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傳章 _ 北京市第二中學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雙減”實施一年多來,我們在積極探索科學減負、系統減負、創新減負的有效途徑下,實現教育質量、管理質量、協同育人的提升。建設智慧校園,打造智慧教育,也是有效提升教育質量的有力舉措。
2018年,教育部發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要構建“個性化”的教育體系和“泛在化”的學習環境,推動新技術支持下教育的生態重構,為智慧教育發展明確方向。“智慧教育”是基于互聯網連接硬件和軟件,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處理等信息技術,實現不同程度的傳感互聯和人機交互,以滿足學校教育場景的新型智能教育形式。目前初步形成從教育數據的采集到多種教育軟硬件聯動,覆蓋到更多的學習場景,形成“智慧學習”“智能教育”的發展格局。
“雙減”明確規定“要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在此場景下,智能軟硬件可以通過采集學習數據、進行學情分析、優化教育管理,實現關鍵能力的突破。而這只有學校、企業、家庭教育三方聯動才能實現智慧校園的需求,推動“智能”在教學、管理、資源建設等全流程應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學習與辦公同步遷移到線上,網絡課程進一步激活學校對智慧教育環境的使用需求。隨著教育軟硬件設備的推廣,以及更多教育環節逐步實現云端化,部分教育集團龍頭校率先實現教、學、測、評、練、管理等各個環節的個性化應用,智慧教育場景迅速發生變化,出現“AI個性化精準教學系統”等相應的教育管理平臺,教育內容及服務形式發生深刻變化。
智慧校園為人才培養賦能。教育工作者要凝聚共識,才能找到高質量教育的出發點。一是從教育對象講,高質量教育是面向每一名學生。二是從學生個體講,高質量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三是從學生個性發展講,高質量教育是個性化發展的教育。四是從學生發展水平講,高質量教育是讓每一名學生走向自我卓越的教育。
隨著國家對“個性化”與“泛在化”教育的要求逐步明確,對教育軟硬件協同能力、教育生態建設要求進一步提高。高質量教育必須堅持育人本位,在校園內不僅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更是要助力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可持續發展。以“數據+服務+內容+硬件”為一體、課內外聯動的智慧教育解決方案,將完整地貫穿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面向學校的大規模個性化教與學,在技術上已經初見端倪。這是技術對個人發展的賦能,也是時代賦予學校的使命,在數字化轉型的大趨勢下,學校要將優質教育內容與AI技術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抵達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