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幽然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的肇興侗寨鼓樓及鼓樓文化是鄉土文化的典型代表。黎平縣素有“鼓樓之鄉”稱號,肇興侗寨的鼓樓歷史悠久。據《黎平縣志(1985-2005年)》記載,黎平縣境內共有侗族鼓樓319座,是侗族地區保存侗族鼓樓最多的縣份。黎平縣肇興侗寨蘊含著純樸的鼓樓文化,亦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建設地。近年來,隨著貴州鄉村振興加快步伐,肇興侗寨借助頂層設計與媒體融合不斷對外傳播本民族文化,以鼓樓建筑技藝及其文化底蘊吸引眾多外來游客,民族文化持續深入交融。侗家人為強化本民族文化認同,將鼓樓內歌舞、祭祀等傳統節慶回歸地方特色,深受年輕群體喜愛。鄉村振興工作展開后,肇興侗寨更是呈現出地方化活動新狀態。分析黎平縣肇興侗寨鼓樓文化的傳播路徑及其“再地方化”①回歸,對于做好鄉村振興工作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建筑源于人類需要,而后融入人類社會生活。漢文古籍記載,鼓樓建造之初便用于聚堂議事、歌唱飲噉;且侗族人創立村寨時,須先立鼓樓,再建民居。侗族長篇敘事詩《侗族祖先哪里來》寫道:“鯉魚要找塘中間做窩,人們會找好地方落腳;我們祖先開拓了‘路團’寨,建起鼓樓就像大魚窩。”其記錄了鼓樓團結與吉祥的寓意。隨著時間推移,侗族鼓樓由最初供族人休閑娛樂的場所演變為具有多重含義的成熟建筑,鼓樓文化內涵隨之不斷豐富。
誠如傅佩榮先生所言,“文化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器物;第二是制度;第三是理念。”②鼓樓作為器物本身,其文化首先體現為傳統建筑文化。侗族鼓樓是一種木塔形重檐式民族式古老建筑。在鼓樓的檐腳、頂層重檐隨處可見秀麗逼真的花鳥魚蟲雕刻,象征著吉祥的神龍盤旋在鼓樓門楣、檐頂、柱子等處,一幅幅生動的彩繪圖案總能給人帶來別樣的視覺盛宴。鼓樓文化亦上升至社會規范、民俗寓意等制度層面。侗族人仍十分講究宗族與家庭觀念,寨佬制③一直是族群最高權威制度。如今,鼓樓已成為訂立寨規、仲裁議事的民俗規定場所,寨佬和村民常常匯聚一堂商討寨中重要事務。秉持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論觀念,侗族建筑均講究朝向,鼓樓這一小場所要同天地山川、風向萬物的大世界和諧一致,相互交通。風水觀念也成為修建鼓樓的重要考量因素。
鼓樓亦是侗鄉的標志,其文化背后所蘊含的制度和文化認同都關系到整個侗族的長遠發展。肇興侗寨是遠近聞名的侗鄉,鼓樓活動地方化特色鮮明。選取肇興侗寨鼓樓文化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及典型性。
鼓樓文化的傳播時間與鼓樓建成時間一致。鼓樓建成后,族人聚堂議事屬于人際傳播活動。最早的鼓樓文化人際傳播活動可以追溯到17世紀始建的禮團鼓樓中族人聚堂議事的人際傳播活動。鼓樓文化的傳播也離不開社區組織和媒介技術。本文將采用桑德拉·鮑爾-洛基奇的傳播基礎結構論來分析鼓樓文化宏觀、中觀、微觀的三種講述者。
傳播基礎結構論是鮑爾-洛基奇帶領的課題“傳媒轉型:改變社區粘合紐帶”中不斷概括總結出來的理論。該理論聚焦人們的社區歸屬感,分析有關傳播與歸屬型社區的關系,強調每個地區都有一個獨特的傳播基礎結構。④鮑爾-洛基奇將趣聞軼事講述者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種。這三種所代表的主體和講述對象均有所差別,宏觀講述者多指主流媒體,講述對象較為寬泛;中觀講述者多指當地媒體和社區組織,有較為明確的目標群體;而微觀講述者就是居住在某個特定地區的居民本身。
宏觀的鼓樓文化講述者主要為圖書、電視、報紙等。鼓樓最早見于明代鄺露撰的史書《赤雅》(卷一)。該書在談及侗鄉時寫道:“以大木一株埋地,作獨腳樓,高百尺,燒五色瓦覆之,望之若錦鱗焉。”⑤此外,《黎平縣志》(1989)、《鼓樓侗族民俗介紹》(1981)、《侗族簡史》(1985)、《貴州侗族鼓樓》(2002)等書籍專門記載了鼓樓及其文化內涵。
筆者以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志社《全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為數據來源,統計出國內重要報紙以侗族鼓樓為主題的報道共有8篇。其中,最早對侗族鼓樓進行報道的是2006年《國際商報》的《老傳統遇到新問題——傳統知識保護急覓WTO良方》,文章開始憂患鼓樓保護現狀。雖然早期文獻較少,但是隨后學者也開始關注到鼓樓地區的經濟發展。2016年,《中國日報》刊發深度報道《銅仁:寨沙侗族的鼓樓哲學》,講述侗族村落建筑,以及村民發展農家樂脫貧致富的故事。相關報道印證出貴州侗寨旅游和經濟發展長短互補,村寨還憑借純樸的生態環境、哲學理念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肇興侗寨鼓樓文化能實現全國各地快速傳播擴散,得益于電視這一媒介的創新推廣。2018年,肇興侗寨成為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黔東南分會場。自此,肇興侗寨鼓樓走進全國觀眾的視野。紀錄片《尺度人生》講述老匠人陸文禮與鼓樓結緣的一生,他用一把尺子走遍天下,修建天下鼓樓。電視這一媒介讓鼓樓建筑藝術與民俗文化走進大眾視野。書籍和報刊讓鼓樓的建筑、文化內涵有了文字記載,得以完好保存。通過媒體的視覺宣傳和深度解讀,讀者對鼓樓建筑技藝贊嘆不已,被鼓樓所獨有的“靈韻”深深吸引后,主動了解和融入到鼓樓文化活動中。
圍繞鼓樓進行的組織傳播,起始于1983年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和貴州省民族研究學會聯合發起的“六山六水”民族調查。在內部出版的近2000萬字的調查資料《貴州民族調查》中,涉及侗族的材料共50篇。黃才貴的《黎平肇興侗族鼓樓調查》(《貴州民族調查》之四,1986)對黎平縣肇興侗族鼓樓的結構裝飾、社會功能、梓匠畫師的情況做了初步調查。⑥
此外,貴州侗族地區借助網站、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建立了自己的傳播體系,展現民族地區的鄉土文化。如貴州旅游網設置有“最美黎平”的板塊,主要介紹黎平縣的村寨旅游和民俗文化。肇興侗寨作為生態優美和文化豐富的全國大型侗族村寨之一,常常受到網站的報道,促進了侗族文化的地方化傳播。肇興侗寨建立了微信公眾號“千年侗寨夢幻肇興”,用來介紹肇興的風俗文化和自然景觀。筆者在微信公眾號搜索“鼓樓”關鍵詞,共出現70篇相關文章。這些文章集中于視覺表達,其中插入大量的鼓樓建筑圖片,記錄侗族人生活新鮮事,文字通俗易懂。目前與肇興侗寨密切相關的抖音賬號有兩個,一個是黎平縣融媒體中心推出的官方賬號“黎平發布”,另一個是黎平縣肇興旅游景區官方賬號“肇興侗寨景區旅游”。截至2022年5月,“肇興侗寨景區旅游”抖音號擁有1.1萬粉絲,一共發布了138個作品,獲得12.2萬點贊量。作品主要展示侗寨的民俗文化,其中呈現出的侗族人“小橋流水人家”般的生活令人神往。
本地媒體宣傳助推肇興侗寨旅游持續“井噴”。文化交融也讓肇興陷入迷思,鼓樓已成為商業表演的舞臺,族人聚集地不復存在,獨一無二的鼓樓文化呈現“去地方化”特征。⑦由于受商業市場沖擊,加上部分族人意識淡漠,侗寨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現代文明中被逐漸沖散,傳統的鼓樓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淡化,出現“去地方化”現象。如不加以重視和傳承,鼓樓文化將逐漸消失。
鼓樓文化的保護傳承,最終還是要依靠族人來實現。肇興侗寨的寨佬守正創新,用本民族文化魅力,吸引著外出的青年群體回歸,為本民族鼓樓文化傳承隊伍注入新鮮血液。“鼓樓對歌節”與“鼓樓斗牛”便是以鼓樓為主要空間進行的重要活動,鼓樓日漸成為不可忽略的媒介載體。每當舉辦活動,侗族人聚集于各座鼓樓,展示著侗族文化和精神風貌。
“鼓樓對歌節”是侗族溝通、傳遞信息的重要契機,每兩年舉辦一次,于正月初三至初九在各寨鼓樓廣場舉行。“鼓樓對歌節”是族群內集體活動,由各鼓樓代表組織,鼓樓成員全部參與,且每個鼓樓之間都有自己的歌隊。歌隊將侗族人維系在一個小團體內,展示著侗族文化和精神風貌。“鼓樓對歌節”不僅有對歌項目,還有青年男子向姑娘邀歌以求姻緣。族人們也會借助這一聚會活動,在鼓樓廣場共同商討春節活動和安全事宜。集體性活動由族人共同出資并出謀劃策,族人將其看作自我精神歸屬最好的表達。
“鼓樓對歌節”以人際傳播的方式讓鼓樓侗歌文化以娛樂的方式走進人們的視野。鼓樓依托文化活動來實現彼此之間的連接,讓青年男女在鼓樓活動中感受到鼓樓文化的強大魅力,拓展侗家社交網絡。
“鼓樓斗牛”是以鼓樓為媒介的又一重要族群內集體活動。侗族人喜歡斗牛,村村寨寨都飼養著善斗的“水牛王”。“鼓樓斗牛”活動于每年春、冬兩季的亥日進行,據說亥日是個公正的日子。⑧侗家的斗牛多從貴州凱里等地引進,從“買牛”到“斗牛”,族人需要商討忙活許久。寨佬們要先組織召開會議,討論如何選一頭善斗的“牛王”,所有成年男性聚集于此,共同商量買牛的相關事宜,然后再出發前往各地尋找適合自己鼓樓的“牛王”。買牛屬于侗寨要事,須在鼓樓進行。鼓樓此時發揮聚眾議事的功能,在鼓樓商議事項更是一種鼓樓集體的認同程序。斗牛場開設在兩山中間的開闊地,鼓樓也成為大家休憩的場所。斗牛期間,族人喜歡聚集在鼓樓里“占卜”,用田螺分別代表兩方“牛王”,并將其放在一個木盆里進行“預賽”。田螺相互追逐,逃者為敗,追者為勝利,以此預測“牛王”的勝負。“牛王”被引進侗寨后,侗族人民的娛樂生活出現了不少與“牛王”相關的活動。這些斗牛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場域的變遷而發生變化。鼓樓“牛王”在無形中就成為侗族人民團結和認同的標志。
肇興侗寨舉辦的“鼓樓對歌節”和“鼓樓斗牛”活動是鼓樓文化的儀式化展演,反映著侗寨族人的緊密紐帶與情感回歸,呈現出鼓樓文化“再地方化”特點。“再地方化”由英國人類學家托馬斯于1998年提出。托馬斯在研究馬達加斯加鄉村時發現,當地房屋建筑材料主要源于外地市場,村民使用非本土建筑材料的過程說明外來建筑文化已進入本土,二者融合的過程既是“去地方化”又是“再地方化”。托馬斯認為,“去地方化”與“再地方化”是同時發生的,是同一個進程的兩個側重點。本文引用托馬斯“再地方化”概念來探析鼓樓文化如何優化文化納入與輸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族地區的文化經歷了從“鄉土”到“后鄉土”的歷史轉變,其文化延續形態也發生了較大轉變。⑨鼓樓這一侗家人的公共生活場域被商業市場擠占,原生態的民族文化面臨失去“原味”的挑戰。鄉村振興戰略要求侗寨進行轉型發展,發揮鼓樓獨有的生產發展、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的多種功能。鼓樓文化可以通過塑造文化品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社會不斷進步,侗族作為少數民族的典型代表,其文化管理單位應該順應時代浪潮,借助媒體效應,同步塑造侗族文化品牌,以經濟帶動文化的模式,提高傳播活力,從而加快鄉村振興步伐。肇興侗寨“鼓樓對歌節”“鼓樓斗牛”等活動繁榮再現是公共文化空間良性再生產的體現,鼓樓文化呈現出從“他說”變成“我說”的特點。侗族人這一群體自己發聲,主體回歸,嘗試打破之前媒介技術依賴及外來游客口耳相傳的模式。主體的回歸不僅有利于共建情感結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且通過再生產筑牢鼓樓文化“靈韻”,為鄉村振興建設打造獨有的文化品牌。應推動“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將鼓樓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后轉化,在數字化博物館或現場體驗驅動下讓人們感受鼓樓的魅力。有效發揮多媒體聯動優勢,利用VR、AR技術動態還原鼓樓文化的獨特性與原真性,給人以聽覺、視覺上的享受,通過多感官刺激,激發受眾的興趣,讓用戶沉浸式體驗鼓樓文化魅力。
肇興侗寨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要立足基本,注重鼓樓建筑工匠精神,突出本土特色,帶動文化消費。在中共貴州省委辦公廳、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聯合發出的《2018年脫貧攻堅春風行動令》號召下,肇興通過發展文化旅游和創意產業,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游玩。“文化+旅游”的方式為文化資源的保護提供了一種新路徑。要想在旅游發展中提升肇興侗寨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文化企業應將肇興的鼓樓文化資源融合到文化產品的設計之中,如特色服裝、海報、明信片等,甚至是動畫片、影視劇、演藝節目均能直觀地傳播鼓樓文化。積極與媒體建立協作機制,擴大文化產品的宣傳和營銷范圍,形成一條產業鏈,助推肇興侗寨的長遠發展。
要想讓鼓樓文化“再地方化”實現長遠發展,不僅要依靠表層活動,還應更多地依靠族群內部接力傳承。或許,族外人士主動愛護并傳承鼓樓文化,亦能促進鼓樓文化長存。
在吸引外出青年回鄉及留住人才方面,政府層面應高度重視,提供充足的財政撥款,推介一定的就近就業崗位。貴州省針對傳統文化資源保護,頒布了《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黎平縣先后制定了《黎平肇興特色小城鎮建設項目工作實施方案》《肇興景觀型小城鎮建設項目實施方案》等。黎平縣仍需繼續落實侗寨傳統文化保護工作。此外,應當引領本族力量參與到經濟活動中,構建多層次、多方面的力量來源。例如,通過旅游收入、流量變現等方式實現自我造血,還可以引導企業進行投資,將肇興周邊文化產業做強。
在解決生存難題后,應注重培養族人尤其是青年群體的鼓樓文化意識,尋找族群傳承人。目前,黎平縣的一些侗族青年缺少文化自覺意識,忽略了對本族鼓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因此,需要喚起當地青年對傳播該文化的重視意識,培養其文化自覺和民族自信,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和體系。利好的政策和充足的資金支持可以有效促進傳承人對于鼓樓文化的保護與推廣,如推動傳承人分享民族文化紅利,實現產業化經濟效益,適時給予表彰、獎勵,努力提高鼓樓傳承人的社會地位。當地還可以培育傳承隊伍,拓展保護鼓樓建筑的青年群體。貴州各級政府及文化機構開展人文服務活動,讓新一代文化傳承人成為文化傳播的主體。鼓勵肇興侗寨的老一輩工匠接收學徒,培養鼓樓建筑傳承人,進一步提高鼓樓文化在青年一代中的普及率和覆蓋率。做好鼓樓文化的縱向傳播也是保護、傳承鼓樓文化的有效途徑之一。
新一代青年族人最應當培養文化自信。傳播本民族文化并不意味著故步自封,相反,當人人自發傳播的意識形成時,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將再次回歸到本民族內部。在傳播本民族文化過程中,侗家人從自身民族文化的角度去解釋本民族文化,不僅真實性更高,而且與主流文化間的“不平等”差距也會逐漸縮小,形成平等文化關系,促進各文化間的交流與發展。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各個民族文化的資源豐富多彩。在漫長的文化長河中,貴州肇興侗寨鼓樓文化得到較好保留,積極發揮著侗族文化靈魂載體、凝聚侗族核心的重要功能。貴州肇興侗寨鼓樓文化的“再地方化”呈現表明,族群、地方、鼓樓空間、活動習俗等要素在形成文化再生產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從“他說”變成“我說”的主體回歸,讓貴州肇興侗寨鼓樓文化內涵和標識意義以新鮮回血的方式得到重視和傳承,保存得更加久遠。肇興侗寨立足本土文化,通過系列“懷舊的”文化活動,打造特色文化產業與特色品牌,講好侗寨故事,擦亮肇興侗寨鄉村振興底色,加快前進步伐。
注釋:
①“地方感”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概念,它以人的地方體驗的主觀性為基礎,包括地方本身的特征與個性,以及人對于地方依附的情感與認同。“再地方化”是指外來文化進入本土并產生融合,強調外來文化的納入,也反映本土文化的輸出。
②傅佩榮.傅佩榮細說老子(第一版)[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9:226.
③“寨佬制”指每個寨子都有一個寨佬,他具有法律、治安、倫理、行為規范及支配生產和分配的權威,是族群的核心和統領。
④王晨燕.鮑爾-洛基奇的傳播基礎結構理論探略[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8(02):59-61.
⑤[明]鄺露.赤雅(卷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21.
⑥潘永榮,譚厚鋒.“六山六水”民族調查與侗族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2(03):73-82.
⑦Thomas Philip.Conspicuous Construction:Houses,Consumption and "Relocalizationin" Manambondro,Southeast Madagascar[J].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1998,4(03).
⑧方夢熊.侗家“斗牛節”[J].鄉鎮論壇,1996(11):37.
⑨陸益龍.后鄉土性:理解鄉村社會變遷的一個理論框架[J].人文雜志,2016(11):10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