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坤


摘 要:戴明質量體系中的組織視圖、人的成長、十四條建議、淵博知識體系等與圖書編輯工作具有較強的關聯性,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可以有效助推圖書編輯能力提升。本文構建圖書編輯的組織視圖,用系統的視角反觀組織自身,發現部門之間的關聯和密切配合的重要意義。而在人的成長方面,本文對信任和尊重與嚴苛的績效激勵兩條路徑進行比對,構建理想化的編輯成長體系。戴明十四條建議在圖書編輯工作中可以啟發形成七種方法,為編輯工作提供新思路。而建構淵博知識體系的四個主要支柱,即了解系統、了解變異、理解知識理論、理解心理學,為圖書編輯呈現了一種全新的思維和理解方式。
關鍵詞:戴明質量體系 圖書編輯 組織視圖 淵博知識體系
戴明質量體系博大而具有生命力。他將休哈特的質量控制觀發展出著名的戴明環,并引導人們用這種嶄新的方式思考質量問題。同時,戴明強調管理過程中對人的信任和尊重的重要性,強調關注每個人在工作中的成長。為了幫助美國企業走出20世紀80年代的迷茫,戴明提出了著名的十四條建議。晚年,戴明提出淵博知識體系,為質量管理指明來路和前程。本文僅提取戴明質量體系中幾個知識點,分別介紹其與圖書編輯的關聯,并試圖運用于圖書編輯實踐,力求對未來的工作產生有益的啟發。
一、圖書編輯的組織視圖
與沃爾特·休哈特博士的合作對戴明一生思維方式的塑造影響深遠。[1]人們將“The PDSA Cycle (Plan-Do-Study-Act)”稱為戴明環,可是戴明總是將其稱為休哈特環。這是因為休哈特在《質量控制中的統計方法》中明確提出“Plan-Do-Study-Act”四個步驟組成的過程,而戴明將這一“過程”上升為循環,并謙虛地將其稱作休哈特環。
戴明提出,培養將組織作為一個系統的思考方式至關重要,正如他在系統流程圖中描述的,從原材料的供應,到生產、檢驗、分銷,隨后產品來到消費者手上,接下來是循環的另外一半,即從“消費者研究”到“重新設計”。改進流程和產品,可以更低的成本提高質量、帶動銷售,進而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使組織獲得持續發展。[2]
參照戴明的系統流程圖[3],可以構建圖書編輯的系統流程圖,本文將其命名為圖書編輯的組織視圖(圖1),將圖書編輯所在的組織作為一個系統進行分析和考慮。從孤立地看圖書編輯躍升到系統流程的角度,將與圖書出版相關的諸多環節加入進來,擴展分析在圖書編輯工作中所遇到問題的思路,發現各部門之間的聯系、循環和反饋,凸顯協作的價值。
二、理想化的編輯成長體系
戴明的研究和理念的推廣,自始至終強調信任和尊重,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在工作過程中獲得成長,用自發主動的工作更迭被動的激勵。他描述了理想化的組織體系:員工的學習過程獲得了知曉和理解—被賦予適合其能力的工作—沉浸其中、建設性地工作—探索改進和創新—達到自主的喜悅—以工作質量為榮—利己利人—每個人都行動起來—組織持久高效率運轉。而被動的激勵則往往表現為:建立嚴苛的績效考核制度—出現一線質量問題(變異)—苛責基層人員—失去理解和支持—恐懼—產生對立關系—失去工作積極性—組織渙散。戴明把理想化的組織體系形象地比作交響樂隊美妙的演奏,管理者要如交響樂隊指揮,工作團隊成員要如交響樂隊員般合作無間,相互支持。[4]而被動的激勵往往導致強調短期利益,頻頻跳槽,忽視不明確不可知的數據,等等。二者對比可以發現,理想化的組織體系可以帶來持久的發展。
理想化的組織體系能夠成就理想化的圖書編輯成長體系。戴明提出:“所有變異,包含自愿工人之間產出紅珠數量的差異,以及每位工人每日產出紅珠數量的變異,都完全來自過程本身。”年輕的圖書出版工作者走出校門進入社門,對讀書—做書比較了解和認同,大多屬于戴明在實驗中指出的“自愿工作者”,同時他們的工作通常離不開“學習的過程”,學習過程獲得“知曉和理解”,進而被賦予“適合能力的工作”,通常會“沉浸其中”,開展建設性的工作。因此,從組織體系過程本身尋找“變異”產生的原因和解決方案,構建理想化的編輯成長體系,實驗證明,對組織持續發展而言是更高效的。
三、十四條建議對圖書編輯的啟發
到了20世紀80年代,由于日本的優質產品對美國市場的嚴重沖擊,戴明再次向美國企業宣講自己的質量體系,再次帶領美國企業走出迷茫。戴明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十四條建議(表1)。80年代,美國大約有3000家公司成功嘗試戴明的質量體系,跨越了三個階段:從“質量是檢驗出來的”到“質量是控制出來的”最終走向質量是用最有效的管理方式與員工密切配合出來的。[5]
戴明的建議對圖書編輯的啟發,可以概括為以下七個方法。
第一,樹立長期目標。戴明的第一條建議中指出“樹立改進產品和服務的長期目標以使企業保持競爭力”,圖書質量同樣需要一個長期目標,需要將其融入企業文化,變成圖書編輯的思考和工作重心。
第二,面對新技術的浸入,果斷變革。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我們需要將機器帶來的挑戰轉化為錘煉自身技能的機遇和強大動力,果斷吸納新技術,為我們的事業造福。過去的校對機器人,現在的質檢機器人,未來還會有具備其他本領的機器人加入進來輔助人腦開展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人腦起到的始終是指導和決定性的作用,因此面對新技術的浸入,應該打消疑慮,果斷變革。
第三,讓質量理念貫穿圖書生產每一環。戴明的第三條建議中指出“不要將質量依賴于檢驗”,檢驗出來的不是質量,而是變異,只有采用系統的行動才能將質量問題改善,例如,物品被盜,不是增加安防措施,這樣只能轉嫁問題,而是用系統的眼光去分析,改善深層次的社會治安問題。[8]“非頭痛醫頭”的方法看似把問題復雜化,實際上是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面對圖書質量長期改善的問題同樣不能完全采用短平快的方法。戴明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從一開始就使質量成為產品的組成部分,從而消除大量檢驗的必要性”,將“圖書質量”看作一個模塊,在圖書生產的起始處便將其配置其中,隨后的每一個環節“質量”都成了產品的一部分。
第四,消除恐懼,有效工作。“恐懼”是一種負面情緒,編輯如果抱著圖書做不好會受到批評和懲罰的恐懼心理工作,那么這樣的工作不是戴明希望的“有效的工作”。“每個人”都能消除內心的恐懼,把工作視為生命的綻放,有獲得感,才可以為組織有效地工作。
第五,協作。由于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內部不斷分化出分管不同領域的部門,工作人員也逐漸由多面手,變成某一細分領域的專業能手。圖書出版工作也隨之發生變化,一個項目的工作環節增多,參與項目的人員增多,這樣就使協作的重要性凸顯出來。成功出版一部高質量的圖書,需要多部門的協作,體現了戴明提出的“打破部門間的壁壘”,只有編輯部、校對部、質檢部、發行部等相互配合,不計較部門得失,甘于奉獻,才能使工作成果達到最優。“盡力而為仍不夠”,“努力的方向必須一致”[9]。
第六,弱化嚴苛的績效和懲罰壓力。戴明在《轉危為安》中描述:它(嚴苛的績效和懲罰)助長人們注重短期利益,放棄長期計劃,鼓勵相互為敵和勾心斗角;它讓員工相互惡言相向、傾軋、孤立、自卑。[10]如今企業面對比較大的經營壓力,盲目消除“數字目標”很不現實,不具有可操作性,而從長遠來看,改善系統、改進流程,優化圖書質量體系是必由之路。[11]
第七,質量為榮。引導圖書編輯以編輯工作質量為榮,以追求制作高質量圖書為職業生涯的榮光。對員工而言“質量的意義是:工作績效令自己滿意,并能以其工作技藝為榮”[12];而企業需要“消除那些不能讓員工以其工作質量為榮的障礙”[13]。出版社的品牌獲得市場認可,出版的圖書獲得讀者好評,也是因為秉持了高質量發展的原則。
四、構建圖書編輯的淵博知識體系
在戴明晚年,常被問及十四條建議從何處來,又將前往何處,因此他提出淵博知識體系,其有四個主要支柱:了解系統、了解變異、理解知識理論、理解心理學。[14]
第一,了解系統。系統是“一組相互依賴的組成部分,通過共同運作達成該系統的宗旨”,“宗旨”必須引領每個人取得更好的生活,而且系統內的每一個人都必須明確宗旨。系統關乎組織的發展。組織的持續發展,需要系統中各部門之間的密切配合,將最好的貢獻給系統,反之,部門之間的競爭帶來的是組織的破壞。了解圖書編輯系統可以產生系統動力。每個編輯明確自身在圖書質量體系中的位置,明確自身的職責,明確自身的工作如何與他人密切配合,隨后產生源源不斷的組織動力:努力、用心工作,明確把工作做好的價值,獲得工作中的喜樂。[15]
第二,了解變異。對于變異,戴明做出了形象的介紹:對于冰,人們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對于水,人們知之甚少。[16]系統是動態變化的,無法了解自身,在圖書質量體系中工作的編輯,固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卻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得更好,需要管理者了解各種力量的互動,加以幫助和引導,從而減少變異,使出版社的圖書生產獲得高質量發展。
第三,理解知識理論。知識理論有助于人們了解管理就是預測,而理性的預測依賴于知識的建構。總結在圖書編輯實踐中獲得的經驗,進一步升華為理論,進而學習并提出疑問,打開“進入世界之窗”,才能不斷生產出具有較高社會價值、受到市場認可的高質量圖書。戴明同時提醒人們,信息不是知識,它沒有時間的積淀,只有建立在理論上的知識才能對工作產生幫助。[17]
第四,理解心理學。戴明仍然是從每個人獲得最好的發展的角度展開討論。他認為心理學有利于人們了解人與人和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每個人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速度的差異;人類與生俱來的被尊重的需要;以及學習——這個人類自出生就表現出來的自然傾向。致力于提高圖書編輯質量的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務是傾聽員工的心聲,了解每個員工心目中最重要的事(是組織的認可、工作成果的發表、進修,還是彈性的工作時間),從而以內在動機取代低效率的外在動機。[18]
五、結語
戴明的質量體系用組織視圖宏觀的視野,提出珍貴的十四條建議,又由對建議的詳述引發了淵博知識體系的構建和思考,娓娓道來一個事實:質量不是在生產線上產生的,單純追求技術層面的質量是不夠的,“只有管理方法才能讓質量落實”。
戴明的學生謝爾肯·巴赫用“透過工藝之樂,達到自主之喜”總結老師的理念,認為老師“以挽救美國經濟為己任,老而彌堅”。戴明已經離我們遠去,而他的美好愿望——“希望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個人可以全面發展并樂于工作,組織有效地生產產品和服務而沒有浪費”,將被永遠追求和實踐。[19]
(作者單位系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