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順 劉君瑋
個人求助型網絡眾籌,與公益眾籌相對,屬于“私益”眾籌,指公民個體陷入困境后通過互聯網個人求助平臺,在網絡上發起求助并獲得眾籌的一種活動。“求助”限定了發起網絡眾籌的條件為存在特定的客觀情形或客觀事由,設定了捐贈人捐贈的附隨條件,即為且僅為求助事由捐贈,為籌款的使用范圍和余款的流向提出要求。
個人求助型網絡眾籌具有私益性、無償性、便捷性、高效性、開放性、低門檻性。個人通過私益眾籌平臺主動發起,平臺審核通過即可進行籌資。籌資信息的傳播以熟人社交的信任感背書,通過不限社群的指尖轉發,實現籌資信息傳播和捐贈人數“從0到1、從1到N”的增長。同時利用互聯網支付的方式,高效匯集資金流。對于捐贈人而言,“投資門檻低”,心理負擔和經濟負累小。
個人求助型網絡眾籌不是《慈善法》規制的慈善行為。《慈善法》規制的慈善行為必須具備公益性,受益人不能是特定主體,慈善捐贈以慈善為目的,由此將個人求助型眾籌所屬的私益募捐置于該法規制外。個人求助型網絡眾籌也不是《慈善法》規制的網絡慈善募捐。后者的發起主體是法定慈善組織,受益對象是符合公益性的群體,募捐應取得公開募捐資質。
我國憲法規定公民“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確立了個人求助的正當性,承認了個人求助“與生俱來的權利”民政部《公開募捐平臺服務管理辦法》第10條“個人為了解決自己或者家庭的困難”所發布的求助信息“不屬于慈善公開募捐信息”以及北京市朝陽區法院在“莫春怡網絡服務合同糾紛”判決中將個人求助界定為“個人為了解決本人或者近親屬的困難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請求幫助的行為”,意味著此類行為已經得到了民政部和法律實務界的承認。
現行有效規制個人求助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共12部。《重慶市慈善條例》規定了求助人應當對信息真實性負責、合理確定求助上限、公開款物用途和剩余款物處理方式,以及信息發布平臺對信息的核實義務、風險提醒義務。此前發布生效的湖南、上海、湖北、山東等地的慈善地方立法亦均賦予了個人社會求助權和規定了求助人和信息發布平臺的義務。
2020年水滴籌、愛心籌、輕松籌、360大病籌簽署《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自律公約2.0》。行業公約雖無強制效力,范圍只波及成員組織,影響力有限,但新版自律公約增大了自治和自律力度,體現了業內對于規則的渴望。
實踐中存在兩類求助人信息不實的情況:一類是虛構或夸大事由,這類事由已被地方立法和其他部門法納入規制范圍。另一類情況是:眾籌事由屬實但隱瞞真實財產信息。受益人的財產狀況是捐贈人決定是否捐贈的重要原因,但也不能剝奪家境殷實者向社會救助的權利,不妨規定受助人可以公開資產信息,捐贈人知悉資產信息后評估是否捐贈。
平臺對籌款的后續使用追蹤“自愿原則”,不強制求助人將相關材料提交至平臺,變相將監管壓力轉嫁到親友監督和求助人自律。作為個人求助網絡眾籌活動的關鍵紐帶,平臺應強化對所籌款項使用的監管責任。
現階段對于剩余款項的歸屬和如何合理使用的主流認識是返還論,主張剩余款物應當全部返回捐贈人,理論支撐是附條件贈與,即捐贈人捐贈時物權轉移是附條件的,條件為按照求助目的使用籌款,未實現該條件則物權不轉移。疑問有二:第一,返還主體是平臺方還是求助人?第二,返還給部分捐贈人還是依款項使用比例返還給所有捐贈人?
個人求助型網絡眾籌是眾人小額捐贈的結果,在欺詐但未達到刑法規制的詐騙罪情節時,檢查機關無法公訴。僅成立民事欺詐的情況下,數十人甚至成百人的小額捐贈人發起集體訴訟實屬不易甚至不能。有觀點認為可以提起公益訴訟,由于個人求助型眾籌是私益眾籌,故并無“公益”出發點。但客觀看來此類眾籌所建立的是多對一之間的捐贈關系,屬于公益資源的聚集和再分配過程,超出了傳統民事領域的個人意思自治。[1]由于法律沒有明確的規范和懲戒性條款,詐捐行為的當事人常免于追責。[2]
國內形成了以水滴籌和輕松籌、愛心籌為代表的“一超兩強”式行業格局。與水滴籌同屬水滴公司的水滴公益是國家指定的互聯網公益募捐平臺,截至2019年6月,水滴公益申請發起項目數2400個,籌款金額為1.9億元,而水滴籌申請發起項目140萬個,籌款200億元。無獨有偶,2018年,輕松公益籌款約1億元,輕松籌籌款約70億元至80億元。[3]公益項目、私益項目數量和項目籌款額差距巨大,體現出個人求助網絡眾籌的無可替代性。
本文從宏觀結構和微觀法律概念角度對個人求助型網絡眾籌提出以下兩種修訂模式建議。
第一種設想:《慈善法》設立募捐概念,募捐下分為私益募捐與公益募捐[4],將募捐與公益解綁。或者豐富《慈善法》中慈善概念的內涵,將小慈善(多數人互濟共助特定人)也納入慈善范疇,將慈善與公益解綁,使慈善包括公益慈善與私益慈善。同時,將個人求助型網絡眾籌權利義務的條文放置于慈善募捐章節。
由實踐總結,民間互濟共助行為從受益人與捐贈人數量的角度分為以下四類:捐贈人和受贈人數量均為一人,是非慈善性民事贈與;捐贈人一人和受贈人多人,是非慈善性私益募捐;捐贈人多人和受贈人一人,屬于慈善捐贈;捐贈人多人和受贈人多人,屬于慈善募捐。僅后兩類受現行慈善法規制。
善意傳遞行為的完成至少為“施善”方與“受善”方,目前慈善定義基于“受善”方的公益性即“受善”方為多人,建議“滿足善意傳遞雙方中至少一方為多數人”即可進入慈善的概念范疇,將多人施善、一人受善的行為模式納入其中,同時排除一人對一人的完全由《民法典》規制的民事贈與,將慈善概念界定為:非“特定人對特定人”的互濟共助行為。
第二種設想:保持二元制立法結構,參考《民法典》將類合同行為設立分編類似合同行為的無因管理與不當得利放置于第三編合同編的第三分編《準合同》,在《慈善法》中設立網絡慈善法專章,將該章中的網絡慈善限定為“類慈善”的私益互助類網絡眾籌行為。該方案無需變動《慈善法》的基本結構,僅增加網絡慈善專章即可,相較于前種方案變動較小,修法成本較低。
1.發起人的權利與義務
發起人的權利視其與求助人的代理關系決定。當發起人與求助人為法定代理關系,發起人可代為行使求助人的一切權利。若發起人與求助人為委托代理關系,則發起人權利由委托代理合同約定。發起人的義務通常包括四類:良善管理、及時報告、保密、誠信。發起人應當按求助人的意愿勤勉謹慎行使代理權,及時向求助人報告眾籌進度,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對求助人要求保密的信息保密。
2.求助人的權利與義務
求助人的權利包含四種:求助權、知情權、財產權、隱私權。籌得款物的使用途徑本質受兩方面因素影響:求助人的使用權和捐贈人的捐贈目的。求助人的義務包括但不限于對求助信息的真實性負責、按贈與目的使用籌得款物、及時公布籌得款物使用詳情、對剩余籌得款物妥善處置的義務。其次,求助人與捐贈人構成附條件贈與合同關系,求助人應當依照捐贈人目的合理使用籌得款物的義務來源于此。及時公布籌得款物可以保證捐贈人的知情權,本質是保障捐贈人實現捐贈目的。
3.捐贈人的權利與義務
捐贈人的權利依照是否與眾籌目的直接相關分為兩類。
第一類與眾籌目的直接相關,包括捐贈目的實現權、知情權、監督權、撤銷權。捐贈人的知情權與監督權、撤銷權亦源于求助人與捐贈人間形成附條件成立的贈與合同,捐贈人知曉并監督捐贈款物的用途、流向,保障了捐贈目的的實現。由于捐贈人直接作為的對象是平臺,捐贈人從平臺獲得求助信息,因此,應當規定平臺對款項使用的監督義務。同時,若求助人有欺詐嫌疑,捐贈人有權撤銷贈與,以保護合法財產權利。第二類權利與眾籌目的的實現無直接關系,包括自愿捐贈的權利和剩余款物返還請求權。捐贈本就是自愿行為,公民對所有的合法財產有權自由處置。剩余款物返還請求權來源于求助人與贈與人之間的附條件贈與合同。捐贈人的捐贈行為明確指向了捐贈款物使用于求助事由,若剩余款物未被使用于該目的,捐贈人有權主張發起人、受益人或平臺退還該部分款物。
捐贈人的義務較少,因為捐贈行為是典型利他行為,其義務通常只包含交付捐贈財產以及遵守眾籌平臺規制。
4.個人求助網絡眾籌平臺的權利義務
平臺權利主要圍繞對個人求助型網絡眾籌項目的管理,有權核實求助人信息、監督使用籌得款物、督促剩余款物返的處置、收取服務費等。平臺的義務有信息披露、求助人信息審核、款項使用監管、保密等。其中,核對求助人信息真實性既是權利也是義務。平臺有義務為捐贈人提供真實的求助信息,不僅因為平臺作用類似于“慈善中介”,還因為平臺相較于捐贈人更加有核實能力使核實求助信息真實性成為可能。
對于發起人、求助人、捐贈人的法律責任,因受代理關系或附條件捐贈合同的限制,其法律責任由合同相對人約定,違反其他法律的,由其他法律規制。賦予法律責任由合同當事人自由約定的同時應當為自由設定邊界,如規定合同生效的必備條款[5]。
對于平臺責任,在信息不實致使捐贈人被詐捐、發起人或求助人未合理使用款物致使捐贈人目的無法充分實現的情況下,平臺方若未充分核實求助信息真實性、未追蹤監督款物流向、未及時公布款物使用情況,本質是平臺對捐贈人的侵權,可以參考民法中侵權責任的相關思路。但是在平臺實際能夠“打通”各部門授權、有權使用信息以核實求助人信息之前,規定承擔較重的連帶責任對平臺而言并不公平。過錯推定責任可以較好解決該問題,即平臺能夠證明確實盡到核實義務則不再承擔責任。
個人求助型網絡眾籌中的平臺為網絡平臺,可以借鑒界定網絡平臺責任的“避風港”原則。無過錯是避風港原則的核心內容,[6]網絡服務提供商在“知道或應當知道”侵權行為發生后及時采取必要措施阻止侵權后果擴大并遵循“通知”后立即“刪除”的既有規則,可免于責任。但目前對該原則存在濫用現象,且并未對平臺的信息審查義務進行規定。《民法典》在吸收避風港原則的基礎上增加了反通知原則,依然沒有對平臺的信息審查義務標準作以明確規定。《電子商務法》第38條首次規定了平臺資格資質審核和安全保障的義務,但仍以互聯網平臺是否履行審查義務為規則,且沒有對審查標準的具體規定。
實踐中,個人求助類網絡眾籌存在本文未提到的其他法律問題值得研究,但因篇幅所限、筆力所限,未做展開討論。法律的安定性和靈活性始終存在張力[7],立法者應當接受現實世界的千變萬化,審時度勢,因時而變,及時回應時代呼聲,彌補立法的局限。個人求助型網絡眾籌是承載傳統美德、反映互聯網時代特色、處于法律調整遲滯狀態的綜合性社會問題,事關民生,慈善法修訂對該問題的回應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