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國秀
孩子被起了難聽的外號,此時父母不能『大度』,因為這不僅不能培養孩子的抗逆力,還會傷了孩子的心,并破壞孩子在抗逆力生成中最需要的家庭安全感。
案例回顧
大瑞本來是個樂觀可愛的胖小子。但是上學以來,班里總有同學給他起外號,最難聽的是“胖豬”。一些調皮鬼經常追著他叫“胖豬”。每次大瑞回家和父母說起這件事,父母總說這是同學在和他開玩笑,讓他別在意。時間久了,大瑞表現出嚴重的“容貌焦慮”,再也沒那么開心了,在學校里總是喜歡躲著人,再加上不出眾的成績,這個孩子顯得一無是處。
這天體育課上,老師組織學生進行長跑練習,為期末的體能測試做準備。意料之中,大瑞氣喘吁吁地跑了倒數第一。剛跑到終點線,幾個口無遮攔的同學就喊上了:“胖豬,又沒及格吧?”還沒等老師出面制止,大瑞一頭撞向了那個領頭叫喊的同學,又對其他幾個起哄的孩子揮起了拳頭,老師趕緊把大瑞拉開了。
老師叫來了大瑞的父母。爸爸媽媽一進來就開始訓斥孩子,即使聽完大瑞委屈地訴說,也還在說:“再怎么說你也不可以打人。他們愛叫你什么就讓他們叫唄,你當耳旁風不就行了嗎?怎么這么認真啊!”大瑞哇的一聲哭了:“我不愿意被人叫胖豬。我不是豬!我聽見了就是聽見了,怎么當沒聽見?是他們先罵我的,我就是要揍他們!”看得出來,大瑞的情緒已經壓抑很久了。也許對大人來說,一個難聽的“外號”不值得反應這么大。但對孩子來說,這樣的壓抑無從宣泄,像一塊大石頭壓在了胸口,幾乎喘不過氣了。
洞察:不要以犧牲孩子的尊嚴獲得風度
不少教育者可能會認為,大瑞的父母處理得挺好的,以自己的高風亮節,避免了矛盾的激化。遇到問題先教育自家孩子,這也是父母有修養、有風度的表現。如果每一家的父母都能這樣,那會避免多少沖突啊?!但是,如果我們往深了想一想,這樣的教育真的能讓大瑞心服口服嗎?如果大瑞習慣了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應對外界傷害,對他的成長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孩子的沖動或不理智行為,絕大多數與長期壓抑的情緒有關。長時間的消極情緒會導致孩子形成錯誤認知,這些錯誤認知會固著在孩子的性格、品行里,成為不良的成長基因。
父母應是孩子的堅強后盾
被人起了外號,最難過的是孩子。父母如果處理不當,負面情緒是要由孩子自己承擔的,此時他小小的身心,可能還背負不起,是需要父母給予支持和幫助的。建議父母處理此類問題時參考如下方法:
情感支持
父母要準確識別并深刻地理解孩子的消極情緒,通過耐心細致的溝通、交流和觀察,明晰孩子的痛楚所在。比如案例中的大瑞長期被同學叫外號,而且是帶有侮辱性的外號,內心一定郁積著委屈、痛苦乃至憤怒,但孩子向父母表達后沒有得到重視,也沒有得到老師的幫助,始終自己憋著,實際是消極情緒的累積,到一定程度必定爆發。父母要對大瑞的委屈、痛苦表示理解和接受,設身處地感受大瑞的不堪和不容易。這是與大瑞共情,有利于孩子宣泄情緒,疏解心情,獲得情感支持。
認知調整
大瑞的不滿疏解了,委屈宣泄了,才有可能進入冷靜、理智狀態,大人講的道理,說的觀點,他才有可能聽得進去。大瑞渴望解決被同學叫外號的尷尬,但用“鐵頭”、拳頭并不是最好的辦法。同學們面對他的強硬,可能會由明目張膽轉為偷偷摸摸,但外號該叫還是會叫,甚至有可能還叫得更兇、更難聽。其實大瑞自己也并不希望成為“孤家寡人”,更不希望同學們對他“畏而遠之”。但是他用身體傷害的形式把同學打跑了,同學關系打冷了,從長遠看,更不利于大瑞在班里的“生存”和成長。
促進成長
從幼時到成人,人生總會遇到千奇百怪的狀況,每一次處理,都是對生命的歷練。遇到同學起外號、叫外號,特別是侮辱性外號,沒有人能夠一笑了之。面對這一狀況,父母要讓大瑞明白,同學對他的體型、身材有侮辱、嘲笑,肯定是不對的。僅就這一點來說,學校老師如果發現類似情況,也要重視起來,應該批評相關同學,敦促他們向大瑞道歉,在全班檢討,也要及時和這些同學的父母進行溝通,家校一起杜絕更嚴重的霸凌行為的發生。
父母也應該和大瑞多談心,啟發大瑞思考自己身上有沒有值得改進的地方,比如積極主動地進行體育鍛煉,在學習上更努力一些,在人際關系方面更主動、更陽光,等等。如果大瑞能夠在任何一方面有所改進和提高,都是成長的表現,更是抗逆力生成的萌芽和能量。
田國秀
中國抗逆力研究與推廣的先行者,首都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版《破繭而生:走進離婚家庭孩子的內心世界》《人間游戲—人際關系心理學》《我們這一代》(“開發青少年抗逆力叢書”)、《抗逆力研究:運用于學校與青少年社會工作》等10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