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浩園,周玲玉
(北京電影學院 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北京 100088)
21 世紀以來,韓國影視藝術蓬勃發展,不僅走出國門,更走向世界。然而,對韓國影視藝術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綜藝節目與商業電影,對紀錄片的研究少之又少。梳理有關韓國電視紀錄片發展歷程的研究文章可以發現,學者申惠善的《韓國紀錄片的歷史、現況與趨勢》一文較好地梳理了韓國電視紀錄片自20世紀70 年代至今的發展脈絡,其對不同類別的電視紀錄片都有相應的論述分析。王光艷和張三夕的《影像建構:韓國紀錄片鉤沉》與肖容的《新世紀以來韓國紀錄片發展研究》更是精細地勾勒出韓國紀錄片的發展圖譜。此外,還有數十篇論文對相關韓國紀錄片進行了相應的分析。在此基礎上,本文選擇論證分析聚焦于熱點話題“升學”的韓國系列紀錄片《學習的背叛》,探究該片是如何關照韓國普通學生群體,又是如何呈現獨有的藝術特色的。
一般來說,電視類紀錄片的發展歷程與真實的歷史發展進程同步。紀錄片基本的敘事報道手法是采訪攝影,即在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中,用挑、等、搶的攝錄方法,記錄真實時間點、真實環境中發生的真人、真事。[1]電視紀錄片以真實性為基礎,以極具特色的畫面與反復打磨的解說詞為手段,在展現歷史演變、反映社會生活的同時,引發觀眾的思考。社會紀實類紀錄片的風格明顯區別于劇情片或其他影視作品,它能夠建構出所謂的“真理性結構”。導演與觀眾對影像的爭論、反思甚至質疑,共同構成影片的社會意義——這也是對紀錄片天然具備的真實屬性的深刻反思。[2]社會紀實類紀錄片《學習的背叛》是由韓國教育放送公社(EBS)——韓國國營教育電視臺及廣播電臺制作并播出的紀錄片,該片共3 集,分別從不同視角展現了韓國的教育體制,并試圖分析某些教育現象產生的原因及解決策略。
1.題材選擇的價值與意義
自1945年解放以來,韓國教育制度經過多次調整,現行制度為“6—3—3—4”制度,即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 年,大學4 年。[3]紀錄片《學習的背叛》并沒有選擇宏大敘事或以韓國高考等大事件為主,而是將鏡頭聚焦于多個努力學習且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通過展現他們內心的真實聲音、在校生存狀態及與師長的互動來勾勒韓國當下的教育發展圖景。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教育理念,韓國是一個民主國家,其教育目的在于“通過教育,竭盡全力為每一位公民均等提供接受以人的尊嚴、自由、平等為內容的教育機會,使受教育者得到啟發和發展。”[3]但是,在紀錄片《學習的背叛》中我們卻難以窺見這樣的理念。紀錄片《學習的背叛》一反常規地選擇別樣的角度:激烈競爭環境下的韓國教育。該片分為三集,名稱分別為“誰能考上名牌大學?”“我為什么討厭你?”和“夢想的資格”。這三集紀錄片的片名看似毫無關聯,卻將普通韓國學生從小到大的學習歷程串聯起來,并揭示了韓國教育系統的弊端。此外,該紀錄片不僅呈現了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學生對升學制度的無奈,而且深入剖析了韓國現行教育體制對不同家境的學生的不同影響。《學習的背叛》在喚起廣大觀眾情感共鳴的同時,也讓更多人了解到韓國學子對教育現狀的真實感受。
2.平民化的敘事角度
一般來說,在一部電影或紀錄片作品中,敘事主體是推動影片發展的核心。他/她/它的存在不僅推動著影片情節的發展,而且能給觀者帶來意料之外的視覺體驗。在電影中,敘事主體是通過人稱來確立的。根據敘事中是否存在明確的“敘事人”,可把電影敘事分為人稱敘事和非人稱敘事兩大類。[4]盡管紀錄片中出現了諸多人物和事件,但是,影片多以葉媛、明基、政民、柳久淵、何彥哲等家境平凡的孩子為主角展開敘述。相對于優秀且成功的學生,這些在艱苦情境下仍堅持努力的普通學生更能擊中觀眾的內心。并且,通過對處于不同升學關鍵期的孩子們進行冷靜而客觀的真實記錄,能讓觀眾對教育制度有更多的體認。
《學習的背叛》從頭至尾都在解釋一個關鍵性問題,即“是否只要努力學習,便可改變自身命運,實現階層跨越?”具體來說,在第一集中,來自小城市的普通初中的葉媛在十四五歲便深感社會現實的壓力,說出“雖然說是公平競爭,但我們的起跑線就是不一樣的”這樣的話語。努力學習的她雖然考取了理想高中,然而,在進入私立高中的第一次考試中卻排名倒數。此刻,鏡頭并未繼續對其進行采訪,而是轉向首爾科學高中的另一位小城市高三學生明基。對于痛苦的情緒,《學習的背叛》選擇點到為止,避免了悲情敘事,給予觀眾想象和反思的空間,用最真實的鏡頭討論最尖銳的現實問題。
1.不同階層的狀態顯現
在社會分層理論中,一般認為卡爾·馬克思和馬克思·韋伯提供了不同的、但是最基本的理論模式和分析框架,即人們所熟悉的階級理論和多元社會分層理論。[5]一般來說,社會分層理論主要是根據不同群體對社會資源的占有情況對社會成員進行分類;而階級理論認為社會中的不平等關系主要來自物質生產方式,是以財產關系為核心的生產關系導致的。紀錄片《學習的背叛》處處指出了階層不同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在第二集《我為什么討厭你》中,故事以一系列相關的歧視事件為主線展開敘述。不同于第一集中學生對考取高中與大學的無限期盼,本集的敘事焦點轉向看似“解脫”的大學生活。這樣的敘事策略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即經過艱難升學道路之后的大學生活會輕松嗎?但是,第二集的片名卻給觀眾呈現了冰冷的現實:接下來是一個充滿“討厭”的世界。即使考上了心儀的大學,也不代表著競爭的結束。
在第二集中,鏡頭對準了多位大學生。盡管來自不同高中、以不同方式入學、研習不同專業的同學進入了同一所大學,但他們也面臨著同窗的比較。名牌大學中的競爭尤為激烈和殘酷,千辛萬苦考上大學的學子們不僅要面對更加復雜的社會關系,還要爭奪為數不多的就業崗位。來自知名高中的學生的身上依舊籠罩著名校的光環,這為其在大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人脈基礎;來自普通高中或依靠“機會均等制”進入大學的普通學生則飽受歧視,在學習和求職等過程中舉步維艱。片中,大軒與柳久淵等學生的獨白都告訴我們,具有“先天優勢”的學生在各方面都游刃有余,而來自普通學校的他們卻必須面對更多考驗。
2.“學歷主義”的品牌價值
學歷的高低并不能說明能力的大小,但在紀錄片《學習的背叛》中,現實卻并非如此。在第二集中,鏡頭記錄了一個簡單的實驗:來自外高與普高的兩個學生分別通過求職電話詢問是否招聘補課教師。招聘公司的“一號問題”就是畢業于哪所學校的何類專業以及所畢業的高中。最終,在這個實驗中,畢業于首爾明德外高的學生獲得了授課機會,而來自普通高中的學生卻沒有接到錄用電話。通過這個實驗,《學習的背叛》向我們展示了學歷的鄙視鏈會從所學的專業回溯至所畢業的高中。而對延世大學社會學專業的學生及研修雙學位同學的采訪則又向我們揭露了一個無情的現實:上一秒因“來自重點高中”歧視他人的同學,下一秒就會變成因來自“冷門專業”而被歧視的對象。接受采訪的數十名學生中,沒有誰站在絕對的“歧視鏈”頂端。第二集告訴觀眾的是,即使成為名牌大學的學生,同樣需要面對來自他人的歧視,尤其是家境貧寒的孩子們。
1.群像所呈現的集體記憶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會通過“我不記得”或者“我記得”這類話語展開敘述,記住與遺忘也總是并肩而行,漸漸的忘卻與突然的憶起似乎并非人力所能控制。由此,與記憶相關的理論研究開始進入大眾視野,“文化”和“記憶”兩個術語在學術界開始廣泛流行。大約從20 世紀80 年代開始,文化記憶、集體記憶、社會記憶等名詞已經突破醫學與心理學領域,成為科學、哲學、社會和文化研究中頻繁使用的術語。[6]這為眾多學者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和闡釋工具。哈布瓦赫在其著作《論集體記憶》中首次明確提出“集體記憶”概念,該著作認為,并不存在純粹的個人記憶,人類記憶中所體現的語言和思維都是從現實生活中的交往行為發展出來的,人們的記憶經過了社會生活的建構。
紀錄片《學習的背叛》的三個部分均對來自普通家庭的多個學子進行了描摹,導演也采用平視視角加上對書本、文具及手部的特寫鏡頭進行敘述,自然的照明方式與聲音的收錄都力求呈現最真實的影像。或許,在觀看紀錄片時,有過相同學習經歷或處于求職困難境況下的不同群體都會有極強的代入感。這部紀錄片通過對這些學生的觀察與記錄,建構廣大韓國學生、家長、教師等多方主體的集體記憶,在建構集體記憶的過程中不斷引發情感共鳴。功能主義范式認為,集體記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集體整合。[7]《學習的背叛》對韓國觀眾乃至他國觀眾關于升學考試等事件的記憶進行整合,引導人們反思現行教育體制的問題,關注師生的心理健康。
2.言語所體現的價值力量
語言是一種結構,它潛在地存在于一種語言共同體成員的意識之中,是社會強加給全體成員的一種特殊的規約,作為人們相互了解的工具,語言是代代相傳的,包括詞匯、語法和句法。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人們具體使用的詞句組合是語言系統在個人身上的具體表現。[8]通過對不同個體所用言語的闡釋,我們可以了解其為人,知曉其經歷,并對其作出合理的判斷。
在紀錄片《學習的背叛》中,大量具有反思性和深意的解說詞與獨白值得我們關注。在第一集中,葉媛對著鏡頭說道,“努力學習和學習的結果完全是兩回事,我最近才迫切地意識到了這件事情。”這樣的話語雖然平淡無奇,卻表現出葉媛對努力學習不一定獲得好結果這一殘酷現實的認識。在片中的韓國普通學生看來,努力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實現階層跨越,擺脫現有艱苦境況,過上理想生活。但是,在令人無力的現實面前,似乎努力學習也無法跨越這道鴻溝,解說詞亦對此有所體現,如“在這個窮人沒辦法做夢的世界上,我們的孩子又能描繪怎樣的未來呢?”等話語。又如,在第二集中,首爾大學的金鐘軒說道,“大家現在為了成功都更加冷漠無情了,有時候會希望自己出生得再早點。”這樣的話語與此前片中所提及的性騷擾等社會事件一起,反映出在高壓的教育環境下,部分學生的善意認知正在慢慢消失,拒絕共情、追求成功的冷漠心態在蔓延。
電視紀錄片《學習的背叛》并非首部呈現韓國教育體制問題的作品,然而,該片作為一部以冷靜客觀的鏡頭呈現社會問題的紀錄片,通過獨有的真實性觸動了觀眾的心靈。教育題材的作品在國內外都極為大眾所關心,而其指向的問題也亟待解決。《學習的背叛》這部紀錄片拋去了娛樂化的一面,以認真嚴肅的態度面對殘酷的現實。教育問題關系著國家乃至民族的未來,該紀錄片以一個小女孩的升學經歷為開端,抽絲剝繭地呈現韓國社會中教育體制與階層固化等問題,體現了社會紀實類紀錄片的責任與擔當,并且,該片對韓國普通學生群體的關照極具人文情懷與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