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燁 凃榮文 周丹 李志鵬
(1 常州市武進區供銷合作聯合社,常州 213159;2 江蘇(武進)水稻研究所,常州 213172;3 常州市武進區農業綜合管理服務中心,常州 213159)
赤霉病是我國麥類作物上一種分布很廣的流行性病害,尤以小麥受害較為嚴重。據調查,小麥赤霉病在小麥苗期到穗期均可發生,常引起小麥苗腐、莖基腐、稈腐和穗腐,且以穗腐的危害性較大,目前,該病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流行頻率較高,不僅造成小麥產量和品質下降,而且因該病易產生毒素,影響了小麥產品的質量安全[1]。在此背景下,為篩選出適用于沿江蘇南地區防治小麥赤霉病的高效藥劑,筆者于2021 年分別在‘揚麥20’(中抗赤霉病小麥品種)和‘揚麥15’(中感赤霉病小麥品種)兩個小麥品種上,進行了不同藥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試驗[2],以期進一步優化小麥赤霉病控制技術,為當地小麥生產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供試小麥品種為‘揚麥20’‘揚麥15’,均于2021年11 月2 日進行播種,采用淺耕滅茬撒播的播種方式,每667 m2播種量為12.5 kg。
供試藥劑為200 g/L 氟唑菌酰羥胺懸浮劑+30%丙環唑懸浮劑[麥甜組合,先正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50%氰烯·戊唑醇懸浮劑(勁興,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40%戊唑·咪鮮胺懸浮劑(永致壯,濟南一農化工有限公司)、40%丙硫·戊唑醇懸浮劑(樂麥寶,溧陽中南化工有限公司)。
試驗設在江蘇(武進)水稻研究所的試驗田內進行,試驗田灌溉基礎設施較好,稻麥生產水平較高,病蟲測報、氣象監測等物聯網設備先進,交通便捷。試驗田前茬作物為水稻,稻稈全量還田,土壤為黏質土壤,肥力足且分布均勻,土壤有機質含量為12 g/kg,全氮含量為1.2 g/kg,堿解氮含量為100.4 mg/kg,速效磷含量為36.3 mg/kg,速效鉀含量為88.7 mg/kg。試驗田于2021 年11 月9 日用33%氟噻·吡酰·呋(拜寶瑪)進行封閉除草,于2022年2 月24 日用50%異丙隆+5%唑啉草酯(愛秀)進行雜草春季化除。
試驗設處理:(1)麥甜組合,每次每667 m2用200 g/L 氟唑菌酰羥胺懸浮劑60 mL+30%丙環唑懸浮劑35 mL;(2)勁興,每次每667 m2用50%氰烯·戊唑醇懸浮劑50 mL;(3)永致壯,每次每667 m2用40%戊唑·咪鮮胺懸浮劑33.8 mL;(4)樂麥寶,每次每667 m2用40%丙硫·戊唑醇懸浮劑40 mL;(5)空白對照(CK),不噴施藥劑。每處理重復3 次,每小區面積為66.7 m2,小區間進行開溝隔離。
試驗在小麥揚花期施藥2 次,在2022 年4 月8日進行第1 次用藥,在2022 年4 月13 日進行第2 次用藥[3],均采用背負式電動噴霧機噴細霧施藥,每次每667 m2藥液噴施量均為30 L。
在施藥后不定期調查各藥劑處理區的小麥生長情況,查看是否有藥害現象出現。
在5月13日調查各處理區小麥赤霉病發病情況,每小區調查200穗,統計病穗數和嚴重度,計算病穗率、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4-5]。
在5 月26 日小麥成熟期進行測產,每小區采收面積為0.44 m2,調查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并經脫粒、晾干后進行稱重,計算實際產量。
據施藥后不定期調查,各藥劑處理區小麥生長均正常,未有藥害現象出現,表明供試藥劑在本試驗用量下對小麥生長安全。
由表1可知,由于本試驗中的小麥生長后期天氣高溫少雨,試驗田的小麥赤霉病發生程度為中等偏輕,‘揚麥20’和‘揚麥15’的空白對照區小麥赤霉病病指分別為1.125和1.625。在中抗品種‘揚麥20’上,樂麥寶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病指防效最好,為88.9%,其次為麥甜組合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病指防效為77.8%,這兩個處理間病指防效差異不顯著,但均高于其他兩個藥劑處理,其他兩個藥劑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病指防效不佳;在中感品種‘揚麥15’上,麥甜組合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病指防效最好,為89.7%,其次為樂麥寶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病指防效為84.6%,這兩個處理間病指防效差異不顯著,但均極顯著高于其他兩個藥劑處理,其他兩個藥劑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病指防效不佳。

表1 不同藥劑處理的小麥病穗率及病指防效
由表2 可知,在中抗品種‘揚麥20’上,樂麥寶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病粒率防效最好,為71.7%,其次為麥甜組合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病粒率防效為69.8%,且這兩個處理間病粒率防效差異不顯著,但均極顯著高于其他兩個藥劑處理,其他兩個藥劑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病粒率防效為0。在中感品種‘揚麥15’上,仍是樂麥寶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病粒率防效最好,為77.6%,其次為麥甜組合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病粒率防效為57.9%,這兩個處理間病粒率防效差異達顯著水平,但均極顯著高于其他兩個藥劑處理,其他兩個藥劑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病粒率防效不佳。

表2 不同藥劑處理的小麥病粒率防效
由表3可知,在中抗品種‘揚麥20’上,樂麥寶處理的小麥實際產量最高,每667 m2為462.7 kg,較CK 增產17.1%;其次為麥甜組合處理,小麥每667 m2實際產量為437.3 kg,較CK 增產10.7%;其他兩個藥劑處理較CK 增產不明顯。在中感品種‘揚麥15’上,麥甜組合處理的小麥實際產量最高,每667 m2為448.8 kg,較CK 增產12.9%;其次為樂麥寶處理,小麥每667 m2實際產量為432.3 kg,較CK 增產8.8%;其他兩個藥劑處理較CK 增產不明顯。

表3 不同藥劑處理的小麥產量及其構成
試驗結果表明,試驗田的小麥赤霉病在自然情況下屬中等偏輕發生程度,在本試驗條件下,無論是中抗赤霉病還是中感赤霉病的小麥品種,均是麥甜組合和樂麥寶兩種藥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較好,且能明顯提高小麥實際產量。從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對小麥產量的提高效果和經濟成本等綜合考慮,推薦使用樂麥寶防治小麥赤霉病。
本試驗結果是在小麥赤霉病中等偏輕發生的條件下得出的,在小麥赤霉病發生偏重至大流行的年份,樂麥寶、麥甜組合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還需進一步試驗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