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春 章安康 紀力 董玉兵 李傳哲 李衛紅 董青君 陳川
(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淮安 223001)
相比于傳統的水稻栽培方式,水稻機械化插秧栽培方式具有高產、穩產、高效等優勢[1],對促進農業現代化、促進美麗新農村建設、維護糧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2]。而育秧技術是水稻機械化插秧栽培技術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育出高素質、高標準的機插秧苗,對充分發揮水稻機械化插秧的栽培優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3]。因此,研究與應用先進適用的育秧技術一直備受重視,機插水稻清潔漂浮育秧技術即是在此背景下研究所得。
機插水稻清潔漂浮育秧技術,是利用溝、渠、池塘、河流、湖泊等自然淺水體,借助育秧浮床,將載有機插水稻幼苗的育秧盤浮于水面進行育秧的一項技術。該技術的應用優勢明顯,例如,該技術可在節省秧田的同時,免除秧田耕整之勞及育秧管水之煩,并借浮力牽引,解決搬秧運秧之難[4],具有省工節本的優點;在水稻秧苗生長期間水氣協調,養分供應均勻,可獲得優質壯苗(表現為秧苗根系發達,盤根效果好,秧苗長勢整齊、病害少、素質高[5-7]);育秧土或基質等育秧介質與水直接接觸,實現了機插育秧自動供水,并利用符合特定技術要求的育秧介質及配套的技術措施來保護水體,降低了漂浮育秧的水環境安全風險,甚至對富營養化水體具有一定的凈化作用。因此,在我國水網密布的稻區,該技術是一項既便利又值得大力推廣的機插水稻育秧新技術[8-9]。為促進機插水稻清潔漂浮育秧技術的進一步推廣應用,筆者擬定了機插水稻清潔漂浮育秧技術規范,現將該技術規范介紹如下,以期促進該技術的規范化應用。
本技術規范適用于我國稻麥輪作、稻油輪作的單季稻區,南方雙季稻區可在控制早稻育秧低溫危害、晚稻育秧高溫危害的情況下參照使用。
機插水稻清潔漂浮育秧的秧苗質量要求為:秧齡為18~25 d,葉齡為3.1~4.5 葉,秧苗高度為13~25 cm,根條數≥10 條/株,假莖基寬常規稻≥2.0 mm、雜交粳稻≥2.2 mm、雜交秈稻≥2.3 mm,地上部百株干質量常規稻≥2.0 g、雜交粳稻≥2.2 g、雜交秈稻≥2.4 g。
漂浮育秧水體的水質限量控制指標應符合G B 5084 的相關規定。
要求有足夠浮床漂浮的水面,且用于漂浮育秧的水體的水位相對穩定,在最低水位時,也有足夠浮床漂浮的水面(或在水位下降時,有自動補水的水源),從而確保浮床不擱淺,且不會影響后期浮床靠岸取秧。
放置漂浮育秧浮床的水面要求光照充足,要求在9:00、12:00、15:00 時,實地目測均不會有陽光透過率低于70%的樹蔭及建筑物的陰影遮擋陽光。
漂浮育秧的水體優選靜水,其次是緩流水體,不應使用流速超過1 m/s 的水體。
在滿足2.1、2.2、2.3、2.4 的前提下,應優先選擇離大田相對近、取秧方便、交通便利的水體。不應使用航道進行漂浮育秧,若選用湖泊育秧,應選擇背風的淺水湖灣,并盡量避開開闊且水深超過1 m 的湖面。
為達到對水環境安全和培育出標準化機插壯苗的目的,機插水稻清潔漂浮育秧技術的育秧介質一般使用機插漂浮育秧專用草木灰育秧基質或營養土,不宜使用常規有機育苗基質。同時,應根據計劃育秧總盤數,按每1 000 個內徑為58 cm×28 cm 的毯苗秧盤需4.5 m3、每1 000 個內徑為58 cm×28 cm 的缽體毯苗秧盤需4 m3、每1 000 個內徑為58 cm×23 cm 的毯苗秧盤需3.75 m3、每1 000個內徑為58 cm×23 cm 的缽體毯苗育秧盤需3.5 m3,備足育秧介質。
4.1.1 草木灰育秧基質
草木灰育秧基質的質量要求為:目測各組分混合均勻,無大小在3 mm 以上的磚石、玻璃、鐵塊等雜物;通過手抓法測定,手感疏松有流動性,無硬團塊;主要理化指標應符合表1的相關要求;秧苗出苗率要求不低于90%(參照NY/T 2118-2012 的相關方法進行測定)。

表1 機插水稻清潔漂浮育秧草木灰育苗基質的主要理化指標要求
4.1.2 營養土
營養土應采用過篩細土與育秧綠(苗床調理劑Ⅰ型)于臨落谷前5 d 之內按150∶1~200∶1 的比例現配現用,配置時應充分拌勻,配置后的營養土主要理化指標應符合表2 的相關要求。

表2 機插水稻清潔漂浮育秧營養土的主要理化指標要求
按照NY/T 1534-2019 中第5 章的相關規定進行種子準備。
4.3.1 浮床材料選擇
宜選擇珍珠棉(低密度高壓聚乙烯物理發泡)作為浮床材料,且為滿足入水深度要求,當育秧介質為草木灰育秧基質時,宜選用厚度為(20±2)mm 的珍珠棉,當育秧介質為營養土時,宜選用厚度為(23±2)mm 的珍珠棉。同時,浮床寬度根據水體寬度而定,一般寬度為(120±2)cm(在支渠、毛渠、田頭溝等取直寬度小于1.2 m的窄水面進行漂浮育秧時,浮床寬度可為(90±2)cm 或(60±5)cm,但寬度為(90±2)cm 的浮床一般僅適用于內徑為58 cm×28 cm 的秧盤兩橫一縱鋪放使用)。
4.3.2 浮床浮力要求
浮床浮力以秧盤內育秧介質吸透水后,浮床剛好被壓入水面,目測秧盤內育秧介質下底面略低于水面1~2 mm、剛好接觸到水為最佳。容許浮床浮力變小,但最小也應保障育秧介質上表面高于水面5 mm 以上。
4.3.3 浮床材料總長
浮床材料總長按浮床寬度、計劃育秧總盤數進行計算,計算公式為L=f×d×N÷k,其中,L為浮床材料總長度,單位為m;f為縮放系數,當浮床材料浮力可能不足、需加寬盤間距使浮床材料總長增加時,根據需要取值1.0~1.2;d為秧盤寬度,內徑為58 cm×28 cm 的秧盤取值0.25、內徑為58 cm×28 cm 的秧盤取值0.30,單位為m/盤;N為育秧總盤數,單位為盤;k為擺盤方式調整值,當浮床寬度為(120±5)cm、雙盤橫向對放時,取值2,當浮床寬度為(90±2)cm、使用內徑為58 cm×28 cm 的秧盤兩橫一縱擺盤時,取值1.5,當浮床寬度為(60±5)cm 時,取值1。值得注意的是,當使用多卷材料時,每卷長度除以盤寬的整數商后的余數長度不計入浮床材料總長。
4.4.1 秧盤質量要求
機插水稻清潔漂浮育秧應使用硬盤育秧,其中毯苗育秧的硬盤質量應符合NY/T 1534-2019 中6.1.1的相關要求,缽體毯苗育秧的硬盤質量應符合NY/T 2674 的相關要求。
4.4.2 秧盤準備
選用無破損、無變行、盤面清潔的秧盤,常規粳稻可準備內徑為58 cm×28 cm 的硬盤375~495只/hm2或內徑為58 cm×23 cm 的硬盤525~675只/hm2,雜交秈稻可準備內徑為58 cm×28 cm的硬盤270~330 只/hm2,雜交粳稻可準備內徑為58 cm×28 cm 的硬盤300~375 只/hm2。
播種機械要求具備連續送盤、鋪土、噴水、播種、蓋土等功能。具體質量要求為:在設定的不同播種量范圍內,要求播種均勻度合格率≥95%(按NY/T 1635-2008 中4.8.6 的相關方法進行測定);在鋪土厚度為2 cm 左右、蓋土厚度為0.5 cm 左右時,要求床土排量穩定性變異系數≤1 0 % (按N Y / T 1635-2008 中4.8.7 的相關方法進行測定);要求噴水量穩定性變異系數≤10%(按NY/T 1635-2008中4.8.8 的相關方法進行測定)。
根據當地水稻抽穗揚花的具體時間,在確保水稻安全齊穗的前提下,根據移栽期、大田讓茬時間、大田耕整與沉實時間、插秧作業能力等,按照秧齡為18~25 d,向前倒推播種時間。若播種量大或種植水稻品種較多,應分批次進行播種,并做好標記。
按照NY/T 3838-2021 中4.5.2 的相關方法確定適宜播種量。
采用符合3.5 要求的播種機械,依次進行喂盤、鋪放育秧介質、噴水、播種、覆蓋育秧介質等操作,且播種后進行疊盤。在播種時,要求育秧介質鋪放均勻,鋪放厚度控制在(18±2)mm,播種后育秧介質覆蓋厚度控制在(4±2)mm,育秧介質總厚度控制在(23±2)mm。
按照NY/T 3838-2021 中4.6.2.5 的相關方法進行疊盤暗化出苗,有條件的育秧單位,可按照NY/T 3245-2018 中第8 章的相關方法進行操作。
5.5.1 浮床擺盤時間
在暗化出苗齊苗后、土面芽長達0.5 cm 以上時,即可將暗化出苗的秧盤擺放到浮床上。擺盤時,若遇暗化出苗因溫差導致上下秧盤的出苗速度不一致,應進行分批擺盤,即先將齊苗的秧盤進行漂浮擺盤,未齊苗的秧盤推遲到齊苗后再進行漂浮擺盤。
5.5.2 擺盤方式
擺盤時,先將浮床一端放到水面上,然后在此端順次向后擺放秧盤,擺放時應稍用力下壓秧盤,使盤內育秧介質吸入水分,確保盤內育秧介質與水接觸,邊擺邊向前推送浮床,直至浮床尾端擺滿為止,即可輪換下一張浮床。同時,應根據浮床寬度不同采用不同的擺盤方式,具體為:對于寬度為120 cm左右的浮床,宜采用秧盤短邊對齊的擺盤方式;對于寬度為90 cm 左右的浮床,宜采用秧盤兩橫一縱交錯放置的擺盤方式,并使橫縱秧盤的入水深度保持一致;對于寬度為60 cm 左右的浮床,宜采用秧盤單盤單排居中橫放的擺盤方式。
5.5.3 入水深度控制與調整
擺盤后最理想的入水深度是當盤內育秧介質吸足水時,育秧介質下表面與水面接近齊平并與水接觸,育秧介質上表面距離水面在1.5 cm以上。擺盤時,若發現育秧介質吸足水后,浮床未沒入水面,育秧介質下底面仍高于水面,則表示浮床浮力過大,應在秧盤內增加一些育秧介質,或適當裁切浮床,以減少浮力,直至育秧介質與水接觸;若發現秧盤在育秧介質吸透水后入水過深,育秧介質上表面高出水面不足5 mm,則應增大秧盤間沿浮床縱向方向上的距離,使育秧介質上表面高出水面5 mm 以上。
擺好秧盤的浮床,可用繩索牽引或用長竿推動,將浮床送到水體適宜位置,然后在岸邊用繩索牽拉栓系或在水中插樁,以將浮床固定在一定位置。
在育秧期間,應做好安全防護工作。具體為:對于緩流水體,宜在浮床漂浮位置上游設置柵欄,預防上游大團漂浮物隨水流動擠翻、擠亂浮床;在開闊水面進行育秧的,遇暴風雨天氣,易因大浪將部分浮床擠壓到一起,甚至會造成秧盤落水,應及時檢查,發現浮床擠壓在一起,要及時拉開,并將落水秧盤撈起復位;在浮床擺盤后,應注意防范大型水鳥及鵝鴨等水禽踐踏浮床,造成損失。
應加強對秧盤內育秧介質上表層的溫度監測與管理,特別是在漂浮擺盤后至秧苗2.5葉之前,若遇30 ℃以上高溫的晴朗無風或微風天氣,應密切注意監測秧盤內育秧介質的上表層溫度,若發現溫度達到40 ℃時,宜果斷采取措施進行降溫(如進行下壓換水,抽水底低溫水沖澆秧盤,對浮床進行遮陽等),嚴格控制溫度在42 ℃以下,以防高溫燙苗。
在育秧期間,注意防治惡苗病、苗瘟病、紋枯病、稻飛虱等。宜在播種前采用藥劑浸種或藥劑拌種(芽)進行預防,且應選用低毒(尤其是對魚蝦及貝類低毒)、高效、符合GB/T 8321 相關規定的藥劑。此外,稻飛虱可通過架設防蟲網或誘蟲燈進行誘殺。
當秧苗葉齡達3.1~4.5 葉時,牽引或推送浮床到取秧口,將秧苗連同秧盤一起取上岸,稍加瀝水后送到待插大田,單層散開排放在田頭地面或田埂,以進一步降低育秧介質的含水量。當營養土含水量降低到30%以下、草木灰育秧基質含水量降低到60%以下時,即可進行機插。
在機插前,每秧盤撒施硫酸銨或磷酸一銨8~10 g,并噴施殺蟲殺菌劑,做到帶肥帶藥機插。
在取秧的同時,清除浮床上殘留的育秧介質或其他雜物,然后將浮床取上岸,稍加晾曬,收藏備以后使用。一般浮床可重復使用3~4 年,到期后,應在其清理晾曬后進行廢棄物回收處置,不能隨意丟棄。
在育秧過程中,要及時做好檔案記錄工作,記錄育秧介質的類型、質量狀況、用量,水稻品種名稱和種子質量、數量、處理方法,水體水質與自然條件狀況,浮床材料規格與數量,播種時間與播種量,暗化與水面擺盤時間,育秧期間主要管理措施、出現的問題及處理方法,秧苗素質,取秧時間,機插前處理方式,秧苗去向,漂浮材料使用年限,報廢漂浮材料處理等,且要求相關檔案記錄保存2 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