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借助數字影像日益從小眾走向大眾,在新媒體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數據顯示,我國有73%以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在傳統鄉村。在鄉村振興的行進之路上,要讓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看見、被激活、被傳承,才能更好地展現其鮮活面貌,彰顯其文化精髓,守住其發展根脈,擦亮鄉村振興的底色。從媒介化視角看,池州儺戲借助數字影像實現了活態傳承,肇興侗寨鼓樓文化借助電視媒介實現了傳播擴散。在短視頻平臺,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贏得了無可比擬的“可見性”。據抖音發布的《2022非遺數據報告》,抖音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相關視頻播放總數達3726億,抖音視頻覆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達99.74%。媒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交互相融,賦予古老技藝以新的生命力,也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媒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賦能,使其展示出更具現實情懷和時代質感的風采,使其背后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和人文價值浸潤人們的心田,引領人們回望歷史,建構鄉土記憶和文化記憶;回溯文化源流,增強文化自信。時代洪流滾滾向前,媒介技術不斷更迭。傳播賦能,讓“非遺”煥新,讓“國潮”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