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清臣 _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院長
在我國現代化發展進程不斷推進及其對國民素質的要求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對青少年的教育越來越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統合所有方面和力量,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探索由此成為新時代教育發展的一個核心任務。近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就是對新時代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探索工作的最新部署。
就建構積極的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而言,這是一個會有很多挑戰且需要持續努力的過程,對現實挑戰的清晰認識是建構好這個機制的關鍵。從已有的研究與實踐來說,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在構建中會遭遇協同思路不明、協同意識不高、具體協同方式缺乏實效、核心約束保障機制不靈等多方面挑戰。在對這些挑戰的進一步分析中發現,校家社協同育人過程的三個主要參與方的主體性不足問題是產生這些挑戰的一個內在原因,更值得被優先關注。
所謂“協同”,其基本內涵是通過協調不同的資源或主體來共同從事某一工作或完成某一任務。從這個基本含義可以看出,協同的質量內在取決于需要協調的不同資源或主體的質量。就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的具體情況來說,在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的前提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作為不同的教育主體,其本身的主體性水平就構成了對協同育人機制質量的核心影響因素。在這個方面,它們在現實中都有不同側面和水平的主體性不足表現。
第一,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在各自的獨立性方面常有不斷提升的必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獨立性最直接表現為自成體系的完備運行狀態,但現實中三方都表現出各自的不足。學校教育者越表達出對家校合作、社會支持的迫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則越說明自身教育完備性還有需要外界支持才能得以保障的現實情況。對于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來說,自成體系性和完備性就常常表現出不足了。家庭教育迫切需要社會各界力量的促進和支持,社會教育常表露出自發性和無保障性,這表明兩個方面都還不能完全實現自成體系的完備運行狀態。
第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在各自的能動性方面也常有現實的困難。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能動性最直接表現為能夠積極和有選擇地應對外部需求與影響,然而這個方面又是它們常有不足的地方。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在今天都明顯表現出教育上的某種被動性,三方都常面臨著“如何迅速救治當代少年兒童某種發展問題”的苦惱。此外,由于教育總體上還是需要被社會各方面支持和投入的領域,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方對外部領域某種需求和影響的被動性因而也常常存在,擔負過多的不得不做的非教育核心工作是這三方教育的典型能動性問題。
第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在各自的創造性上還有現實的不理想問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創造性最直接表現為不因循守舊的傾向與能力,這也是三者常不夠理想的一個方面。雖然,今天的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都有創新的典范,也都有不斷追求創新的行動,但不可否認,它們中的保守與墨守成規現象依然并不罕見。無論是在教育目標內容還是教育方式方法上,不合時宜地不思改變和堅守固定做法都是三個領域常見的不足。無論是不思考創新還是不踐行創新,這都會讓這三個教育領域減少主動變化的可能性。
在校家社協同育人和家校合作上,人們常有的一種期待是,通過協同和合作讓其中一方獲得教育的能力,從而讓未成年人可以得到有質量的多方面教育。但是,需要看到,這種狀態并不是建構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的高位目標和理想狀態。理想的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不是追求在協同中提升哪一方面本該有的合格教育水平,更要追求的是在高質量的三方教育基礎上做到進一步的提升與升華。因此,可以說,培育某個方面的合格教育能力問題更應該成為建構高質量協同機制的一個前提性任務。
從理想的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建構狀態與目標來說,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的建構應該特別關注主體性維度,在培育三方教育主體性的基礎上推動協同機制的互動生成。因此,新時代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建構要關注以下三個要點。
第一,全面推動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主體性提升。從主體性的核心特質來說,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主體性就是他們能在教育方面既有自身的意識、認識和目標追求,又有立足于自身的自覺和積極的行動能力。一旦三者都具有了這樣的教育主體性,即便還沒有來得及達到積極的協同育人狀態,也會有各自的強大教育認知與行動力量。就具體實現途徑來說,培育三方的教育主體性,一方面是幫助它們樹立高質量的教育框架性認識與主張,這在一定情況下表現為支持它們建構各自的教育理念體系、整體規劃或文化價值觀。在另一方面,培育三方的教育主體性就是幫助它們開發和獲得必要的資源條件,指導它們掌握基本的教育方式方法以及推動它們進行實踐。
第二,努力培育學校、家庭和社會在教育上的有機聯結。在擁有主體性之后,學校、家庭和社會都會對是否需要協同以及怎么協同具有自身的判斷,對這種判斷的尊重是深入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高質量協同育人機制的基礎。因此,建設能夠有機聯結的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就是促成它們之間愿意協同以及能夠協同的有機關系,而達到這種效果的基本途徑就是創造機會讓三者深度互動,在深層的相互影響中生成有機的、積極的、可信賴的教育關系。由于經過了主體性提升這一環節,三方中的任何一方都不會必然構成對其他方面的拖累,提升主體性之后的教育“強者”狀態也讓三個方面更可能在互動中建構積極的協同關系。
第三,圍繞重點任務和事務來具體實施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的協同育人。雖然,一般來說,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可以承載任何教育目標和事務,但事實上開展校家社協同育人的基本活動單位還是特定的教育任務和事務。學校、家庭和社會在以往的交往活動中建構了積極狀態的有機聯結,但這種有機聯結主要服務于需要協同才能承擔和完成的具體教育任務和事務。因此,新時代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構建要深入到重點任務和事務層面。只有在圍繞具體教育任務和事務的情況下,學校、家庭和社會才可以更具體找到自身應該和可以扮演的角色,也才能更具體確定三者之間的配合方式??傊?,只有在教育任務和事務層面,三者之間的協同方案和行動都才可以具體化。在這種具體的實施中,以往形成和奠定的三者之間的積極關系才可以對那些需要協商才能確定的協同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