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_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牌坊分校
小學數學教學應提出高階認知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從而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培養落到實處。下面,以“求一個數比另一個多幾(少幾)”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培養高階思維。
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不能拘泥于某一節課,而是要將小學六年中的相關知識進行關聯,抓住知識的內核,豐富學生的認知。
學生在一年級上冊“比大小”的學習過程中習得“同樣多”的重要概念。在教材中,有兩組實物比較大小。第一組是4只兔子和4個籠子比較,沒有多余的兔子也沒有多余的籠子,我們就說兔子和籠子的個數同樣多。第二組是3只小豬和4根木頭比較,1只小豬對1根木頭。通過比較,很自然地把大數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和小數同樣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小數多的。可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已經逐步理解了“同樣多”的重要概念。
一年級下冊“求一個數比另一個多幾(少幾)”的教學,即研究大小數的關系,仍需要抓住“同樣多”的概念,以“同樣多”作橋梁,把“大小數的關系”轉化為“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如此,就能夠引導學生的認知上下貫穿,提升思維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提出認知問題,讓學生在逐步的思考中培養高階思維。
在教學第一層,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知道的數學信息”。學生從直接讀題到將“我”替代人名,再到最后知道“7個是小雪套中的,12個是小華套中的,問題是求小華比小雪多套中幾個”。
教學第二層,拋出主旨問題“請擺一擺或畫一畫,也可以算一算,看看小華到底比小雪多套中幾個”。于是,學生進行了多種嘗試,但發現多是左右呈現,淡忘了“一一對應”的思想。于是,教師重申:“左右擺或畫,你認為能一眼看出小華比小雪多套中幾個嗎?”這時,學生頓悟:“要一個對一個地擺。”
教學第三層,引導學生選擇恰當的方式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實現圖形表征到符號表征的轉化。“大家都寫了這個算式,得出的結論是多5個。能結合圖說說你為什么這樣寫嗎?”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很自然地理解了新知識——大小數的關系。在這一推理的過程中,學生有根據地進行思考,初步培養了邏輯推理能力。
教學對比可以讓學生清楚問題的實質內涵,提升高階思維。原題的問題是“小華比小雪多套中幾個”,筆者將之進行變換,問“小雪比小華少套中幾個”,部分學生在邊畫邊思中明白了這就是換了另一種說法,學生通過轉化的思想將新問題轉化成了舊問題。
筆者抓住“同樣多”這一概念,溝通“比多少”問題與原來所認識的減法模型之間的聯系,在“知學情—拋問題—探究、對比—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獲得解決比多(比少)的數學問題的思維方法,并理解用減法計算的算理,豐富了學生對減法現實意義的認識,引發了高階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