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鳴
(淮北市傳媒中心,安徽 淮北 235000)
2019年10月9日,淮北市兩家新聞單位——淮北日報社、淮北廣播電視臺融合重組成立淮北市傳媒中心。在歷時三年的融合之路上,淮北市傳媒中心緊緊圍繞“建成區域新型主流媒體、構建互聯網主流輿論格局、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三大目標,把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放在深化改革重要位置上抓緊抓實,落細落小,先后投入6 000 多萬元用于中心籌備、建設、發展,打造“城市云屏”、應急廣播等新的傳播平臺,不斷擴大媒體影響力。目前,淮北市傳媒中心為從根本上貼合媒體融合背景,形成了“七位一體”的全媒體方陣。
報臺融合以來,淮北市傳媒中心通過組織架構、采編流程、內容生產、技術應用、薪酬體系、人才培養等一系列改革,全力打造新型主流媒體。中心成立以來,獲得了多項國家級、省級榮譽。淮北市媒體融合改革經驗入選中宣部《2020 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案例》,在2021年被全國新聞出版社評為媒體融合發展背景下最佳創新案例,為安徽省唯一一家入選的市級媒體。2022年淮北市傳媒中心媒體融合經驗被收入中宣部編纂的《新時代文化改革發展案例選編》。
作為媒體融合之后還在新聞采編崗位從事工作的記者,如何創作出好的新聞作品,如何做到一次采集多平臺播發,如何發揮全媒體矩陣在新聞傳播中的作用,如何從傳統新聞記者成為全媒體記者,這一系列問題實實在在地擺在新聞記者的面前。
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前首先要確定選題,選題一旦確立,記者就有了寫作、拍攝方向。新聞記者選擇什么樣的題材反映出新聞記者想要報道的內容。至于想要實現怎樣的效果,達成怎樣的目標,需要新聞記者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聞的創作過程中,思考利用何種手法更有力地把主題表現出來。
接觸采訪對象是整條新聞采制過程中的第一步。在采訪之前要做好充足準備,制訂科學合理的采訪計劃。有些新聞記者在采訪中急于求成,與采訪對象進行交流時耐心不夠,導致采訪陷入僵局。新聞記者得不到想要的第一手素材,采訪對象在與記者溝通時會產生緊張感和壓迫感。因此,與采訪對象“交朋友”是筆者多年新聞采訪成的小技巧。在多年新聞采訪中,采訪對象涵蓋了高校知識分子、黨政干部、普通群眾、產業工人、路邊修車匠、市場商販等,只有與采訪對象以平等的姿態進行對話,才能挖掘出感人的故事。
在2022年5月份,記者接到傳媒中心布置的一項采訪任務。采訪對象是一位潛心研究麥種20 余年的農民育種家——張東志。初識張東志時,眼前這位個子不高、膚色黝黑、言語不多的六十來歲的農民,怎么也不能與“育種家”這三個字聯系在一起。采訪難度瞬間提高,如何進行引導式采訪,如何讓這位農民育種家暢所欲言,如何發掘采訪對象的故事等,很多個“如何”在腦海里呈現。面對此情此景,筆者當即改變采訪思路,放下攝像機和采訪話筒,與張東志聊天、聊地、聊世界。經過一天的交談,筆者發現張東志慢慢消除了緊張情緒,允許筆者走進他的內心世界,走進他20 多年在研究麥種過程中的喜怒哀樂。
孫疃鎮距離市區50 多公里,為了采訪充分,畫面豐富,筆者和同事歷時3 個多月經過6 次采訪,其中為了求證他在研發麥種過程中的一件事,與同事驅車近800 公里到煙臺農科所實地采訪專家。文稿經過數次打磨,畫面經過仔細篩選,一部14 分52 秒的新聞專題《“糧芯”守護》于2022年9月11日順利播出。
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體發布”的融合發展思路,是淮北市傳媒中心守正創新的具體體現。在“真融、實融、深融”的過程中,市傳媒中心從根本上提升了思想覺悟,認為要關注流程再造、平臺建設和產品開發等內容,將多個環節有機整合實現理想效果。將中心組織架構分為綜合服務、新聞采編、產業經營“三大序列”,將新聞采編序列劃分指揮中心、采集中心、編輯中心、節目中心、數字媒體中心“五大中心”[1]。
在淮北市傳媒中心,采集中心包括時政新聞、社會新聞等相關部門,作為新聞素材采集的一線采訪部門,肩負《淮北新聞聯播》欄目、《淮北日報》兩個傳統媒體發布平臺的新聞采制、發布任務,同時又是新媒體各平臺文字、視頻編輯進行二次創作的資料庫。采集中心記者采制的原創新聞經過新媒體編輯二次加工除了在《淮北日報》、電視頻道傳統媒體發布外,淮北市傳媒中心網站、微信、客戶端、廣播頻率、城市云屏同步播發,形成立體式宣傳架構,傳播迅速,擴大影響面,在黨和政府及人民群眾之間建立了一道溝通的橋梁。淮北市傳媒中心在全市率先建設自主可控“傳媒云”大數據平臺,“相信”客戶端支持5G 直播功能。為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駐淮企業等代維運營網站、微博、微信、抖音號超過100 個,實現了媒體融合和政務服務雙提升,形成了全媒體傳播矩陣。《慶祝淮北建市60 周年VR 全景看淮北變遷》新媒體產品,單條瀏覽量突破56.27 萬。《淮北這十年》短視頻被新華網采用,瀏覽量超過500 萬。
近年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從相加到相融,堅持移動優先策略,變以前的“單打獨斗”為“協同作戰”,宣傳集聚效應凸顯。為了高效完成媒體融合后的采訪任務,媒體記者應加快實現向全媒體記者轉型。
全媒體記者必須要從根本上打破思維定式,將傳統方法與現代技術有機整合,更好地完成采、寫、攝、錄、編等相關工作。還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等現代化資源取得理想的工作效果,達成工作目標,靈活轉化文字和視頻兩種思維形式。這就要求記者將多方面能力充分激發出來,增強腦力、凝練筆力,到基層一線去捕捉群眾的奮斗故事,感受百姓生活,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力度的作品,以高素質、好把式、真功夫干出更多的漂亮活。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貫穿到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不斷深化報紙、廣播、電視媒體“頭條”建設和網絡視聽平臺“首頁、首屏、首條”建設,用心用情做好黨和政府的宣傳工作。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想要實現新聞產品創作與變革的目標,新聞記者必須要從根本上提高思想覺悟,將手、腦、心等充分整合,利用網絡、手機等新型媒體增強傳播互動效果。深入挖掘新聞資源,了解人民群眾內心的真實想法和實際訴求,在與受眾互動的過程中積累素材,豐富新聞內容和報道形式。全媒體記者要會寫文章、能拍攝、善互動,熟練運用現代化技術制作視頻文件,將其與傳統拍攝方法、剪輯技術相結合。還要充分掌握電視新聞的傳播規律和敘事技巧,如果在前期采集資料時能夠保證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后期剪輯工作也會更加容易且高效。一般情況下,新聞長度為1—3 分鐘,拍攝素材要按10 : 1 的比例,熟練的攝錄者會把比例控制在5 : 1 或3 : 1。
每次采訪時,記者都要準備好攝像機、照相機、手機、無線上網本等,這些是其開展工作的必需的裝備。他們既是記者、編輯,也是現場主持人,一定要具備靈活應變的能力和舉一反三的思維。在新聞采訪過程中及時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并能應對突發情況。作為媒體融合的產物,記者必須要盡快實現全媒體記者的轉型目標,在電視、云屏、視頻號等平臺上熟練操作,還需要把3G、4G、5G 等流媒體技術搞明白。
媒體融合背景下,對新聞記者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而且還要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新媒體知識和技能,不斷強化自身的工作能力。面對新形勢、新要求,需要記者加強學習,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與技能體系,以便更好地適應新媒體時代。加強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新聞敏感度以及政治素養,同時開拓自身的視野,為創作更好的新聞產品奠定基礎。加強學習才能使自身的政治立場更加堅定,思維更加敏銳。同時,通過學習才能樹立受眾意識。除此之外,記者在日常的工作過程中,還要密切關注國家層面的方針政策,幫助廣大受眾做好政策解讀工作[2]。同時,也要注重深入群眾,了解群眾需求,關注社會上的焦點話題以及熱點新聞等,并結合這些內容進行深度報道,幫助受眾更加全面地了解相關信息。同時,全媒記者還要多為群眾發聲,反映群眾關切的問題,引導社會輿論,弘揚正能量。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全媒記者要突破傳統,從思想觀念、工作方法、學習態度以及技術應用等方面做出改變,實現自身的創新發展,為創作高質量的新聞產品奠定基礎。
全媒體記者在身體和心理素質上還要出類拔萃,在采訪過程中隨身攜帶大量設備,需要有充沛的體能,才能高效完成相關工作。在遇到復雜的采訪工作時,記者要沉著冷靜,應付自如。另外,記者還要整理文字、畫面、音頻等,滿足不同屬性發布平臺的要求后,通過多平臺進行播發。因此,全媒體記者需要具備充沛的體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總之,全媒體記者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新聞在哪兒,我在哪兒;新聞有多快,我就有多快。
在融媒體時代,受眾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在此背景下,新聞產品創作也要秉持用戶思維,保證新聞產品符合用戶需求與用戶習慣。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其影響力不斷提升,使得受眾的習慣發生了相應的轉變。每一種新媒體的誕生和發展,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分流”部分傳統媒體的受眾,使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受眾轉變以往的信息獲取習慣與方式,更多地借助新媒體來獲取信息。在這種情況下,為保障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需要積極開拓進取、銳意創新,借助融合等手段來尋求更好的發展。面對受眾被分流的形勢,在新聞制作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加強與新媒體的融合,另一方面則要秉持用戶思維創作新聞產品,這樣才能打造符合受眾習慣以及受眾需求的新聞產品,才能更受受眾的歡迎。
用戶思維是“互聯網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用戶思維即站在用戶角度考慮問題,以滿足用戶需求來創作新聞作品。相較于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思維,用戶思維充分體現出了對用戶的尊重,是對傳統思維的革新,同時也是順應媒體融合時代的重要舉措[3]。在紙媒時代,媒體創作什么用戶便只能看什么。而在融媒體時代,用戶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樣,這使得用戶有了更多的選擇。為了提升自身的影響力,同時保障自身用戶群體的穩定性,在新聞創作過程中應更多地秉持用戶思維。例如,可以在中秋節前夕以“月餅”為主題創作新聞產品。中秋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群眾中有著較高的影響力。而在中秋節前夕,借助傳統媒體以及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推出以“月餅”為主題的新聞產品,必然會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與認可。在新聞產品創作過程中,不能簡單地宣傳中秋傳統文化,而是應秉持用戶思維,在新聞的形式與內容上做出調整,使新聞產品更加符合用戶的需求。例如,以故事化的形式描述中秋“打月餅”“吃月餅”等場景,這樣的場景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更容易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因此,這樣的新聞產品傳播效果更佳,受眾關注度更高,同時也容易引導受眾進行互動,如有的受眾會通過留言的形式講述自己有趣的經歷,進而形成有效的二次傳播。
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在新聞產品創作過程中,應注重對新聞表現形式的創新。新聞產品的表現形式分為內在形式與外在形式兩種。以新聞產品的外在形式為例,是指展現新聞內容的形態方式,如文字、動漫或者視頻等。對于新聞產品的內在形式而言,主要是指新聞產品的內容,可以將其看作是剝除新聞產品“外衣”情況下剩下的部分。受新媒體技術的影響,新聞產品的外在形式更加豐富多樣,如網絡直播以及短視頻等。創新新聞表現形式,要注重新聞產品外在形式的創新。例如,以“月餅”為主題的新聞產品創作過程中,可以借助手繪的形式展現故事場景、故事人物等。再比如,可以借助短視頻或者H5 等新技術、新方法來創新新聞產品的表現形式。如在高考前夕,可以在涉及到高考方面的新聞產品中設置H5 二維碼,引導受眾通過掃碼開展“為考生加油”活動。通過這樣的創新,既能使新聞產品的形式更加靈活多樣,也能加強與受眾的互動,提升新聞產品的傳播效果與影響力。
新聞表現形式的創新還要注重對內在形式的創新。講好故事是新聞產品內在形式的核心,因此新聞產品內在形式的創新需要注重提高新聞內容的質量。雖然融媒體時代強調用戶思維,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完全摒棄“內容為王”的理念,應秉持用戶思維,不斷提升新聞內容的質量,實現新聞產品內在形式上的創新,確保講好新聞故事,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為我們進一步明確了媒體深度融合的方向和路徑。我們要圍繞不斷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與論的要求,堅持導向為魂、厚植為民情懷、強化技術賦能、打破思維定式,以明確的目標和正確的思想為基礎指引實際行動,在實踐探索中不斷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發揮新聞記者的社會價值和重要作用。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探索新聞產品創作的思路和方法,引領人民群眾樹立正確思想觀念,傳承與弘揚優秀文化。
要做大做強正面宣傳,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宣傳、形勢宣傳、政策宣傳、成就宣傳、典型宣傳活動,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的創新。積極適應全媒體時代發展大勢,堅持傳播正能量的總要求,將理論與實踐充分整合,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創新思路、優化方法、完善體系,打造具有強大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讓積極正能量的旋律充盈網絡空間和真實社會,體現中國力量、中國速度和中國精神,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