,蘇堅貞.“交疊影響域”理論視域下課外體育作業的三重困境及其出路[J].體育學刊,2020,27(2):124-128.
[8]周序,郭羽菲.減輕課后作業負擔的關鍵在于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雙減”政策引發的思考[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9(1):110-116.
[9]江娟,程正義,郭慶,等.“雙減”政策背景下新時代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思考[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2,41(3):29-36.
[10]閆紀紅,吳文平,代新語.“雙減”背景下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生態化路徑研究[J].體育學研究,2022,36
(2):9-20.
[11]許弘,馬麗.“雙減”背景下體育中考改革的發展趨勢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2,37(1):38-43.
[12]柴王軍,劉哲辰,李國.“雙減”政策背景下青少年體育培訓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模式與推進策略[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56(06):63-71.
[13]張文鵬,李經展.“雙減”背景下縣域學校體育治理的境遇與轉向[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22,38(2):5-11.
[14]黃志豪,劉特.“雙減”政策下青少年體育培訓機構的發展[J].體育教育學刊,2022,38(3):20-25.
[15]沈克印,呂斌,王戩勛.“雙減”政策下體育教育培訓業的高質量發展[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22,38(1):23-30.
[16]張鵬鵬,周君.家校聯合開展假期體育的探索研究:以山西農業大學附屬中學為例[J].體育科技,2020,41(4):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