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詠莉 _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人民滿意的教育=高質量的教育體系+高質量的教育實施。其中,教育體系的“施工者”——教師隊伍的素質尤為關鍵。數字時代的到來,能解決的是優質教育資源的匱乏、優質教育內容的共享等需求,但難以解決教育實踐過程中因人際互動而產生的生動鮮活的課堂生成與即時反饋,難以達到教育實踐的最高境界——因材施教式的心靈碰撞。
面對育人的難題與怪相,提升教師育人智慧刻不容緩。對于學生的道德教育,要先從道德認知開始。道德認知的教育和學生年齡大小無關。“育人”真的離不開且必須“講道理”,至于講哪些道理、怎么講,如何避免假大空,這就是育人的精髓了。育人先育知,后輔以行,知行合一,育人之根本也。另外,對話或者討論,是有效促進道德認知發展的教育方式。在對話或者討論中,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對概念的認識,這個就是“前概念”,然后通過不斷地交流與討論,再一步步澄清、修正、補充、完善,最終達成對概念的科學認識,建立“科學概念”。此外,對話和討論的過程中,各方還常常會結合生活現象、社會現象舉例子,于是,最終因辨析而明晰起來的抽象概念,則會因為這些耳熟能詳的例子而活化起來,成為了“活的概念”,累加起來,就組成了活的道德認知系統;而討論與累加的過程,恰恰就是活的德育,是基礎教育之育人方式的最高追求。因此,近年來,學校通過“一月一話題”的討論,在加強學生的道德認知教育,助學生建立終身受益的“道德信念系統”之前,先通過教師的研究提升教師立德樹人的信念與智慧。
一月一話題,話題包羅萬象。所有的話題均來源于學生的生活,來源于學生身邊的、眼中的世界。有活潑一點的,如手機到底帶給我什么,漫威動漫可以出現在中國嗎;有嚴肅一些的,如關于富強、自由、愛國、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有關于大氣、博愛、智慧、致行等學校育人目標系列;也有教育類話題,如感恩、友誼、閱讀、運動等;還有社會怪象和社會熱點問題。總之,話題由學生而發、由教師提煉,邀家長和成人參與。
我們常說“小學重在習慣培養”,而良好行為習慣背后的“理”之思考、分享與教育是什么?教師的認知有多深、多遠,就能帶領學生走多遠,提升學生道德認知部分的教育要更加用心,不僅是時間比重的加大,選題、形式、過程都需要更具有藝術、更具有智慧。有效的學習不僅要使教師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每個寒暑假都是教師研修的最好時機,教師團隊就新學期即將開展的四個月話題先行研討和梳理。如討論“愛國”話題時,教師們會思考:愛國是什么?愛共產黨就是愛國嗎?于是,“國家”的概念進入教師的視野。通過查閱資料發現,“國家”有四因素論,有三因素論;“國家”包括領土、人民、政府和主權。于是,教師暢談南沙群島、外交的價值、必須捍衛中國在聯合國的地位,聯想到《覺醒年代》中李大釗、陳獨秀和千千萬萬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而奮斗”的愛國情懷……從政治到故事,最終要落地于學生的行為,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愛國旗、國歌,努力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寫好每個漢字的價值,出國讀書的目的……研討中,教師體會從例證中學、從現象中學。
有了道德的認知,教師們還進行“類比思維”,構建模擬情境,助學生習得終身受益的“道德信念系統”。例如,隨著“自由”話題的討論益發深入,大家的自我拷問已不止步于“自由與規則”“自由與他人”,“自由與責任”“自由與生命”的關系也擺到每一個人面前,不同情境面前的“自由”真實、鮮活而富有力量。真正有力量的成長,應具有可持續性,適用于終身發展之需。在育人實踐中,如果能突破一事一議,能基于但超越當下的、具體的教育事件,可以幫助學生建立使其終身受益的“道德信念系統”。在不斷研究中,我們對“一月一話題”有了更全面、更系統的思考與梳理。
“一月一話題”,話題討論有結構、有層次。大致分為四部分:一是從例證、從現象看涵義,即結合身邊的現象與觀察到的行為,透過現象看本質,討論話題的涵義是什么;二是對標歷史、對標榜樣讀內涵,即通過尋找身邊的榜樣、歷史中的典范,再次解讀話題的內涵;三是思辨“情境”論表現,即在不同情境下,結合話題內涵討論應該表現出什么樣的行為,進入到“做”的層面;四是反思自己定目標,即結合所學所悟對照自己的平時表現,制定個人行為契約或者班級公約,實現自治。
“一月一話題”,話題討論絕不會一蹴而就。一個話題的討論大約會歷時一個月的時間,有時還會更長,這取決于討論的深度與廣度。通常,第一周討論是從現象、例證出發,提煉出一組話題“問題串”,引發全班深思;第二周討論是通過查閱資料、訪談家長,在親子互動中促進深入思考;第三周討論是再次回到課堂,在同伴分享中,結合情境思辨,明晰話題內涵;第四周討論是學生與自我對話,形成行為契約或者班級公約。
“一月一話題”,其育人成果不僅包括促進學生發展的個人行為契約、班級公約,還包括這一學習過程中整理而成的話題文獻資料、話題書籍摘抄、話題辯論實錄、話題童言妙語、話題學生反思等,也包括學生未來的成長變化。這些成果可以出版,也可以轉化成為專題活動,通過舞臺、紅領巾電視臺等媒介與更多的學生、家長分享,在更大的范圍內引發關注與思考,既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又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
所以,“一月一話題”妙在深度思考、引導行為之外,通過小手拉大手,還將復雜多樣的家庭文化、行業文化、地域文化,將以史為鑒、向英雄與楷模看齊等立德樹人要求整合在一起,是一項值得嘗試的教育舉措。
教師在“一月一話題”的研究與探索中,慢慢領悟育人之精髓,即構建終身受益的“道德信念系統”+“道德行為系統”。在構建兩大系統的過程中,教育中的種種難題似乎多了一些解決的路徑和視角,教師的內心也多了些許從容與自信,因材施教式的心靈碰撞更在悄然中閃爍著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