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士成
(哈爾濱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76)
達斡爾族是中國56 個民族之一,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1》統計,中國境內達斡爾族的人口數為132299 人。在歷史發展與演變過程中,達斡爾族經歷了集體遷徙、抵御外敵等事件,并在長期的實踐中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與精神文明,雖然達斡爾族的原始文字已經失傳,但達斡爾族人民依然以歌舞記錄著歷史事件、英雄人物,形成了具有鮮明達斡爾族特色的民歌文化體系。當前,達斡爾族民歌面臨生存與發展困境,能夠熟練演唱民歌的藝人老齡化進程加快,傳承與保護達斡爾民歌的路徑狹窄且單一,使達斡爾族民歌瀕臨消亡。因此,創新達斡爾族民歌的藝術表現形式,從多角度探尋民歌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路徑,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達斡爾族是我國56 六個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鄂溫克族自治旗一帶,少數居住在新疆、遼寧等地。達斡爾族原本的文字雖然已經失傳,但他們擁有自己的語言,在歷史演變的過程中,達斡爾族人民以豐富的語匯記錄著自然環境的變化,講述著民族的滄桑變革以及文化的創造歷程,并以本民族語言抒發對自然的依戀與崇敬,對民族英雄的贊頌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達斡爾族人民以農業種植、畜牧養殖為生,長期的勞動實踐孕育了達斡爾族文化,在勞動生產過程中,達斡爾族人民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民間故事,例如家喻戶曉的“大魚傳說”“戰馬黃狗返故鄉傳說”等,這些民間故事展現了達斡爾族民間文化的精神。不僅如此,在特色化、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中,“烏春”是重要的文化內容,“烏春”是一種吟誦體韻律詩,以比興、反襯等形式體現深刻的哲理,且詩句結構嚴謹、藝術特色鮮明、用詞簡潔且精煉。
任何一種民族音樂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都離不開對多元文化要素的提煉與整合,達斡爾族民歌也不例外。達斡爾族民歌與民間故事、民間文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漫漫的歲月中,達斡爾族民歌與傳統民間文化相互影響并相互促進,民間文化豐富了達斡爾族民歌的題材和內容。例如,“烏春”是達斡爾族民歌主要形式之一,采用說唱表演方式,形式主要為三言、五言或七言韻文,內容包含完整的故事情節,有記敘文與散文的特點。由此可見,達斡爾族民歌是達斡爾族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1]。
達斡爾族民歌有鮮明的藝術特征,反映著達斡爾族的民族信仰、民族精神、生活風俗、生產方式以及民族個性。隨著達斡爾族原本語言的逐漸失傳,達斡爾族民歌也瀕臨消亡,唯有深入挖掘達斡爾族民歌的藝術特質,為民歌的創新注入活力,才能使達斡爾族民歌走出困境,獲得長遠、持續發展。
達斡爾族民歌源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與鄉土芬芳。以種植、養殖為生的達斡爾族人民勤勞勇敢,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與生存條件毫不畏懼,通過自身的努力從自然中獲得生存所需的物質資源,創造美好的生活。達斡爾族民歌的親和性根植于民間土壤,孕育于人們的自發、自主創造,以傳統民族文化為支撐的民歌體現出達斡爾族人民共同的審美標準、生活方式及習慣、價值取向,人們放聲歌唱民歌,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與本民族人民進行心靈與精神上的交流,體現出一種不間隔、不生疏的親和力。不僅如此,達斡爾族民歌與漢族傳統民歌不同,漢族傳統民歌一般在舞臺、劇場及重要場合表演,而達斡爾族民歌常出現在田間地頭,除“雅德根伊諾”需要在薩滿儀式的請神、送神、祈福、祛病等特定活動中表演之外,其余民歌演唱都是人們在茶余飯后的重要娛樂,達斡爾族人三三兩兩圍坐在一起,演唱者與欣賞者之間不存在明顯的界限,情緒高漲、氛圍濃烈之時,達斡爾族人同歌共舞,盡情地表達著自己內心的喜悅,即使以一人說唱為主的民歌“烏春”,也是演唱者與欣賞者圍坐在一起,彼此之間無距離、無間隔,充分體現出達斡爾族民歌的親和性[2]。
達斡爾族民歌的樸素性主要體現在其題材內容、曲式結構、旋律發展手法及伴奏樂器上。達斡爾族民歌的題材內容源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對生產勞動的贊頌、對愛情的追求、對自然風光的贊美等,以最為原始樸素的音樂語匯及音樂要素抒發真摯、細膩且復雜的情感。例如,《遷徙之歌》反映了達斡爾族在遷徙過程中的苦難生活,“饑餓了柳蒿當飯,天寒了篝火暖身”“長長的馬隊馱著長長的憂憤”,這些簡潔精煉的歌詞、對遷徙生活的生動描繪以最為簡單的方式體現出達斡爾族人民熱愛生活、堅韌不拔的品質;達斡爾族民歌短小精悍,以單樂段為主,分為方整型與非方整型兩種結構形式。如民歌《塔唐堤山》為非方整型樂段,旋律簡單,易于傳唱,但內容豐富,通過裝飾音的運用使旋律線條平緩舒展,給人以良好的聽覺審美體驗;達斡爾族民歌有個性化的旋律音調,在旋律發展上以級進為主,經常出現大二度與小三度級進音型的反復,且在旋律上有著大跳的特點,使旋律跌宕起伏、富有氣勢,展現出達斡爾族人民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性格;達斡爾族民歌伴奏樂器簡單,但樂器之聲與人聲完美契合,打造出富有層次性且色彩豐富的音響效果。
達斡爾族是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其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依賴于自然習得與口傳心授。其中,自然習得需要傳承人有較高的藝術造詣、音樂天賦以及對民歌的濃厚興趣,達斡爾族文化活動豐富,在婚禮、比賽等活動中,愛好民歌的人會從聽開始慢慢哼唱,自然而然地習得民歌演唱技巧;口傳心授從字面意義來看是指以口傳授,用心領悟。因達斡爾族沒有文字,所以,其口頭藝術十分發達,即使在新媒體高度發展的今天,仍有部分地區保留著民歌的口傳心授傳承方式,主要原因在于,口傳心授具有靈活性的特點,采用師帶徒的方式,以民歌的演唱實踐為基礎。但達斡爾族民歌的口傳性也決定其流變性,因口傳心授依賴于學習者自身的音樂感悟能力、音樂審美價值取向、音樂記憶水平和藝術造詣,而不同學習者在聆聽時對音樂要素的感知、對歌曲的理解不同,且傳授者與繼承者在生活環境、生活經歷等方面有所不同,二者的音樂素養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在民歌的傳承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旋律曲調的細微變化,情感處理方式的調整,從而加速達斡爾族民歌的流變[3]。
達斡爾族民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與其他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相似,達斡爾族民歌的傳承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境,在多元文化形式、文化思潮、文化價值觀念的沖擊下,原有的民歌音樂形態、藝術表現形式逐漸與當代公眾審美需求脫節,再加上對達斡爾族民歌活態傳承的重視程度不足、民歌市場化發展受阻,使得達斡爾族民歌生存艱難,其發展也步履維艱。針對此種情況,需要從多角度探索達斡爾族民歌的傳承與保護路徑。
達斡爾族民歌音樂形態、藝術表現形式與當代公眾審美需求脫節是制約達斡爾族民歌傳承與保護的關鍵因素之一。為此,需要在把握達斡爾族民歌文化意蘊、藝術特色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新,使達斡爾族民歌與時俱進,活躍在藝術舞臺上,走進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以此推動達斡爾族民歌的創新發展。例如,《夢中的家鄉》是以達斡爾族民歌為素材的歌曲作品,其借鑒了達斡爾族民歌的曲調,經過創新后加以整合運用,使得歌曲充滿歡快、明亮的色彩,體現出達斡爾族民歌的藝術特征。同時,在作曲技法上中西合璧,在沿用達斡爾族民歌曲式結構的基礎上應用了大小調轉調手法,使旋律動態起伏。此類借鑒達斡爾族民歌音樂要素的現代歌曲作品是民歌創新的體現,不僅可以豐富民歌傳承路徑,而且能夠讓當代歌曲扎根民族文化土壤。除此之外,以西方器樂展現達斡爾族民歌的藝術特色也是創新民歌音樂形態的有效途徑,例如,鋼琴作品《農夫打兔》發揮鋼琴音色多變、音域寬廣的優勢,講述了詼諧幽默的達斡爾族民間故事,樸實動人的旋律,加上鋼琴音樂的增色,使達斡爾族民歌的藝術表現方式更加豐富,這首鋼琴作品在全國廣泛傳播,已經成為達斡爾族民歌的一張“名片”。由此可見,從創新角度重新審視達斡爾族民歌音樂形態、伴奏器樂,有助于傳承與保護達斡爾族民歌[4]。
依托達斡爾族民歌發展民族特色經濟是從經濟層面探尋達斡爾族民歌傳承與保護路徑的有效方法。文化的傳承不僅需要人們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而且要有物質及資金的支持。達斡爾族民歌傳承人匱乏,文化相關基礎設施不完善,民歌的傳承與保護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而建立民族特色經濟可以將達斡爾族民歌作為經濟發展內驅動力,進而有效提高人們學習、傳承達斡爾族民歌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對此,要積極打造達斡爾族傳統村落,保護傳統村落內的自然風光、生活習俗、特色活動、生產方式等,體現民歌與達斡爾族傳統文化間的關系,重新構建完整的民歌文化生態體系,并在此基礎上發展達斡爾族民族地區的旅游產業、養老產業等,積極推出以民歌為文化載體的旅游項目,如民歌欣賞、民歌故事講解等,以此為經濟發展提供民歌文化資源,逐步推進達斡爾族民歌市場化。
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活動是傳承達斡爾族民歌的載體,也是需要重點保護的文化內容。達斡爾族民歌的生存與發展困境與民族文化活動消失有著密切關聯,由于社會的變遷和生產方式的變革、產業結構的調整及生活環境的變化,達斡爾族地區民族文化活動的開展頻次逐漸降低,尤其是來源于人們生產生活的群眾文化活動缺乏保護與支持,難以為達斡爾族民歌的傳承與保護提供場所、途徑。針對此種情況,要大力培育群眾文化,把握好不同民族地區的文化特色、活動特點及主要活動類型,圍繞達斡爾族地區文旅項目做好前期調查工作,了解游客的文化偏好、當地居民的文化資源等,在此基礎上利用每年的文化遺產日、達斡爾族地區獨特的傳統節日等舉辦達斡爾族民歌展演交流活動,增強達斡爾族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并吸引游客的關注[5]。
保護與培育達斡爾族民歌傳承人與藝術人才是推動達斡爾族民歌持續發展的現實需求。首先,要發揮非遺傳承人的帶動作用,建立傳習所,構建師徒傳習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習活動,向年輕人傳授達斡爾族民歌的創作技巧、演唱方法與伴奏技藝,使達斡爾族民歌突破后繼無人的困境;其次,要發揮好文化館、藝術館等非遺傳承機構的作用,由此類非遺傳承機構整合達斡爾族民歌資源,多角度、多層面研究達斡爾族民歌起源、發展歷程、藝術價值、文化價值、音樂特征等,立足達斡爾族民歌的親和性與樸素性,為民間藝術團體提供技術指導,將民間藝術團體塑造為傳承達斡爾族民歌的主力軍,并為其提供展演實踐機會,提高其傳承民歌的積極性;最后,要在高校設立達斡爾族民歌專業,培育更加專業、復合型的達斡爾族民歌傳承人才。
達斡爾族民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以達斡爾族傳統文化為基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且扎根于民族土壤,孕育于現實生活,有著親和性、樸素性與口傳性。當下,達斡爾族民歌的發展面臨著后繼無人、渠道受阻的困境,為此,需要創新達斡爾族民歌音樂形態、依托民歌發展民族特色經濟、舉辦特色文化活動并加大民歌傳承人培養力度,以此確保達斡爾族民歌符合當代公眾審美需求,提高達斡爾族民歌傳承與保護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