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宇 孫雪娜 _ 北京小學長陽分校
落實“雙減”的根本在于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讓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學校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學校進一步深化“學友型”課堂文化,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力。持續將課堂學習力的學段培養作為培養學生常態課堂習慣的重點要素,借力培訓、觀摩、體驗等方式,引領教師關注學習習慣和學科培養目標的有效統整。學校依托吳正憲優秀教學成果推廣項目,全學科分年級推進提問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養,具體包括常態課堂學生提問空間設計及小組合作設計,同時關注具體規則的強化,用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學業成長。此外,學校充分發揮開學第一課、常態聽課、行政業務聯合視導、新任教師匯報展示課、主題聽課等多元評價方式的作用,加強對課堂文化、常態課堂質量的跟蹤,通過教師基本功的提升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抓實單元整體教學備課,準確把握教學目標。語數英及道法、科學等學科以完善學科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手冊為抓手,研讀課標和教材,定準目標,結合學生學情分析設計核心活動單、課堂練習題庫、課堂作業題庫、單元檢測題庫、單元作業講評、單元拓展知識。其他學科以備課組為單位,準確把握學科核心素養及培養目標,將情境創設、任務設計、善問悅享作為改進提質的關鍵環節,進一步深化基于課標理念下的單元(主題)備課。
規范課堂教學環節,提升常態課堂效率。學校依托《房山區中小學課堂教學基本規范》,圍繞教師課堂行為規范和教師課堂教學規范,完善了《北京小學長陽分校學友型課堂教學基本規范》,在課堂行為規范中細致落位對教師候課、儀表、語言、教態、過程、板書時間、內容等的7項要求;在課堂教學規范方面,重點在情境創設、核心活動實效、優化課堂評價、加強作業診斷等方面細化推進。為了促進課堂提質增效,學校以現場直播的形式舉辦了線上家長開放周。一方面讓家長了解孩子學習狀態,了解“雙減”在課堂的落實情況,另一方面通過這個活動讓教師規范自己的課堂,全員關注學生的習慣養成,提升課堂實效。
首先,以單元整體備課手冊為抓手,做好前期學情分析,建立單元題庫。教師以學科組為單位集體研究,分工協作,重點圍繞手冊中的學情分析、核心活動設計及作業設計開展深入研究,特別是根據學情前測,以一個單元、一個學段、一個學期或學年為時間單位,系統化選編、改編、創編具有校本特色的作業,從基礎類、提升類、拓展類三個方面建立學科作業電子資源庫。
其次,增加作業本中的自我診斷區,加強師生對錯題診斷、分析的意識。語數英、道法等學科利用日常作業中的改錯環節,加強對錯題的自我診斷。例如,數學豎式計算中,可以讓學生圈出錯題,通過自我診斷寫出錯因,改正后搜集一道同類題進行練習。通過自我診斷和同類練習的方式,加深學生對題目本質的理解與內化。
再次,建立單元教學錯題積累本,促進單元教學改進。通過單元教學實施,教師及時積累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錯誤類型,撰寫單元教學錯題積累本,并進行歸類歸因研究,形成單元學情后測報告,再通過單元診斷課或錯題講評課,講解錯題類別和主要原因,并進行同類型的拓展練習,使教師和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體系有深層次的認知。
引領教師圍繞學習習慣、知識內容、能力提升、教學方式、作業設計、優秀生及學困生指導等內容,以學科組、備課組或自教研等形式開展教學實踐研究。組建校級各年級學科命題坊,建立學生學業檔案。同時,落實“雙減”精神,課上課后重指導。課上,充分利用校內時間,關注學生課堂上的應知應會知識的達成度,指導學生基本完成基礎練習、后測訓練;課后,進行分層指導、學困幫扶和拓展訓練,學科骨干的名單和位置列表張貼在各班,供學生選擇個別指導。同時,通過月匯報及成果展示等形式進行跨學科交流,提升教師學業質量意識。
教師只有吃透課標和教材,深刻認識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課堂教學改革理念,以學生的“學”而非教師的“教”為出發點,才能設計出符合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作業。為此,學校利用校本研修、學科教研、集團共享等路徑,開展了系列教師作業研究主題教研,進一步提升教師設計作業、編題命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