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李剛剛
日前,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那么,如何貫徹落實好文件精神,高質量開展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工作呢?
侯保成
北京工業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方面,解決越位、錯位、缺位問題是關鍵。
學校的職責是立德樹人,教書育人。學校設計好自己的課程,管理好自己的課堂,組織好每一個活動,讓學生每天都安全、健康、開心、進步,這是根本。在此基礎上,學校需要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和用好社會育人資源,做好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學校建立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家長學校和家長委員會,組織家長會,設立家長開放日、家長接待日,讓家長建立對學校的信心和信任,引導家長做學校的支持者和協作者。筆者作為校長,20多年來堅持辦家長學校,給家長學校上課100多次,很多家長通過家長學校上課而認可學校、信任學校。許多家長響應號召,爭做家長志愿者,甚至被禮聘為兼職輔導員和兼職特色教師。學校倡導的家校社彩虹讀書會、家庭聯合親子讀書會,深受家長和孩子們喜歡。
家長的職責是言傳身教,養育孩子。首先是給孩子一個健康、溫馨、完整的家,讓孩子心有所屬,情有所系。然后要切實履行起養育孩子的職責,在孩子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個性發展、心理健康上負起責任。多陪伴多關愛,潛移默化地進行道德啟蒙;多鼓勵多支持,培養良好習慣;多提醒多幫助,循序漸進訓練孩子自主成長。同時,家長要尊重、信任學校和老師。家長和學校的教育保持一致,更利于孩子“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家長對老師最大的信任和尊重,是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家長和老師一起努力,家庭和學校開誠布公地溝通。
社會的職責是資源服務,環境凈化。首先,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對有需求的家長提供專業咨詢和服務。然后,在節假日開展各種公益性課外實踐活動,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社區服務,建設社區書吧、社區兒童活動中心等。同時,社區要發揮凈化社會育人環境的作用,加強校園周邊環境治理,強化社區文明風氣建設。一些社區組織大學生在寒暑假開展志愿者公益行動,“大手拉小手”,帶領小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也有一些社區把“老年大學”活動和社區中小學活動結合起來,發揮“五老”的“傳幫帶”作用。
讓兒童站在舞臺中間,學校家庭社會分工協作,各自守住自己的底線,不缺位、不錯位、不越位,學生健康成長這艘大船就可以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