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昀 李宏全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結合農業農村發展實際,可以從推進農業現代化、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村田園化三個梯次入手,全面推進農村產業振興。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其中,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結合農業農村發展實際,可以從三個梯次全面推進農村產業振興。
農業現代化是我們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推進農業現代化,要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要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要著力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解決好各自為戰、低水平重復、轉化率不高等突出問題;要以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引領,以產業急需為導向,聚焦底盤技術、核心種源、關鍵農機裝備等領域,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整合各級各類優勢科研資源,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要打造國家農業科技戰略力量,支持農業領域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深化農村改革,必須繼續把住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系這條主線,把強化集體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實現農民集體成員權利同激活資源要素統一起來,搞好農村集體資源資產的權利分置和權能完善,讓廣大農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要扎實做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各項工作,確保大多數農戶原有承包權保持穩定、順利延包。
圍繞推進農業現代化,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首先,全面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的基本權利不動搖,在上一期延包30年的基礎上,準備再延包30年,通過政策鼓勵農民對農業的投入熱情,并維護農民通過土地維持基本權利。同時,土地承包權是農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一旦遇到社會動蕩或進城不能體面地生活,農民就可以回到土地上維持基本生活。其次,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如種子工程、農業先進科技研發、農業科技應用推廣。此外,農機推廣,以國家給予補助形式鼓勵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民購置農機,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最后是高標準農田建設,對基本農田進行改造提升,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基礎條件。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當前,要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首要目標是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使農業分享加工增值的紅利。其次是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讓農業生產融入產業體系,按標生產,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融合發展。此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根本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要加快構建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政策機制,讓廣大農民盡快富裕起來。
國家在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面的扶持政策,主要通過壯大龍頭企業和扶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來實現。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強調“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目的就是壯大龍頭企業對農業產業的帶動能力,發揮龍頭企業在農村產業振興中的“火車頭”作用。國家在“三農”政策扶持上,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了大力傾斜,各項支農惠農政策都優先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并鼓勵龍頭企業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根本目的就是構建和完善農村產業體系,通過訂單農業、品牌農業,讓農民按標生產,使農業生產方式和生產技術更好地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把產品更好地轉化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商品,實現產業增效、農民增收。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進行“田園綜合體建設”,要求圍繞有基礎、有特色、有潛力的產業,建設一批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的特色村鎮,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目的是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在建設美麗鄉村的同時,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到農村體驗田園生活,吸納更多的社會資本反哺農業農村,多元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國家在農業農村田園化方面的扶持政策,更多地體現在國家綜合治理層面上。如多渠道多層面進行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田園綜合體試點等工作,努力保護綠水青山、藍天白云等自然資源,激發人們深入鄉村的美好愿望,描繪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畫卷。
這三個梯次,具有發展不同層次的差別,從農業到產業再到文化旅游,道路越走越寬,帶動農民致富的渠道也就越來越完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聚集了農業生產力、產業帶動力、鄉村新活力,開創農業農村發展新局面,強有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按照三個梯次推進農村產業振興,需要全面整合區域國土資源,推進農業資源的優化組合、促進規模經營發展,提高農業生產力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同時,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重要載體,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更好地利用農村土地資源,盤活空閑農房及宅基地等閑置資產,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和村集體收入,為農業農村經濟繁榮提供新機遇和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