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婷 _ 北京市第二中學
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解決目前存在的作業數量過多、功能異化等問題,教育者需從源頭入手,優化作業設計,切實促進教學提質增效。以語文學科為例,優化作業設計可從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作業設計應注重情境創設。作業本質上是學生運用所獲得的知識、能力,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主學習活動。
真實情境有兩種類型:一是真實的學習情境。其真實性基于設計者在作業與學科核心素養間搭建的有機聯系。設計者依托教材單元、課文等資料,或整合提煉專題、概念等重點,借助情境通過作業任務使核心素養“落地”。學生回顧學習過程,提煉具有典型性的經驗,完成從課內到課外的遷移,從而獲得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二是真實的生活情境。語文反映現實生活,生活促進語文發展。諸如結合卡塔爾舉辦世界杯足球賽等時事設計寫作練習。
第二,作業設計應關注思維發展。有質量的作業不應僅停留于知識復現,思維發展是作業設計的關鍵。
優秀的作業設計應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始終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語言的發展和語文能力的提升往往與思維活動緊密勾連,完成作業是學生綜合運用多種思維進行語文實踐的過程;教師亦應有意識地通過作業,引導學生發現并發展、完善自己擅長的思維方式,針對學生相對薄弱的思維方式或有難度的高階思維亦應進行有序的訓練。
第三,作業設計應指向聯系建構。學生的學習依學段展開,體現學段推進的時間順序顯露于外,展現能力螺旋式上升的發展軌跡隱藏于內。無論顯隱,都意在引導學生將所學零散、紛亂的知識點經過消化、整合、梳理,建構起有邏輯的知識體系。因此,作業設計應承擔起連點成線、依線成面、聚面成體的任務,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學科育人的根本任務。這一過程應聚焦對學生建構聯系的能力與意識的培養。
指向育人的作業設計應體現整合性,打破學時、學段的界限,旨在檢查知識掌握情況的基礎性作業也應擺脫零散的、碎片化知識的堆砌,呈現知識間的有機聯系。
指向育人的作業設計應體現序列化,呈現出不同學段學業能力的梯度差異。任務群教學內容從閱讀寫作到作品研習再到專題研討,對應的作業設計也應聚焦能力層級的不斷提升,勾勒出能力逐級而上的發展軌跡,呈現能力的發展序列。
指向育人的作業設計應體現綜合性。語文學科以語言文字為載體,學習內容涉及文學、歷史、哲學、科學、藝術等領域,作業設計應調動學生運用語文學科培養的能力解決問題,體現出學科間的綜合。同時,語文的外延是生活,學習語文的過程應該是透過語言文字關照自我、理解他人、探究世界的過程,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作業設計也應呈現出學科與生活的廣泛勾連,幫助學生理解學習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