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容
(海南醫學院體育部 海南海口 571199)
體育教學環境既會影響體育教師的教學開展情況,也會影響學生的體育學習情況,因而改造體育教學環境是體育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要改造體育教學環境,必須對體育教學環境有較為全面的認知,并能夠在此基礎上明確如何有效地優化體育教學環境,使其在提升體育教學活動的質量與效果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體育教學環境是一個相對復雜的概念,可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進行理解。廣義的體育教學環境指的是所有能夠影響體育教與學活動開展的因素,包括社會制度、法律法規、體育技術等;而狹義的體育教學環境指的是能夠對實際的體育教學過程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該文所探討的體育教學環境取其狹義的概念。從狹義的角度來看,體育教學環境主要是由以下幾部分構成的[1]。
體育教學的物理環境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自然界中的事物,另一部分是現實中的事物。
就自然界中的事物而言,凡是能夠影響體育教學活動的,都屬于體育教學物理環境的范疇。比如,天氣狀況會影響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地點,若天氣晴朗且溫度適宜,可在室外開展體育教學活動;若大風雪天氣,則體育教學活動只能在室內進行。
就現實中的事物而言,體育教學物理環境主要指的是硬件體育設施和班級規模。其中,硬件體育設施是體育教學活動得以開展的重要物質保障,包括體育教學的場地、運動器材、體育教學儀器與設備等。學校的硬件體育設施是否健全與完善,不僅會影響體育教學活動的內容,還會影響體育教學活動的質量。具體來看,體育教學設施是支撐體育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基礎,在其健全與完善的情況下,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內容的安排方面便會有更多的選擇,而當體育教學內容豐富時,教學效果自然會變好。若是體育教學設施較為缺乏,那么體育教師在安排體育教學內容時,只能基于現有的體育設施,不僅無法豐富體育教學內容,甚至很多體育教學內容都無法安排。在這樣的情況下,體育教學的效果自然有限,要實現體育教學的目標也會變得更加艱難。
除了硬件體育設施,班級規模也是體育教學物理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因為班級規模會對學生的學習態度產生直接影響。實踐證明,在規模較小的班級中,學生通常會有異常活躍的表現,因而更容易使體育教學取得理想的效果;在規模較大的班級中,學生則經常表現得束手束腳,參與體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比較差,體育教學的效果自然也不會理想。因此,班級規模也是影響體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物理環境因素。
這里所說的時間環境,指的是能夠影響體育教學活動開展的時間因素。體育教學的時間因素,既看不到也摸不著,但對體育教學的影響卻是不容忽視的。在體育教學時間因素的影響下,體育教師需要合理地安排體育教學計劃,確保體育教學時間能夠得到合理利用。與此同時,體育教師需要考慮某一體育知識或體育技能最佳的傳授時間,否則不僅無法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還會影響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對高校當前的體育教學活動進行分析會發現,很多高校并未對體育教學時間進行合理安排,不僅教學時間相對集中,而且還基本都是其他課程選課之后剩余的時間[2]。這樣的體育教學時間安排,會制約學生參與體育教學的積極性,甚至可能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
體育教學的心理環境是一種隱性的教學環境,但對體育教學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這里所說的體育教學的心理環境,主要指的是學校的校風、課堂教學氛圍、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關系等。其中,學校的校風是在漫長的發展歲月中逐步積累起來的,能夠對學生的心理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所有的學校都極為重視校風建設,希望學生能夠在健康積極的校風中不斷成長。體育課堂教學氛圍是對絕大多數學生共同情緒的直接反映,會影響到學生參與體育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而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注意營造良好的體育課堂教學氛圍。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關系,反映的是學校中的人際關系情況。人際關系能夠對學生心理產生直接影響,且人際關系是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形成的,因而體育教師要想提升體育教學的效果,就必須注意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發展積極的人際關系。
通過上文所述可以得知,高校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時,積極創設良好的體育教學環境是很有必要的。事實上,高校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時,創設良好的體育教學環境會收獲很多意想不到的結果。
前面已經多次提到,高校體育教學的效果會受到體育教學環境的直接影響。具體來看,在良好的體育教學環境中,學生能夠在參與體育教學活動時保持高昂的情緒,進而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體育學習中,體育教學的效果自然會較好。反之,體育教學環境較差,學生的學習態度消極,體育教學的效果自然也不會好。從這一角度來說,高校創設良好的體育教學環境能夠有效提高體育教學的效果[3]。
高校體育教學的效果與質量,會受到體育教學環境好壞的直接影響,而體育教學的效果與質量,又會影響學生對待體育教學活動的態度與行為。在體育教學效果與質量都良好的情況下,學生自然會被吸引到體育教學活動之中,并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如此一來,學生的身心都能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得到健康發展。對于這一點,很多學校的體育教學實踐都證明了此觀點。
體育教學環境對學生的行為也有一定的規范作用,能夠使學生認識到遵守社會規范的重要性,并切實對社會規范予以貫徹,在此基礎上,還能夠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
體育教學活動既可以在室外進行,也可以在室內進行,但都需要考慮體育教學的目標與任務。為了實現體育教學的目標與任務,培養出符合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人才,體育教師就需要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對學校已有的體育資源進行最大限度的合理運用,通過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創造一個健康的體育教學環境,并引導學生在這樣的體育教學環境中有所成長。因此,為了保證體育教學效果能夠不斷提升,很有必要在構建體育教學環境時,融入具有強大約束力的精神氛圍,使學生能夠在潛意識中認識到規范自身行為的重要性。從這一角度來說,高校創設良好的體育教學環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規范大學生的行為。
大學生在良好的體育教學環境中,能夠感受到體育運動之美,并逐步養成健康的體育運動審美觀和審美情趣。也就是說,良好的體育教學環境能夠提升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具體來看,體育運動本身是具有一定美感的,而且這種美感是粗線條的,屬于暴力美學的范疇。運動員往往要經過成千上萬次的訓練,才能夠正確熟練地掌握體育運動中的技術動作。在這種反復性的練習中,運動員的技術會逐漸鞏固,自動化,一旦做出優美的技術動作,人們就能夠從中看出體育運動之美[4]。
當然,僅僅依靠大學生自己來發展體育運動之美是有些困難的,需要體育教師發揮指導作用,教授給學生觀察體育運動之美的方法與策略。當學生掌握了這些方法與策略后,便能夠更細微地觀察體育運動,并發展體育教學活動中所蘊含的體育運動之美。長此以往,大學生的審美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
高校體育教學活動并非是一成不變的,這就決定了高校要想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環境在體育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就需要依據體育教學活動的發展狀況,不斷地對體育教學環境進行優化。
高校在優化體育教學環境時,不可盲目進行,需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優化原則,以確保優化后的體育教學環境是良好的,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
一是客觀性原則,即高校在優化體育教學環境時要充分考慮到自己體育教育的實際情況,以及自身所具有的、未來可進一步發展完善的體育資源,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生的體育發展需求。只有在綜合考慮這些因素的基礎上優化體育教學環境,才能保證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是綜合性原則,即高校在優化體育教學環境時,可以從多角度著手,從多個方面對體育教學環境進行優化。比如,同時完善學校的體育設施設備、合理安排體育教學時間、營造濃厚的體育學習氛圍等,比單獨優化其中一項措施能夠得到更好的效果。
三是因地制宜原則,即高校在優化體育教學環境時,要考慮到自身所處地域的自然條件優勢,在發揮優勢的基礎上優化體育教學環境,這樣不僅更容易完成教學目標,也有助于當地地域文化與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四是簡便性原則,即高校在優化體育教學環境時,要盡可能采用簡單、便捷的措施,確保付出較少的精力也能獲得較好的優化效果。
五是個性化原則,即高校在優化體育教學環境時,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確保學生能夠在該環境的影響下形成良好的個性化人格。
六是主體性原則,即高校在優化體育教學環境時要切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積極吸引體育教師和學生參與到體育教學環境的優化過程之中。這樣優化后的體育教學環境,不但更易獲得師生的認可,而且能夠保證體育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高校在優化體育教學環境時,除了要遵守上面的基本原則,還需要借助一些有效的措施。筆者將以高校整體的體育教學情況以及體育教學環境創設情況為依據,提出幾個可行的體育教學環境優化措施[5]。
3.2.1 對體育教學的班級建制進行優化
就當前高校體育教學的現狀而言,體育課程多以選修課的形式進行,因而在某一時間的某一班級的體育教學中,學生來自于同一院系的各個專業,且人數較多。在這種情況下,有限的體育場地、體育器材和體育教師資源,導致課堂上每一位學生只能享受很少的體育資源,體育教學的效果自然很難提高。要改變這一情況,就需要高校以自身所具備的體育場地、體育器材以及自身體育教學的實際特點為依據,盡可能減少班級人數,實行小班授課。如此一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都會有更多的機會和時間進行互動,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會得到提升,體育教學的效果自然也會不斷提高。
3.2.2 對體育教學的硬件設施進行優化
就目前而言,很多高校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對體育教學活動并未予以足夠重視。正因如此,高校在體育硬件設施方面的投入是有限的,甚至可以說是很少的。
大多數高校當前已有的體育硬件設施,雖然能夠基本維持學生體育鍛煉的需求,但是伴隨著學生體育鍛煉需求的日益多樣化,以及社會對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高校必須重視體育教學,加大在體育教學設施和場地建設方面的資金投入力度,確保能夠滿足學生多元且日益復雜的鍛煉需求。
除此之外,要重視對體育硬件設施的維護,這不僅能夠提高體育硬件設施的利用效率,還能夠保證體育硬件設施的安全性,確保體育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不會出現安全問題。
3.2.3 對體育教材進行優化
在高校體育教學的物理環境中,體育教材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高校由于普遍對體育教學不夠重視,因而其所使用的體育教材存在很多問題,如內容陳舊、與體育教學過程的結合度不高、不符合學生的實際體育需求等。很明顯,這樣的高校體育教材不僅不能幫助學生學習,還會制約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影響高校體育教學的效果。因此,高校在優化體育教學環境時,對體育教材進行優化也是一項有效措施。而在具體優化體育教材的過程中,高校應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不斷提高體育教師的科研能力,豐富體育教學的教學經驗,引導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知識與融合技能,并將探索結果融入體育教材。也就是說,高校必須重視由一線體育教師來編寫體育教材。
二是要切實站在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體育需求的基礎上來優化體育教材,以保證體育教材能夠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三是要考慮到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及體育師資隊伍的建設情況來優化體育教材,以保證體育教材的有效性和可行性[6]。
只有切實做到了以上幾點,優化后的高校體育教材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實現高校體育教學的目標。
3.2.4 不斷提高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
高校體育教師的主要組織者是體育教師,而體育教師是體育教學軟環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高校在優化體育教學環境時,也要重視提高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高校提高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以下幾個可供參考。
一是進一步完善體育教師的崗前培訓,確保體育教師在入職之前便已具備較為完善的體育知識和教育理論,并形成良好的體育技能,掌握一定的體育教學經驗。
二是高度重視體育教師的在職培訓,通過定期或不定期開展類型多樣的體育培訓活動、體育座談會或體育講座,來提高體育教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水平。
三是提高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問題的發展與解決能力,確保其在體育教學中遇到問題時,能夠及時做出合理調整,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四是提高體育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確保其不僅能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也能恰當地安排教學實踐,以保證體育教學的效果。
總之,高校在優化體育教學環境的過程中,必須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提高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這對于體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也有積極的意義。
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效果會受到體育教學環境的影響,良好的體育教學環境不僅能夠增強高校體育教學的效益,還能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確保體育教學的質量得到不斷提升。因此,高校體育教學環境的良好構建必須引起體育教育界與高校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高校在具體開展體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始終將體育教學環境的構建與優化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并積極探索有效的體育教學環境優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