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媛
(廣西日報社,廣西 南寧 530026)
2022年是“南方談話”發表第30年。1992年,88 歲高齡的鄧小平同志先后赴多地視察,沿途發表了系列關于中國改革的重要談話(以下簡稱“南方談話”),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改革開放進入了新階段。
30 多年來,中國的傳媒事業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在經歷不斷脫殼重生的蛻變后,新聞逐漸回歸到理性和新聞本位,在不斷摸索前進中一步步邁進了全新的傳媒時代。新聞改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新聞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干的廣闊舞臺,更為新聞事業擘畫出更加光明的未來。
自加入世貿組織之后,我國傳媒業開始與世界接軌,在激烈的競爭中許多媒體進行“集團化”改革,傳媒集團迅速形成,根據市場需求,在不同的受眾需求下形成了多元化的媒體形式,并實施獨立核算、承包經營等各項改革,在實現集團化跨越式發展的過程中,新聞產品經過重新包裝、結構調整,成為更優更新的價值產品,給整個傳媒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新聞改革的歷程,始終伴隨著新聞觀念的變革。普通人可以隨時隨地分享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觀點,不用考慮別人喜歡與不喜歡,人人皆可傳播的“去中心化”完全改變了傳播領域的規則,網絡無處不在、無微不至,打破了傳統媒體時代的單一傳播模式,成為傳播領域重要的一支輿論隊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傳媒業發展迅速,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等傳媒業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及力度進行改革,但在發行量和廣告收入占GDP 的比重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傳媒業相差懸殊。種種現象表明,中國的傳媒業要開始新一輪的發展,最先要繼續解放思想,要深刻分析我國傳媒業的現狀,清醒地客觀評價我們傳媒業的發展。在現階段的傳媒發展中,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和市場環境以及新的成長空間,準確把握目標受眾實施有效的重新聚合,需要打破條條框框,采取有效措施掃除障礙,有做大做強做優的急切感,探索出一條套切入受眾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的有效路徑。
新聞理論研究中最重要的是新聞關系,主要是指新聞與社會環境的關系,是指新聞業、新聞媒體、新聞傳播、新聞與政治等社會各個子系統的緊密關系。這就要求新聞學科學者以科學的、客觀的、獨立的立場,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服務,引領社會的需要,揭示現存狀態中的缺陷與不足。
社會的穩定及和諧發展離不開新聞事業。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新聞理論研究取得了顯著成績,我國的新聞理論本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上形成的,在改革開放背景下的新聞研究,不應僅停留于新聞業本身,而更應該將解決中國新聞業的現實問題作為新聞學發展的首要任務,從而解釋現階段新聞傳播事業的現實情境與特征。
改革開放的發展帶來的社會變革,催生了前所未有的新現象、新觀念、新思想。回顧歷史發展,我們不難發現,從以梳理新聞業發展歷史為主線,到具有工業化時代特色的現代運營階段,再到新聞實踐中的新聞價值、傳播效果、新聞輿論,這些不同背景下的新聞業有不同的發展側重點。而改革開放以來,在互聯網的環境下,新聞傳播業發展更是有顯著的躍升,從注重新聞本身到用新聞本身的價值去引導社會輿論,從而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發展了社會生產力。
時代變革體現出在當今時代背景下科技力量才是改變世界的第一生產力[1],對于中國而言,“互聯網+”作為一場全新的技術革命,更是社會變革,推動著中國朝著更加開放的方向前進。
1994年,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當時的互聯網只是少數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專屬;1997—1998年,三大門戶網站成立;1998年,中國的網友數量攀升到117.5 萬;2002年,第一家博客網站博客中國問世,被認為是中國互聯網Web2.0階段的重要里程碑;2008年,iPhone 3G 發布,智能手機時代來臨;2009年,iPhone 手機登錄中國大陸,開啟“3G 移動互聯網元年”;2010年,微博成立,網絡成為用戶行為與情緒數據留存平臺;2011年,微博實名,PC 端流量與用戶統一;同年,IBM 提出“大數據”概念。從鼠標轉變為觸摸屏,這發生在指尖的變化,讓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圖景都被打上了互聯網的印記。
新聞是記錄傳播社會信息的一種媒介,在未來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新聞傳播始終是必不可少的,人們對各種新聞信息接收的程度和數量只會有增無減。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科技飛速發展,中國正以“中國速度”開啟“互聯網+”的時代大門。“互聯網+”的本質是將新興信息技術與傳統的產業相聯合,并不是簡單相加,而是將二者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因此,互聯網與新聞采編結合也是必然的產物,新聞采編不再是傳統的單一信息采集,而是朝著深加工和多元化傳播層面轉變。
新聞傳媒在30年里發展變化最大的就是互聯網媒體平臺的日益增多。伴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更新使用,網絡的發展使得地球形成了地球村,而在互聯網數字技術的影響下,新聞傳媒的研究對象發生變化。現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新聞行業匹配有多元化的移動主體,新聞業態的本質特征,如參與性、融合性、流動性等,也使得新聞實踐操作的流程更為復雜,并且有很多不確定性的因素,行業操作也不再遵循框框條條的固定模式。諸如以上的變化都說明,現如今的互聯網新聞傳播正成為一種低成本的傳播行為。這樣一來,也一定程度上促使新聞的運營方式發生了變化,迎合互聯網優勢的傳播方式也需要與時俱進,不再是傳統新聞行業通過印刷品來實現傳媒產品的發行與傳播。
改革開放以來,對于新聞學學科的發展變化,在很多新聞傳播實踐中,不約而同地顯示出,新聞業正在技術更新與社會體制的改革下發生了轉型。在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下,新聞業傳播者、受眾以及傳播渠道,通過互聯網特有的一系列硬件和軟件傳播基礎設施,用光纖網絡、網際協議、數據與算法、網站網頁客戶端、社交平臺、網絡語及留言轉發,實現互聯網媒介傳播。
在互聯網新聞業的固有模式中,各個環節間的直接關系緊密聯系,與傳統新聞行業的框架相比較,互聯網作為新興平臺,其開拓范圍更為廣闊。首先,在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的特性融合下,新聞傳播加了新的關系和聯系。其次,互聯網的出現不僅改變了以往新聞業的運作,而且對新聞和社會環境加強了聯系。媒介邏輯也在互聯網的環境下全社會性擴散,我們身處“媒介化社會”中,一切的新聞傳播可以在數字化技術的高頻使用下,重復被理解和闡釋。
改革開放這些年,中國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不斷變化,給新聞業注入了無限活力。在改革開放背景下,媒體逐步與市場接軌、與世界接軌。
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創新,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經濟文化的長足發展,傳媒行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在全媒體新聞傳播背景下,新聞傳播從傳統的電視、報紙轉變成手機、電腦等移動終端,從傳統的紙質媒介到電腦、手機等新型媒介,這些都是新聞傳媒發展的產物,也逐漸進入到了人們的日常及工作生活當中。現如今的我們,已經從直接發現逐漸向分布式發現過渡,信息世界也以分布式發現為主要特征。
重溫鄧小平南方談話,就是要發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理論品質,深化改革,不斷推動新聞傳播業的發展。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會整體科技水平,打下良好發展基礎,變革傳播方式,新聞傳播業與新媒體的融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2]隨著互聯網傳播方式的不斷優化,互動主體更加自由,互動內容更加多元化,而這卻影響了新聞的內容質量。互聯網新聞業的高速創新,這是解放思想的一方面體現。打破傳統新聞生產模式和運行模式思維,不依靠新聞傳播印刷成品,而且可以讓新聞在任一時段、地點和群體中傳播。改革開放下的新聞傳媒,既要解放思想,也要實事求是,這是新聞傳播追求的本質和內涵。對于新聞傳播行業,我們不僅關注它創新后的結果,更要關注它創新的過程,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求真的視角審視互聯網新聞。即使是互聯網趨勢下的快速式新聞傳播,也應該保證其新聞的真實性,維護好社會和諧穩定的大環境。
一個新的時代來臨,總是以某個新生事物的誕生或崛起為標志。信息時代,信息的共享性是其最大的特征,信息的共享性對新聞報道內容傳播時效和多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資源也將從消息源的競爭轉變為解釋權的爭奪。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強調:“改革越到深處,越要擔當作為、蹄疾步穩、奮勇前進,不能有任何停一停、歇一歇的懈怠。”
時代產物都是順應時代而生的,新聞傳媒也會順應傳媒市場化的發展趨勢。隨著競爭的加劇,產業要素、市場要素等越來越多的因素卷入,讓競爭范圍變得越來越大,產業結構也相應地進行有效整合優化,形成新的傳播模式。每一次的升級,都意味著媒體市場資源在努力優化提升。
傳媒行業一直奉行的是“內容為王”,但在新的發展階段,逐漸被媒介產品所取代,固有的單一媒介方式被打破。隨著受眾接收新聞資訊渠道的增加,新聞傳媒發展態勢呈現出多元化,但決定新聞行業發展水平的關鍵因素還是新聞價值的高低。這也就決定了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新聞媒體的采編和經營會繼續朝著專業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因此,新聞媒體要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首先要準確定位自我,緊緊抓住目標受眾[3]。在新聞報道過程中,通過文字、圖像、音頻及視頻等元素做好新聞信息整合和加工,豐富新聞信息內容,根據受眾的興趣愛好及需求,加入相關社會活動領域,更好地融入人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打破傳統媒體的邊界,融入新興媒體領域,不斷增加新聞呈現的形式和種類,為受眾呈現出更立體性的新聞內容;再者,應利用自身傳播優勢,增加新聞資訊的傳播數量,豐富新聞信息資訊的內容,凸顯出其新聞產品的特別性,實現增加新聞產品種類,不斷提高媒體影響力的目標,才能在“碎片化”的新形勢下準確把握住自己的目標受眾,并有效地將他們再次重新歸聚起來。現階段傳媒市場的競爭絕不僅僅是內容的競爭,同時也是技術的競爭、渠道與表現形式的競爭、游戲規則的競爭、整合機制的競爭,以及運營模式的競爭[4]。
互聯網特性促進了數字媒體參與新聞傳播的發展,也極大降低了受眾參與傳播的門檻。新聞傳播最明顯的發展趨勢是出現了單一傳播者分飾多角的情況,傳播者可在不同時期扮演新聞生產、新聞加工和新聞反響等不同角色,形成全民皆可參與的一種新的秩序與規則。新聞傳媒行業與過去相比,除了主流媒體之外,還包括自媒體、專業新聞從業者和業余新聞愛好者等等,甚至還因為傳播方式出現了主動和被動的新聞接收者,受眾群體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也將是新的發展趨勢。同一則新聞因不同區域、文化背景的原因,新聞理解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而互聯網的出現,恰恰促進了不同地區新聞傳播者觀念的擴散與互動,新聞傳播者對跨區域、跨文化的新聞接收者,應保持包容的心去理解,新聞傳播者甚至可以發布適合不同區域、不同文化背景的由不同呈現方式來表達的同一新聞信息,增強信息的普適性,從而方便受眾去接受和理解。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新聞傳播的跨區域合作和其數據收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南方談話”發表到現在,改革開放已走過30 多個年頭。站在歷史新起點上,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南方談話”的科學和革命精神,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將改革精神這根“接力棒”,一棒接著一棒地跑下去,發展適合我國的互聯網新聞傳播。站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我們依然要以解放思想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理論推進新聞改革,繼承和發揚改革開放的革命精神,將新時代的新聞傳播業創新發展進行到底。
新聞傳媒作為新型的傳播媒介,應堅持正確的傳播理念,控制好傳播方向,發揮出新聞傳媒的重要作用。在互聯網環境下,新聞傳播業的發展趨勢,除了解放思想接納新事物,接納虛擬新技術的使用和推廣,還應保持實事求是的本真內涵,堅決不做不報假新聞。無論是主流媒體還是自媒體要長期發展,就不能利用新聞鼓吹受眾,而是利用好互聯網優勢發布適合不同區域、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新聞,還應繼續拓寬對新聞業的認知,最終使新聞行業在互聯網中實現思想和技術的相融合,繼續一如既往地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