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佳
摘 要: 小學體育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小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體驗一個個動作,并在此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體育素質。目前,部分學校已采用了“主體參與型”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更符合現代小學體育教學發展的要求。本文分析新課標下“主體參與型”教學模式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 小學體育 主體參與型 教學模式
“小學體育教學其主要目的在于讓小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體驗一個個動作,并在此過程中增強學生的體育素質主體參與型”教學模式更符合現代小學體育教學發展的要求,因此逐漸被新課程改革所認可,它的特點在于能體現小學生的獨立性和主觀能動性,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并在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一、打破陳規,勇于創新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與發展,小學體育教學由傳統聽講的教學模式轉變為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中,傳統教學中教師占據教學的主導地位,新課程改革要求將課堂交給學生,教師設計教學方案時,要考慮學生能力、學生認知水平和自主程度,選擇以啟發或指導為主的教學方式,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目標。教師設計教學目標時,應將重點放在培養小學生創造能力上,這樣才能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例如,教師在“蹲踞式起跑”過程中,表面上看動作雖簡單,但學生做時總是千奇百怪,并且沒能實現快速起跑的目標,反而學生自然的起跑速度更適合學生本身,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避免打擊學生學習自信。
二、創設情境,引導教學
小學體育教學是一門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實踐的特殊課程,由體驗到認知兩者皆密不可分。傳統體育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培養學生的認知過程而忽略發展學生心理、體能等,更沒有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幫助教學。現階段,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新課標對體育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體育教育是發展小學生心理品質道德和自身體能的重要課程,因此越來越受重視。所以,體育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除了向學生傳授相關技能知識外還要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因此,針對小學體育教學,營造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便顯得更加重要,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例如,教師在講解“行進間運球”相關知識時,可以讓學生先親身體驗并感受,然后,教師讓學生根據自身實際體驗表達內心的想法,如在行進間如何才能將球運好,哪些問題值得我們注意等。學生積極參與的同時激發了學習興趣。
三、重新定位,突出主體
“一切圍繞學生發展,努力實現全面科學素養教育,為學生日后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秉承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思想要求,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主導課堂一切的狀態,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在教學時,教師要著重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學生該如何學習,以服務者的角色為學生個體全面、自由地發展而努力,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敢于表達想法,并提供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思考的空間。尊重學生,使學生由傳統被動接受教育者身份逐步脫變為主動參與學習,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滿足學生的個體發展需求。
四、尊重主體,以生為本
新課改指出,教師要加強整合知識、能力和態度,改變傳統教學以強調課本知識的教學思路,主張一切以學生發展為本。教師作為現代教育的促進者,必須革新自身教學觀念,改變傳統傳授者定位。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讓學生意識到自身才是課堂的主體,并積極引導,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的學習潛能與創造力得到激發,才能在課堂中營造良性互動與知識創新的良好學習氛圍。學生的認知水平得到提高,自然能主動發展。因此,教師選擇教學方法時,要對學生的合理要求引起重視,為學生創造輕松、和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感,引導學生增強自身體育鍛煉與自覺鍛煉的意識。
“一切圍繞學生發展,努力實現全面科學素養教育,為學生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簡單來說便是以學生為本,發展則是指強化學生主體意識和能力。“主體參與型”教學模式應以主體思想教育為主導,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參與到教學全過程,培養學生主體意識與能力,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而統一設計的教學模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體現以下幾方面:其一,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主認知與自主發展的主體觀念;其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教學的方式方法,重視研究如何教會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其三,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個人獨立思考的方式,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時間與更大的空間。現階段,我國小學體育教學改革仍存在諸多不足,仍有許多問題急需解決,但我們依然堅信只要足夠努力,便能在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婷婷.淺談小學體育課中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培養[J].新課程·小學,2013(6):58.
[2]李霞.淺析新課標下“主體參與型”教學模式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旬刊,2009(11):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