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護軍
(馬鞍山市博望區農業農村水利局,安徽 馬鞍山 243131)
水旱災害對于地區的危害性非比尋常,不僅會產生大量直接性的經濟損失,還會破壞群眾的家園,甚至會危及生命。因此,加強對水旱災害的動態化防御是有必要的,特別是災害多發地區更應不斷改進、優化。
以某地區為例,討論其水旱災害防御動態情況。該地流域面積超過50km2的河流多達126 條,其中有兩條河流跨過相鄰的兩個省份,屬于本地行洪的關鍵通道。兩條河流在其所屬省份境內,流域面積分別為11173km2和5019km2。前者在該地區內有200km 左右,后者在該地內也有180km 左右。該地區全年光照充足,而且無霜時間較長,很少會出現寒冬與降雪天氣,自然災害主要是春秋兩季旱、夏季澇。此地降水量年均在818.8mm,最大年降水量發生在2020 年,超過1204mm,而最小年降水量則在2002 年,只有418.1mm。某地區降水量在各個月份的變化比較明顯,大多分布于6—9月份,占全年的70%以上。在這部分降水中,超過半數發生在7—8 月,并且降水量最高的月份通常是7 月,全年雨季不長。
干旱災害方面,某地區出現過幾次連年干旱的狀況。在2002 年該地由于干旱,有38.96 萬hm2的農作物被影響,造成的直接損失高達15.82 億元以上。在2010年的9 月到12 月初,降水量總和只有5.8mm,屬于特大干旱。該地區36.5 萬hm2的小麥中就有34 萬hm2左右受災,該地飲用水的水庫已經接近死水位。在2019 年,由于長期遭受干旱,造成地區內多個縣區內5 萬多人出現飲水困難。洪澇災害方面,結合歷史資料記載,從明初到1949 年,所在流域就暴發百余起水災,大約5 年發生一次。從1949 年至今,該流域發生過較為嚴重的災害年份包括1957、1960、1970、1979、1993、2019—2021。地區臺風方面,曾在1997 年的8 月中3d 內,由于臺風影響,降水量均值達到213.8mm,最高達到316mm,受災農作物達31 萬hm2,城市基礎設施受損嚴重。在2018 年以及2019 年,由于臺風引發暴雨,導致嚴重洪澇災害。
從2016—2020 年,該地區出現過3 次較為嚴重的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2018—2020 年,同時在2019 年還出現過一次比較嚴重的干旱。結合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和水利項目直接損失情況來看,首先,該地區汛期降水量和年降水量接近正相關;其次,該地區數年來降水量均值為818mm,而年際差值偏大,2016—2020 年,2020 年降水量要比2019 年多444mm 以上;再次,該地區水利項目產生的直接損失和汛期降水量無明顯聯系,例如,2016 年汛期降水量僅有543mm,而2020 年則有1106mm,但2016 年水利項目損失高達1.16 億元以上,2020 年相比要少得多,只有0.70 億元;最后,旱情和年降水量有關聯,年降水量偏大的年份,由于干旱導致的損失幾乎可以忽視,如2017 年與2020 年,而在年降水量在歷年均值之下的年份,如2019 年,干旱則引起相對更多的損失。
該地區出現以上情況的原因,應當包括以下4 個方面:①該地處于特殊的季風氣候區,月份之間的降水量變化明顯,全年降水大多為夏季,同時夏末還面臨臺風威脅,而冬春降水量偏少,這導致汛期降水量幾乎起到決定性作用。②在“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的作用下,該地年際降水差距較大,導致極端干旱以及洪澇頻發。③水利項目損失和降水量是有聯系的,但同時還有洪澇出現頻率、降水強度、水利工程本身的質量等條件的作用,所以水利項目損失和降水量的關系并不顯著[1]。④降水量對于農業生產具有重大影響,降水量小的年份容易出現極端干旱,反之亦反。此外,干旱災害發生還和降水月份分布有關。例如,2016 年的降水量均值要高于2017 年,但前者干旱問題則相對嚴重,這主要是由于2016 年3—4 月整個地區降水量偏小,導致部分田地面臨春旱,之后的降水量即便超出往年,但干旱問題已經出現,很難逆轉。
此地區水旱災害出現頻率高,甚至全年要面臨兩種災害。結合有關資料來看,特大水旱的重現期是10年,而一般約是4 年。洪澇通常出現在汛期,即8—9 月份,應當是被臺風及其外圍干擾。區域地勢北高南低,在遭遇強降水中,持續時間短但強度大,導致河流水位猛漲,同時地勢較低的區域便會發生內澇。在此類自然災害中,由于山洪導致的人員傷亡最多,因此,為有效防御山洪災害,加強山洪溝管控是極為關鍵的。地區內的干旱災害幾乎是全年分布,在春秋兩季高發旱災,即便是夏季也會出現短暫干旱。在沒有連續降水的月份,就會出現重大旱災[2]。災情分布方面,該地北面山區以及丘陵地帶比較集中。此區域地表水借助降水徑流形成,借助一系列水利項目保存,此外沒有其他水體補給,如果沒有降雨,便容易引發干旱。
此地區在2019 年,既發生嚴重干旱,并在旱情接近尾聲后,又因為臺風作用,引發重大洪澇災害,通過對該地2019 年水旱防御動態分析歸納,應當能為后續的防御安排有所幫助。該地區2019 年主要災害如下。
(1)干旱災害。在7 月3 日以前,該地降雨量均值在159mm 左右,與往年相比下降42%。從5 月份開始,月均降水量不足70mm,同期下降63%以上。到了7 月,該地逐漸開始連續降水,使干旱程度得到減輕,直至同月24 日,Ⅳ級抗旱響應解除。此地區2019 年的干旱災害,一方面,連續時間較長、波及范圍廣,特別是山地丘陵地帶的農田與果園都被影響;另一方面,災害程度嚴重,在田作物有700 萬畝,災害面積就超過了116 萬畝,其中輕旱100 多萬畝,其余是重旱。同時,由于干旱面臨飲水難的人口超過5.1 萬。
(2)洪澇災害。在2019 年8 月上旬,臺風從我國東南地區登陸,隨即危害此地區。由此引發的強降雨表現為:首先,水量大且豐。短短3d 的雨量便達到整年的1/4左右,日均降水量為208mm 以上。與此同時,臺風暴雨使地區內的多個水庫水位高于汛限;500 多座小型水庫出現溢洪現象;3400 多座塘壩也發生溢洪。即便是降水量最少的縣區,也達到100mm 以上。其次,水旱災害轉變過快。從5 月份開始,該地區將適量均值就比往年下降60%以上。到了7 月份便開始發生連續降水,在24日解除抗旱響應后,次月5 日就迎來強降雨,并在4 日之后便由于臺風引發二輪強降雨。最后,兩輪暴雨形成疊加作用。首輪強降雨均值為50.4mm,地區整體分布不均,降水量最多的縣區有140mm。此輪強降雨使部分水利以及河流都處于高水位狀態,土地含水量達到飽和。不久發生的二輪強降雨對防災工作帶來不小的考驗,個別縣區的疊加降水量超過392mm,在不足10d內,降水量就幾乎是全年的半數,其余縣區也達到各自全年的1/3 左右。
2.2.1 工程方案
首先,水庫項目。為應對洪澇災害,在汛期來臨以前,此地區相關部門對轄區內所有規模的水庫均進行安全檢查,加強工程防御能力。并盡可能提高水庫工程除險加固施工速度,在面臨工期短、任務重、石料短缺、環保壓力大等客觀問題,經過全方位的研究部署,優化工期安排,提高各道工序的銜接效率,主動消除建材運輸交通壓力與數量不足、環保標準等多個方面的問題,最大限度上保障水庫工程的作用[3-5]。在防御干旱中,當地水利局積極調度分配有限水源,以居民生活用水為先,調度區域內水庫水量達到2900 萬m3,滿足稻田與果園等生產用水。除了常規水利工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水利項目。①該地區全面清淤,提高蓄水容量,不僅可以應對居民飲水問題,還能達到清淤整治的目的。②施工建設應急水源,包括560 多個水池與水窖,以及140 多水井。③對五小水利項目實施全面檢查與修理加固,實現水體“零存整取”,進一步優化地區抗旱水平。
其次,河道項目。該地區在汛期前,全面嚴厲打擊占用河道、違法采砂與圍墾湖泊等行為,及時清理河道中的各類垃圾,并拆除非法建設以及不利于行洪的高桿植物等。同時,還修理原有的行洪工程,疏通河流,打通河道,確保既有行洪通道都能發揮作用。
最后,攔河閘壩。修理該類工程,保障其正常工作。在汛期前,此地區在檢修攔河閘壩中,重點查看控制閘壩開關等裝置,并進一步加快相關施工項目的推進速度,保證在汛期來臨前所有主體部分完工。而不得不跨汛作業的項目,配以必要的安全防護,保證該類工程基本的攔洪與滯洪、調洪效果。
2.2.2 非工程舉措
(1)制定防御預案。本地修訂及完善原有的水庫防汛抗旱、防御洪水與汛期調度的方案計劃,同時,還針對8 條河道制定預案,包括超標準的洪水防御?;诘貐^與流域嚴重洪水與處置問題,確定應對舉措。在建水利項目方面,也修訂有關活動的安全度汛計劃等。
(2)防御宣傳。地區水旱災害關系到群眾安全,特別是沿河與山區居民。在開展災害應急處置期間,把當下災情與防御方案通過媒體渠道通知廣大居民,以免由于信息不對稱,引起社會恐慌,確保有價值信息可以及時被居民知曉。這樣做不僅維護人們知情權,還便于居民調整出行計劃,防止暴發嚴重的負面輿情事件。
(3)加強物資隊伍建設。由于該地區特殊的災害情況,建立并投入應用水旱災害防御物資儲備中心,同時多年來為強化管理,每年都會繼續投資,設置一些新的物資類型。目前,當地該類物資大體上有三大類,分別針對洪澇災害與干旱災害、水旱災害。
(4)現代數字化建設。此地區構建智慧防御平臺,借助大數據及云計算,把大量異構信息匯集起來,比如水位數據、應急預案、水情等,由數個部門參與,協同構成綜合性的管理平臺。基于此,不斷完善原有針對山洪事件的監測預警平臺,并嘗試把其與智慧防御平臺連接起來。通過打造綜合性的平臺,改變原本每個部門均設有自己的平臺,但數據信息很難共享的情況,讓災害防御體系內的所有部門無須應用數個平臺及操作端,便于調用與處理有關數據。并且因為對數據資料實施統一化的處理,進一步提高信息處理的速度,并避免在信息使用期間的出錯率。如今,本地的智慧防御平臺中,除了涵蓋本身的防御系統外,還有各級水利、氣象與水文、防汛指揮等若干部門、機構,依托于防御平臺,能夠統一輸入與計算、反饋、應用各類災情、雨情等數據。
2.2.3 運行體制
一方面,立足于協同運行,針對水旱災害防御處理需全面聯合相關政府機構、企業、群眾,通過相互間的配合,保障各項防御舉措都能有序落實。其中,政府部門方面,保障自身牽頭組織的價值,全面落實協調管理與監督指導,安排專業演練,提升防御以及搶險救災的能力。對于水旱災害防御,其關鍵的環節就是監測,其是一切行動的基礎。在災害降臨前,迅速召開專業會議,結合預報降水量,決定參會人員范圍,并根據手中掌握的信息,迅速制定有效的應急方案。在災害暴發以后,該地迅速結合標準啟動應急響應,全面調度相關單位工作,保證險情可以盡快得到控制,避免形成次生災害。同時,指揮中心還注重災害波及區域內與周邊居民的情況,及時做好安撫工作。
另一方面,強降雨期間,該地指揮中心迅速反應,并由市級水利局安排多個小組深入災區,對當地抗災工作提供指導??古_搶險過程中,結合各區域災情,迅速部署搶險救災工作,對于無完全安全防護把握的地區,提前將居民轉移。在該期間,本地建設230 多個安置點,容納接近4 萬受災人口。在干旱災害發生期間,通過全面調水、逐戶分發等方式,確保滿足居民基本飲水需要?;谝幌盗械倪\行體制,確保各項防御、抗災工作有序進行。
各地在面對各種自然災害時,均應積極采取行動,根據多年來的災害情況,持續加強地區防御工程建設。并在災害發生期間,統一部署協調,及時控制住災情,預防次生災害,降低傷害程度,縮小波及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