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林萍
(浙江大學口腔醫學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浙江 杭州 310006)
《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構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實施時代新人培育工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醫學生是社會未來醫療力量的生力軍,他們的成長不僅關系著其自身職業發展,而且關系著“健康中國”的建設進程。因此,凝心鑄魂,立德樹人,做好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關重要。
醫學生宣誓儀式作為醫學入門第一課,是一種職業啟蒙儀式,在加強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堅持以醫學生成長成才為中心,更好地發揮醫學生宣誓儀式的思政育人功能,為醫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有益探索。
醫學生宣誓儀式既是醫學新生入學教育的構成之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組成部分,其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新時代培養能夠擔當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培育和弘揚高尚的職業道德,引導人們恪盡職守、愛崗敬業、尊重勞動,以此來促進社會文明進步。職業道德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構成要素之一,與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個人品德共同構成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著力點,能直接促進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積累,為個人發展提供安身立命的基礎,為社會繁榮昌盛固本培元,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從古代的懸壺濟世、妙手回春,到當代的仁心仁術、抗疫英雄,醫者自古以來肩負著預防疾病、緩解病痛、提高生命質量、保障生命健康的重要使命,這就決定了其從業人員不僅要具備精湛醫術,還要具有高尚的品行修養。對于即將邁入醫學大門的新生來說,加強醫學職業道德教育,幫助他們體悟和形成良好的醫德醫風顯得尤為重要。醫學生宣誓儀式上所用的《醫學生誓言》,是國家政府部門頒布的習醫官方規范條文,既吸收了我國古代傳統醫學倫理道德的精粹,又借鑒了《希波克拉底誓詞》《日內瓦宣言》等國外醫師誓詞的合理內涵,并結合了當代醫療衛生與醫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實際,集中體現了中國醫學職業精神的核心內蘊。醫學新生是準醫務工作者,在他們踏上醫學求學生涯的初始時刻,用《醫學生誓言》來熏陶涵養心靈,通過在師生共同見證下師長領誓、集體莊嚴宣誓的形式,有助于促進他們充分認識到醫學職業的特殊性和崇高性,領悟自己對職業生涯、醫學事業、人類健康的責任和使命,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價值觀,以高度的責任心和奉獻之心去踐行“崇德尚醫”醫學精神,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與醫學職業道德教育雙向貫通的教育目的。
思政教育歸根結底是做人的工作,培根鑄魂關鍵在于育心,用文化滋養心田,用道德涵養心靈,有效發揮道德教化的引導作用,才能使心靈保持純粹而溫暖。醫學是致力于為患者解除病痛的學問,更強調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的重要性,需要從業者去主動關注患者的情緒,傾聽患者的訴求,理解生命的價值,尊重生命的珍貴,敬畏生命的崇高。另外,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給醫學學科和醫療衛生事業帶來了革命性變化,也帶來了更多醫學倫理難題。這就要求醫者不僅應不斷精進解除疾病痛楚的醫療技術,增強攀登醫學高峰的膽識,還應持續加強人文精神的自我滋養,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堅持生命至上,始終從患者需求角度出發,成為一個有初心、有信念、有情懷、有溫度、有高度、有格局的醫務工作者。
借助《醫學生誓言》這一宣誓儀式中最為重要的語言符號,人文教育在醫學生宣誓儀式中得到了充分彰顯。《醫學生誓言》語句凝練、內涵豐富,既有“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行醫善性,有“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職業追求,也有“救死扶傷,不辭艱辛”的堅毅勇敢;有“熱愛祖國,忠于人民”的愛國赤誠,有“恪守醫德,尊師守紀”的法治理念,更有“獻身醫學”的犧牲奉獻;有“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砥礪進取,涵蓋了一名合格醫務工作者應具備的心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方面面,有效融合了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職業道德教育、個人品德修養于一體。從中不難看出,這錚錚誓詞不僅是一種承諾,更是一種醫學核心價值理念的傳遞。從此層面來看,醫學生宣誓儀式的展演過程實質上就是醫者文化內涵的自我表達過程和價值塑造過程。通過宣誓儀式,能夠推動醫學生形成對社會、民族、國家責任的理性思考,樹立尊重生命、關愛生命、守護生命的從業操守,進而實現醫學價值理念的感悟和升華。
與知識性教育相比,價值性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需久久為功,思想政治教育尤為如此。作為卓越時代新人培養的主陣地,高校要在“三全育人”的基礎上,圍繞學生思想、生活、安全、健康、心理、就業等方面,著力構建起全面覆蓋、精準定位、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大思政”育人體系,真正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培根鑄魂作用,幫助醫學生成長為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有作為、有品質、有修養的優秀青年。
新生入學第一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起點,也是新生踏進大學校門后的第一堂思政課。醫學宣誓儀式不僅僅是醫學新生必修課,其背后更蘊含著中華民族禮儀文化的深刻內涵,從古至今,入學儀式兼具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價值,它通過創設特定的教育情境,安排專門的場所和時間,制定高度結構化的典禮程序,組織師生舉行共有的行動,宣揚統一的思想理念,能夠對儀式參與者的情感、認知和行為產生深遠影響,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具體到醫學生宣誓儀式來說,第一,其教育情境嚴肅莊嚴。在醫學生宣誓儀式中,參與者通常需在公共場合身穿醫者白大褂,起立、高舉右拳,遵循固定的流程,宣讀既有的誓詞,在師長的帶領下,一字一句洪亮地說出誓詞內容,具有參與感、儀式感和莊重感。第二,其教育方式顯隱相融。在醫學生宣誓儀式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通過誓言內容直接呈現,教育主體通過“宣誓人某某某”一詞直接呈現,而整個教育過程相對隱性,不同于尋常課堂教學,它淡化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界限,引導參與者在不知不覺中接收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其教育效果產生的內生動機更加強烈。開學典禮意味著新學年和新希望,在這一特定場域中,醫學生宣誓儀式也被寄寓了同樣內涵,代表著學校、醫學生對未來求學生涯的展望與憧憬。與以往灌輸式教育相比,醫學生宣誓儀式組織醫學生進行集體宣誓,使儀式參與者成為思想政治的自我教育者,引導他們主動地將外在的習醫規范條文進行內部思想轉化,自發形成對醫學誓言的認同,從而產生更加持久的教育效果。
儀式是一種相互專注的情感和關注機制,它形成一種瞬間共有的實在,因而會形成群體團結和群體成員性的符號[1]。這類活動對維系社會群體生活、維持社會秩序具有重要意義。醫學生宣誓儀式毫無疑問屬于儀式的概念范疇,兼具顯性和隱性的思政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醫學生宣誓儀式通常比較正式而嚴肅,一方面能通過現場肅穆的氣氛激發醫學生內心的正視與崇敬,另一方面參與宣誓的集體行為會帶來心理上的刺激,激發他們內心深處的觸動與感悟,在第一時間喚醒他們對醫者身份的自我覺醒,加快身份轉換,投入新的角色中。同時該儀式通過與非醫學新生的界限劃分,讓參與宣誓儀式的醫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共同對象——宣誓活動和誓言本身上,并通過領誓、跟讀與在場師長和其他醫學生分享所做所言,形成共同的關注焦點,產生共有的情感體驗,能夠進一步強化他們對醫者群體的歸屬感、集體感和認同感。與此同時,集體宣誓儀式也向在場的其他醫學前輩表明,這些新生正式成為新的同伴、并肩奮斗的接班人,在無形中加強了醫學師生群體的凝聚力。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新生選擇醫學專業的原因不盡相同,有的是世家傳承熏陶,有的是某次就醫體驗啟蒙,有的是隨波逐流,大多質樸而單純,受自身學識、社會經驗所限,他們對醫學行業往往難窺全貌。為此,對他們加強職業引導,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是教育應有之義,而且應貫穿教育始終,不僅僅局限在畢業季。如前所述,《醫學生誓言》包含古今中外醫學職業道德的思想精華,涵蓋醫德醫風、師德師風、科研道德、個人品德等正向價值。在新生入學思政第一課上,用《醫學生誓言》來對新生進行系統的醫學職業價值教育,能夠有效地引導他們明確未來從事醫療衛生事業的努力方向,幫助他們高揚理想風帆,堅定理想之舵,激揚青春力量,確保不偏航、不走錯。
情感是影響人們行為的因素之一。蘭德爾·柯林斯的互動儀式理論指出,互動儀式在形成群體性成員身份的同時,為每個參加者帶來了情感能量,使他們感到有信心、熱情和愿望去從事他們認為道德上容許的活動[1]。置換到醫學生宣誓場景中,集體宣誓儀式在營造氛圍、渲染情緒上能引導醫學生自發形成對醫者身份的認同感、崇敬感,也在短時間內激發出他們對未來求學從醫生活的美好憧憬,調動他們內心的想象力和情感,在頭腦中描繪自己將來要做什么、成為什么樣的人。在大聲朗讀《醫學生誓詞》的過程中,借助言語的力量,誓詞在他們的腦海里回蕩,愈加激發起他們成長為如誓詞所描述的醫者形象的信心和熱情,增強醫學生學習醫學知識的責任感,未來成為醫務工作者的榮譽感,從而把個人理想融入助力人民健康的偉大事業之中,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
德育的教育培養過程是知、情、意、行的辯證發展過程,知是基礎,行是重點,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對于社會成員而言,規章制度和社會習慣共同影響著他們的行為準則。《醫學生誓言》所提出的醫者行為準則,既是內心深處的道德律例,可以用來建構關于醫學事業、醫務工作者職業道德的認知,也是外在言行舉止的衡量標尺,能夠引導醫學生自覺地用誓詞來自我審視、自我激勵和自我規范,塑造合乎道德、合乎準則的職業行為,在持續養成塑造的基礎上固化為自身行為習慣,達到“以知養行,以行踐諾”的效果。這對于維護醫學活動的有序性、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準、增強醫學從業人員群體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現場的宣誓儀式通過集體的、有聲的規訓,將值得提倡的醫學價值理念展示在醫學生面前,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夠清楚知曉“我是誰”“這是誰的行為”“應該如何作為”等問題,明確人生坐標和醫者準則。
從世界局勢來看,當今世界“兩個大局”交織、世紀疫情肆虐、世界動蕩變革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的不確定性,給我國高等教育提出了如何立足自身培養黨和國家需要的人才的時代命題。從國內背景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給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全新發展契機和發展任務。從對象來看,學生思維更加活躍、視野更加開闊,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從傳播手段來看,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傳播的影響力日益顯著,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最大變量[2]。面對新變化、新任務、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在守正創新中謀求更大發展,在立德樹人中發揮更大作用。醫學生宣誓儀式是新生入學的起點,也是加強醫德醫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第一堂課。在這種背景下,優化醫學生宣誓儀式的開展策略,將醫學生宣誓儀式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更有效地發揮醫學生宣誓儀式的思政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儀式的有效性,既有賴于“曉之以理”“以理服人”,又依賴于“動之以情”“以情感人”[3]。情境是人們產生情緒感受的重要來源,這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重激勵受教育者的情感體驗,注重發揮情境對身處其中的個體的隱性教育作用。結合實際來看,目前醫學生宣誓儀式大多作為新生開學典禮的流程之一,通常選擇在會議室或學術報告廳里舉行,在氛圍營造上與普通會議并無差別,這就使宣誓儀式變得平淡無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思政育人功能的有效發揮。因此,需要活動組織者在儀式流程、氛圍營造上下功夫,合理設計、精心組織,以保證儀式能夠順利開展并取得實效。
一方面,要優化宣誓儀式的場地選擇,如條件允許可選擇醫學誓言廣場、醫學誓言碑等,這些場地更為莊嚴肅穆,更加貼合醫學職業身份,且本身有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能夠讓新生更加清楚醫學誓言的內涵,堅定醫學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要細化現場氛圍的布置,營造出既莊重嚴肅又溫暖貼心的氛圍。具體而言,可在場地四周懸掛醫學誓言有關的標語,在會場外張貼優秀醫學前輩的成長成才事跡,在會前播放醫學相關的音樂或教育視頻,利用標語、圖文、音樂、視頻、色彩等的價值宣傳和意義表達功能,奠定整個活動的基調,同時以豐富的感官體驗和感受,在潛移默化中使現場每一位醫學生受到情緒上的感染,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歸屬感和榮譽感,進而激發他們對投身神圣醫學事業的敬意與激情。
組織依靠其象征性的表征來維持認同感和凝聚力。例如入黨宣誓儀式有黨旗、黨徽、入黨誓詞等多種政治象征,它們既渲染了神圣莊重嚴肅的情境氛圍,也構成了黨員入黨政治意義的隱喻載體,在宣誓過程中,全體黨員需要面向鮮紅的黨旗和高懸的黨徽說出錚錚誓言。與之相比,醫學生宣誓儀式的意義象征載體有限,局限在白大褂、《醫學生誓言》上,在氛圍營造和象征隱喻上有所欠缺。在宣誓過程中,新生只是一字一句跟著領誓人念,也沒有具體的宣誓面向對象,造成某種程度上的對象感缺位。因此,可借鑒入黨宣誓儀式,在宣誓時組織參與者面向院旗、校旗等進行宣誓,使醫學生在宣誓時將宣誓對象落實到具體的院校或院系,明確自己學醫、從醫歸屬的集體,有具體的落腳點和切入點,形成對白大褂、院旗、《醫學生誓言》等醫學象征意義載體的正確態度。
宣誓儀式是醫學集體價值理念的展演過程,也是情感體驗式的教學實踐,要想激發參與者良好的情感能量,就需要醫學生宣誓儀式在堅持程序規范的基礎上,創新活動形式,增強宣誓活動的吸引力感召力。在實踐中可嘗試以下幾種形式豐富的宣誓儀式:首先,在領誓人上花心思。目前領誓人通常由分管教育教學工作的院領導擔任,雖穩妥不易出錯,但難以激發新生強烈的情緒體驗。可以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杰出校友或優秀學長來擔任領誓人,讓新生看到身邊的同伴榜樣,激發起想當先進、敢當先進、爭當先進的內生動力。同時,領誓人要有飽滿的教育激情、堅定的理想信念、鏗鏘有力的話語力量,才能在宣誓儀式上產生精神影響,傳遞醫學信念,發揮應有的帶領作用。其次,在宣誓流程環節上花心思。目前在醫學生宣誓儀式前通常安排院校領導致辭、教師代表發言、學長代表發言和新生代表發言,這些環節的設計能夠為新生提供指引。此外,還可邀請優秀醫學榜樣進行經驗分享,以他們的親身經歷來教育引導在場的新生,充分發揮榜樣的示范和激勵作用。新生處于對未來學習和生活的懵懂期,因此在開學典禮結束后還可安排集體座談環節,讓新生和院系領導、學長學姐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幫助其盡快適應醫學生的求學環境,合理規劃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通過醫學生宣誓儀式,讓每一個醫學生都牢記職業誓言,加強醫學責任使命教育,促使他們朝著“大國良醫”的理想目標不斷邁進。唯有不斷挖掘和完善其內蘊和功能,方能讓醫學生宣誓儀式在新時代里持續發揮最佳的思政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