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麗 _ 北京市第二中學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通過外顯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視的思維過程呈現出來,不僅能實現學生對地理學科知識的深入理解,更能有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影響著學生生命成長的程度,決定著教育的品質和發展的高度。
精讀情境實現隱性思維顯性化。地理教學情境和試題情境均取材于現實,但不等同于現實。教學情境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特點,結合某一主題對現實情境進行加工整理后再呈現。而試題情境則既反映地理現實問題,有著復雜性和開放性,又有圍繞某一主題考查學生能力的特點。所以,當學生面對地理情境時,要善于提取情境中的有效信息。首先,要識別并明確情境中的地理事實與地理問題。地理問題的發現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也可以在閱讀情境材料的過程中或在認知的沖突中發現。其次,要圍繞地理事實與問題精讀情境中的地理圖文資料,抓關鍵詞,通過縱向觀察、橫向比較,找出情境中的隱藏信息,找到與解決問題或說明事實相關的地理要素。再通過綜合、聯想、想象的方式,思考自然與人文等要素之間的聯系,實現從無思維材料到有思維材料的過程,進而激發隱性思維的顯性化。
建構框圖實現顯性思維結構化。地理思維聯系框圖不同于思維導圖,它是針對不同的地理問題,需要學生現場建構該地理情境下專用的解決方法,是地理思維整理加工的階段,就是要從上一階段的要素與聯系中提煉出大綱,分門別類地找到層次關系,從有“材料”的思考上升到有組織的思考,實現顯性思維的結構化。地理思維聯系框圖的建構可以使用單純的文字(如地理核心概念)、單純的圖像(如地理示意圖)以及文字和圖像混合表達三種方式。在高中地理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框圖有用于地理要素分類的樹形圖、用于地理現象對比分析的雙氣泡圖、用于地理過程推理或因果分析的流程圖、用于地理問題拆分與合并的括號圖等。建構并繪制地理思維聯系框圖等可視化過程包含了更為豐富的信息提取與調用過程,實現了地理情境新信息與已有舊知之間的連接,促進有意義學習的發生。
積累遷移實現結構思維自動化。在高中地理學習中,我們可以通過大量的實踐練習,積累不同地理情境中形成的結構思維。不斷將模塊化的結構組建成更大模塊的結構思維,既有助于內化對地理大概念的理解,也能進一步促進人地協調發展觀的形成,進而達到自動運用結構化思維分析地理情境、解決地理問題的效果。但由于每一次的練習與運用并不能完全覆蓋某一地理思維方式的方方面面,還可能因為自身思維結構的不完善而導致地理思維的外顯化程度不夠。因此,思維的自動化不能靠簡單的機械重復,而是要有意識地通過有針對性的變式練習,以盡可能少的重復次數實現最熟練的運用,提升思考的質量和學習的效率。
高中地理教學中思維的可視化,側重于知識表征背后的思維規律、思考方法、思考路徑的落實,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完善地理學科思維,不斷提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