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一
(浙江音樂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24)
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是歐洲音樂發展史上最為輝煌璀璨的兩個時期,其中,古典主義音樂早于浪漫主義音樂出現。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人類情感的一種載體,人類必定會隨著文化的發展對音樂的形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古典主義音樂和浪漫主義音樂作為音樂形式,也在不斷發展變化。音樂是人類最好的伙伴,它的發展不是單一、獨立的,而是隨著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的發展一起變化。
通常,一些西方的音樂史學家將從巴赫到貝多芬的音樂稱為“古典音樂”(Classical music)。在音樂界,對“古典”一詞有兩種層面的理解。一種是“經典的古代”,特指古代希臘和古代羅馬,這兩個時代可以稱得上是西方文明史中最偉大的兩個時代。由于當時特殊的歷史文化的熏陶,這兩個時代誕生了許多偉大的藝術家以及偉大的藝術品。時至今日,當時的一些文藝思想依然有著巨大的影響。“古典”的第二層含義是第一層含義的延伸。受許多古代經典作品的影響,“古典”這個詞在人們心中漸漸變成了“杰出、經典、卓越”的代名詞。于是,現在人們所說的“古典主義音樂”往往是形容音樂的完美性與經典性。
1.精致、典雅風格
古典主義風格早在巴洛克時期巴赫的晚期音樂作品《哥德堡變奏曲》中就有所體現,優雅流暢的旋律線條、清晰可辨的收束與終止、豐富多彩的裝飾音、簡潔舒朗的和聲語言、靈活處理的不協和音,都是前古典時期的音樂最為典型的形態特征。到了音樂史上所界定的“古典主義”時期,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等音樂家使古典主義音樂風格臻于成熟。他們接受了當時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影響,汲取德、奧、意、法、英各國前輩作曲家的創作經驗,寫出了內容深刻、形式嚴謹、形式和內容高度統一的聲樂及器樂作品,成為后世音樂的典范。如早期古典派音樂的代表作家海頓的《軍隊交響曲》中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沿用了傳統的三拍子節奏,平穩的節奏進行有典雅、均衡的特點。該時期,音樂是為少數富人和特權階級服務的,因為這些人是音樂活動和音樂家的主要資助者。受他們藝術趣味的影響,古典主義音樂追求清晰和富有邏輯的音樂語言。勻稱的音樂旋律句法和段落結構取代了巴洛克音樂旋律加變奏的裝飾性旋律。
2.自然生活風格
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發展在器樂方面成績比較顯著,作品具有生活的真實性和鮮明的時代感。如莫扎特《第三十九交響曲》第一樂章在生活中的舞蹈音樂的基礎上延伸出音樂風格的引子主題,其附點節奏的運用,力度上強(f)和弱(p)的急劇轉換,使這段引子的戲劇氣氛強烈。莫扎特的音樂作品大都十分精巧、典雅、純凈,讓人感覺雍容華貴、恰如其分。例如莫扎特的20 首鋼琴奏鳴曲,作曲家在寫作風格上為取悅公眾,在大眾化與通俗化上順從了社會的形勢,使主題形象生動,旋律富有歌唱性。
“浪漫”(romantic)一詞源于Romance(是一種羅曼語),在西方文學中原本指一種史詩(特指中世紀史詩)或傳奇,內容一般是講述英雄人物和他們的故事。例如,中世紀有一篇詩歌名叫《Arthurian Romances》,被翻譯為《亞瑟王傳奇》或者《亞瑟王的詩歌》。浪漫主義精神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但是,浪漫主義音樂直到18 世紀末19 世紀初才達到鼎盛。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爆發引發了人們對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的追求,藝術家們開始了全新的藝術創作,開始創作更能表現個人情感的作品。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也跟隨歷史的洪流取得了新的發展。音樂家們認為,音樂也是一種表現人類情感的手段,音樂創作的目的就是表達創作者的情感,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和回應,因此,音樂應該具有歌唱性、抒情性。
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出現了一批自由舒緩的作品,改變了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面貌。而標題音樂的出現,是浪漫主義音樂風格形成的重要表現。標題音樂的標題豐富多樣,類型眾多。標題音樂看似對音樂作品進行了限制和分類,實質上卻反映了浪漫主義音樂家對作品感情的闡釋,表現了他們對自由的追求。同時,標題音樂也體現了音樂家們豐富的想象力。
在19 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時代,作曲家們在偉大的藝術社會主義運動中尋找精神共鳴,從而使音樂成為聯系人的內在生命與社會現實的重要工具。這一時期的音樂創作,不論是歌曲表現、和聲設置,還是色彩、配器、結構、調式、調性都豐富多彩。從這一方面來看,浪漫主義較以往的文藝精神更加適應人的天然屬性,促進了音樂文化的演變。
1.歌唱抒情性
音樂史上的浪漫主義時期約從1820 年前后開始(1821 年韋伯的《自由射手》,1822 年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至1920 年前后結束。這個時期,音樂作品題材廣泛、內容深刻、手段豐富。浪漫主義初期,作曲家繼續使用古典時期的音樂形式,在諸如結構比例、旋律風格、展開手法等方面做了必要而適度的豐富和拓展,使古典的形式能更好地滿足并適應浪漫主義豐富、細膩而多變的情感內容。特別是在舒伯特創作的歌曲的影響下,大量器樂的主題可以歌唱,眾多作曲家的歌曲曲調被用作器樂作品的主題。旋律的歌唱性、抒情性成了l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個重要特點。
2.和聲復雜性
在浪漫主義初期,舒曼、肖邦等早期作曲家拓展了和弦、和聲的使用范圍,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他們在功能和聲體系的框架中多次使用半音化和聲、遠關系轉調、各種變音、不協和和弦、非功能或弱功能的和聲進行,用復雜節奏和配器等手段將功能和聲體系發展到了極限,使和聲范圍更寬,更強調豐富、不穩定的和弦。他們的音樂在音色、力度與音域的范圍上也比古典音樂范圍更廣,使音樂風格發生巨大變化,離古典主義越來越遠了。
3.風格個性化
許多浪漫主義作曲家不拘一格地表達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感受,使該時期的作品表現出強烈的個性,具有深刻的矛盾性、自我性,并產生了標題音樂和具有描繪性和民族特色的音樂,標題音樂的樂曲大都立有標題,形式上突破了古典音樂均衡完整的形式結構的限制,表現手法夸張、富于幻想性,有更大的自由度。音樂創作本身就是想象力的表現,而浪漫主義音樂恰恰是想象力的最佳體現。如舒曼擅長從文學作品中汲取作品的形象和主題,然后加以概括性地總結,從而獲得一個更具代表意義的標題,如其代表作《狂歡節》,不僅有說明音樂的整個背景環境的總標題,每一首作品還有小標題,一共有21 個小標題。從曲調風格上看,質樸、單純的民歌氣質在這一時期的音樂作品中明顯增強,如使用民謠的曲調、民間舞曲、民間傳說,包括用富于異國情調的音樂素材進行創作。由于各個國家、民族的歷史傳統、地理環境、語言、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不同,各民族音樂家的作品充滿了鮮明的民族風格。
古典主義音樂向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并不僅僅指創作風格、創作技巧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其體現了社會的進步。古典主義音樂向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是一種必然的歷史趨勢。
音樂藝術從出現開始,發展到現在,遍及全球所有角落,滲透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但藝術并不可以獨立于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而存在,社會的發展變化必然會影響藝術的發展,而藝術自身也需要不斷地前進和發展。古典主義藝術在18 世紀就承載著人類對美的向往,如果古典主義藝術把自己的優點“純樸、統一、高尚、嚴謹”已經表現得盡善盡美,那么,隨著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就必然要出現新的藝術類型,如浪漫主義藝術。所以,從這一點來說,古典主義藝術對浪漫主義音樂的繼承與發揚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是藝術作為一種審美形式不斷發展的結果。
音樂的發展必然伴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水平的發展,社會經濟、政治水平的不斷提高必然會對音樂的發展產生影響和帶動作用。首先,自然科學的發展為音樂創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更優質的器材的出現,更優異的演出環境的出現等,都給音樂的發展帶來了便利條件。音樂的創作形式也必然會不拘一格,越來越多樣化、多元化和自由化,這就給古典主義音樂向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提供了土壤。人們觀念的進一步解放也在推動古典主義音樂向浪漫主義音樂發展。比如,古典主義時期的藝術家大多在宮中供職,享受宮廷俸祿,同時也只為宮廷和貴族服務,他們也因此獲得了一定的社會地位。這種有固定對象的音樂創作無疑限制了音樂的自由發展。而在浪漫主義音樂時期,音樂家們受到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其創作的音樂開始具備民族性。音樂家們借鑒大量的民歌、民間舞曲,開始有意識地傳承自己民族的音樂。這也是浪漫主義音樂具備不同于古典主義音樂的特點的原因。從這一層面來說,古典主義音樂必然會向浪漫主義音樂發展,這是一個兼容并包、不斷發展的過程,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
在古代很長時期,人類無法認識很多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這導致人們具有宿命論、唯神論等思想,一旦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有了質的提升,人類的視野就被打開了,人類釋放自己個性的沖動也得以實現。音樂如同其他藝術一樣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藝術家的天賦能力與當時社會歷史境況相互作用的結果,藝術家用獨特的方法對生命作出詮釋。正像法蘭西的偉大思想家丹納先生在他所撰《美術思想》中所說的一樣:“美術的誕生取決于時代文化精神和周邊的習俗”,一個時期的音樂藝術家必須按照符合音樂藝術本身特點的方式去表達其他同時期藝術所表現的同一概念。18 世紀末的自然科學、社會經濟、政治哲學及與浪漫主義音樂關系最密切的姊妹藝術文學領域都涌動著浪漫主義精神,這種社會客觀形勢和精神狀態的改變導致了音樂的改變。那些天賦較好、極富創意的音樂家就成為浪漫主義音樂的旗手,改變并拓展著傳統音樂觀念。
綜上所述,歐洲音樂史的兩個重要階段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都具有各自的特點。本文分別闡述了古典主義音樂與浪漫主義音樂的歷史淵源與演變情況,同時從藝術、社會等角度闡述了古典主義音樂向浪漫主義音樂演變的趨勢。古典主義音樂向浪漫主義音樂的演變,不僅僅是音樂藝術發展進步的體現,更是人類文明演變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