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大連藝術學院 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傳統音樂在高校的教學實踐和傳統音樂非遺的保護、傳承與創新是一次新的融合,二者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就目前國家非遺的傳承發展情況來看,將民間非遺的傳承和高校的教學理念相融合不僅可以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也可以提升高校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然而,我國當前許多高校在傳承傳統音樂非遺時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還存在諸多問題,高校傳統音樂專業的發展非常受限,同時,無法滿足現代非遺市場需求,我們需要尋找新的路徑促進高校教育和非遺傳承的共贏。
對于傳統音樂,更多的學者認同傳統音樂是在中華民族的大地上生根發芽并在歷史長河里一直流傳下來的音樂,不僅包括我國漢族的音樂,也包括少數民族的音樂和從國外傳入并在我國得到流傳和發展的音樂,比如宗教音樂、民間音樂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近幾十年逐漸出現的概念,日本出臺的《文化財產保護法》最早提出對民間文化和民間財產進行保護,這是非遺的雛形。非遺代表著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成就,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國家對納入非遺項目設置的標準不同,聯合國綜合了各國非遺的具體情況,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并制定了相關規范。我國將非遺分為10 大類,包含傳統音樂、傳統戲劇、曲藝等。
傳統音樂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在高校開設傳統音樂專業課程一方面可以培養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傳承優秀的傳統音樂。然而,高校更多的職能還是傳授傳統音樂知識和技能,高校在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中仍面臨許多問題。
高校是培養傳統音樂人才的主要場所,隨著國際文化的大融合,音樂界的專業人才大多受西方音樂的影響,高校的音樂教學模式也帶有深深的西方印記。由于西方文化和我國傳統文化內涵差異極大,在傳統音樂的教學中引進西方的教學模式很容易導致學生對傳統音樂有所誤解,不利于學生對傳統音樂的準確理解,另一方面,這種音樂文化之間的融合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音樂元素,不利于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
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情緒喜好也豐富多變,在這個自媒體時代,網絡平臺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音樂欣賞選擇,人們大多被流行音樂吸引,而流行音樂缺乏精神內涵,只能在短時間內受到關注。大家的心情也越來越浮躁,很少人能靜下心來感受傳統音樂的魅力,社會大眾的喜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音樂專業的選擇。近年來,傳統音樂變得越來越冷門,不太受歡迎。
傳統音樂有獨特的魅力,在歷史長河中曾綻放出獨有的光芒,但是,社會在不斷進步,人們的審美也在不斷變化,大多數人緊跟時代的潮流。傳統音樂缺乏創新,對高校學子的吸引力不夠。如果能在保存傳統音樂的文化元素的基礎上進行恰到好處的創新,就能促進傳統音樂的傳承。
流行音樂之所以傳唱度高,是因為流行音樂相對簡單,其主要功能是面向大眾提供娛樂和休閑,很容易被接受。傳統音樂是我國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文化精華,音樂內涵和文化內涵都比較深厚,除了專門研究的人員比較熟悉外,一般人很難學習掌握和欣賞,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是傳統音樂的傳承方式比較單一。傳統音樂的傳承主要為一對一、面對面的傳承,不僅對傳承人員的要求較高,傳承的范圍也非常有限。鑒于傳統音樂的特性,如果在高校采用大班制教學,傳統音樂只能作為一門欣賞課,學生無法深入學習,達到人人傳唱或者人人演奏非常困難。
隨著我國傳統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傳承傳統音樂非遺的需求不斷增加,高校作為進行傳統音樂教育的重要場所,在中國傳統音樂非遺的傳承中承擔著重要職責。
中國傳統音樂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高校學子大多來自五湖四海,接受著不同地區的文化熏陶,在高校進行音樂教育,能夠擴大傳統音樂的受眾范圍。另一方面,高校教育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除了本專業的學生,還有大量其他專業的學生,學??梢源蠓秶M行傳統音樂的宣傳和教育,使更多的人喜歡中國傳統音樂,從而促進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和弘揚。
高校學生充滿青春活力,對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接受能力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普及與傳承傳統音樂的過程中,調動大學生的熱情,激發大學生對傳統音樂的熱愛和崇敬,有助于推動大學生深入研究傳統音樂并賦予傳統音樂以新的活力,使傳統音樂重回大眾視野,這不僅是對傳統音樂的創新和發展,也有助于傳統音樂的傳承。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了數千年,包含各個民族的音樂文化,各種文化之間相互融合發展有利于形成更加優秀的音樂文化。高校的音樂專業教學內容相對豐富和集中,學生在學習傳統音樂的同時還能夠學習到其他類型的音樂,將不同的音樂文化進行融合有助于讓人們感受不同音樂文化的魅力,推動中國傳統音樂的創新和發展。
傳統音樂蘊含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精神。傳統音樂能夠反映抗戰時期戰士們的激憤情感,能反映民族之間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精神狀態,能反映人與人之間清高淡雅的相處之道等,傳統音樂是中華民族屹立數千年的重要根基,在民族思想的傳承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陣地,更要加大對傳統音樂的普及和傳承,除了開設傳統音樂專業課程外,還可以開設傳統音樂欣賞課程,也可以在校園文化建設、學生社團活動中適當融入傳統音樂元素,使傳統音樂根植學生內心,培養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核心素養教育理念下,學生是教育主體,在高校傳承傳統音樂文化的過程中,學生同樣發揮著主體作用。傳承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不是某一個人的事,也不僅僅是傳統音樂專業學子的事,高校要在最大范圍內提升人們傳承傳統音樂的意識。要想加強學生傳承傳統音樂的意識,首先要讓學生欣賞傳統音樂,再延伸關于某類傳統音樂的歷史故事,吸引學生了解中國傳統音樂所蘊含的獨特文化,提升學生對傳統音樂的鑒賞能力。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傳統音樂傳承活動,使學生在活動實踐中提升對傳統音樂的認識,并主動承擔起保護傳統音樂的重任。
在高校開設傳統音樂專業是傳承傳統音樂的主要途徑。傳統音樂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從事對口工作是傳承傳統音樂的重要方式。這就要求傳統音樂專業的教師提升專業素質,幫助學生在有限的大學生涯里掌握更全面的傳統音樂知識和技能。高校一方面要引進優秀的專業人才,為本校的音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或是邀請傳統音樂領域內優秀的專業人士開展講座,分享學習傳統音樂的知識與經驗;另一方面要對當前的傳統音樂教師進行培訓,引導他們調整教學理念,完善教學方法,保證專業課程的教學質量。
要想在傳統音樂領域內取得成績,沉下心來深入研究傳統音樂是必經之路。信息時代下,學生們被各種信息吸引,在松散的環境中,學生的大部分精力被分散,許多學生在傳統音樂課堂上不能全身心投入。作為傳統音樂的教師,有責任調整教學模式,充分激發學生對傳統音樂的熱情,吸引學生深入研究傳統音樂。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化新興技術,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教學對傳統音樂知識進行豐富多彩的展示;也可以鼓勵學生利用網絡平臺,以傳統音樂為素材拍攝小視頻進行網絡傳播,促進傳統音樂的傳承與弘揚;教師可以小組教學的方式布置關于傳統音樂的情景劇表演任務,這種方式既能促進傳統音樂的應用,也能豐富課堂教學方法,提升課堂的趣味性,提升傳統音樂課程的教學質量。
傳統音樂教學以音樂教材為依托,教材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質量。由于傳統音樂有很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直接引用國家通用教材很難體現本地傳統音樂的精髓。因此,高校在音樂教材上應該多下功夫,進行創新和改編,強化傳統音樂的傳承教育。由于我國傳統音樂品類繁多、歷史悠久,各個時代也有不同的創新,豐富的內容使學生在掌握時有一定的難度,對于非專業的傳統音樂愛好者來說,接受起來有一定困難。因此,教師在傳統音樂的教材創新中,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以培養學生興趣為出發點,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音樂鑒賞資源。
傳統音樂能否在高校廣泛傳播和持續傳承,單憑傳統音樂專業的學子完全不夠,還應該依靠更廣大的學生群體,學校應盡可能擴大傳統音樂的普及范圍。首先,學??梢蚤_設傳統音樂的公開課或者欣賞課,給其他專業的學生提供了解傳統音樂的機會,培養全校學生傳承傳統音樂的意識。其次,學??梢猿闪鹘y音樂社團,除了日常的教學活動外,可以積極舉辦傳統音樂相關活動,例如,走訪金州單鼓的發源地遼寧大連金州,了解金州單鼓的形成歷史和應用場合,幫助學生理解金州單鼓的音色和演奏方式。學校還可以在特定時間在全校范圍內播放傳統音樂或者音樂歷史知識,讓學生們在不知不覺間接受傳統音樂的熏陶。
傳統音樂的輸出一般通過表演的形式。高校是進行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的場所,能進行的傳承活動形式有限、規模有限,因此,在傳承傳統音樂文化方面,高校要注重社會資源的整合。例如,高校學生可以在社會上參加傳統音樂舞臺表演,從理論走向社會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實現對傳統音樂的弘揚與傳承。學校要鼓勵學生參加面向全社會的傳統音樂相關比賽,強化專業技能,鍛煉心理素質,為日后的舞臺表演積累經驗,幫助學生更好地演繹傳統音樂,給觀眾以美感,吸引更多的人喜歡傳統音樂。
在新媒體時代,傳統的師生傳承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新時代的發展需求,網絡媒體成為最快的傳播方式。學??梢越M織學生對傳統音樂進行創新和改良,進行小視頻的拍攝、公眾號的運營、傳統音樂的直播等,通過各大社交軟件和網絡平臺進行傳統音樂文化的宣傳。學生經營網絡平臺的過程也是內化傳統音樂知識的過程,這種方式不僅能快速廣泛地傳播傳統音樂,還能鍛煉學生的自媒體運營能力,為學生進入社會以后繼續傳承傳統音樂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傳統音樂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社會各界的關注,高校是進行傳統音樂文化教學、傳播和傳承的重要場所,研究傳統音樂在高校中的傳承和創新路徑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高校不僅要注重傳統音樂的教學,培養專業的傳統音樂人才,還要注重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活動、社團活動,促進傳統音樂的創新與傳承。另外,高校還要注重校園內傳統音樂文化氛圍的營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具備傳統音樂的鑒賞能力和傳承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