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 杰
(安徽廣播電視臺,安徽 合肥 230001)
國外著名的傳播學者威爾伯·施拉姆曾說過,受眾參與傳播,就像在自助餐廳里就餐一般,媒體所做的,就是為受眾提供盡可能多的菜品,至于他們吃不吃、吃什么、吃多少,媒體無能為力。這里反映的其實是大眾傳播學里使用與滿足理論。在新媒體時代,受眾信息需求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作用被不斷放大,面對異常豐富的信息傳播渠道,他們掌握了更多的自主選擇權,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給各種媒體“打分”,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新聞接收渠道,在碎片化的時間里愜意地徜徉于信息海洋,接收自己最感興趣的新聞報道。他們是新聞傳播的接受者,更是參與者,借助于發達的自媒體平臺和新媒體傳播渠道,他們可以隨時發布新聞、轉發新聞、評論新聞。因此,受眾主體地位的高度確立,使得電視新聞的生產必須從受眾的信息需求和興趣愛好出發,站在受眾的立場上,制作和傳播與時代特征和受眾需求一致的新聞,尊重受眾的需求、利益和接受心理,成為更全面、更豐富的信息“自助餐廳”,這樣才能實現電視新聞的內在價值,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
電視新聞記者作為電視新聞的生產者,他們的日常工作就是采集新聞和報道新聞兩塊,通過深入新聞現場,與新聞人物深入溝通,進而用電視聲音和電視畫面來記錄和呈現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揭示其可能會產生的社會影響,切實地肩負起記錄真實、引導輿論的媒體人職責。電視新聞記者的采寫功力直接決定著電視新聞作品的質量優劣,為了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要求,必須要改變傳統思維模式,學會換位思考,從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出發,踐行受眾本位的采寫理念,俯下身子,真正站在受眾的角度,與他們平等地對話交流,深度分析受眾的信息需求,生產出他們需要和喜愛的新聞產品,真正地變新聞“把關人”為信息“提供者”。
“新聞立臺”對于電視媒體來說不是一句空的口號,作為電視媒體的一種“拳頭產品”,電視新聞節目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在公眾心目中形成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不容小覷,一直是受眾了解國際國內動態、時政要聞、社會變革和民生百態等各類資訊的重要渠道,特別是一些突發性重大事件發生后,人們依然會習慣性地打開電視,去接收電視新聞里的權威信息,電視新聞一直是電視媒體“內容為王”理念的體現,是其核心競爭力之一。但是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各種新媒體平臺層出不窮,各種網絡新聞呈爆炸式增長,在多元化信息傳播渠道面前,受眾更加偏向于使用接收便捷的新媒體渠道,特別是移動終端更是成為年輕受眾的最愛,他們對于電視等傳統媒體的關注度和忠誠度在不斷下降,網絡新聞取代電視新聞成為受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電視新聞記者要改變這一狀況,就必須從提高電視新聞產品的質量做起,改變傳統的新聞采編模式,站在受眾角度革新新聞采寫過程,生產出真正對他們的工作和生活能夠具有實際幫助的新聞,與網絡新聞形成差異化競爭,滿足受眾越來越多元和多樣的信息需求,這樣才能憑借“內容優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扭轉電視新聞不斷式微的發展態勢。
網絡自媒體由于發布信息的門檻較低,監管不易開展等特性,導致網絡輿論環境異常復雜,真假新聞魚龍混雜,各種觀念激蕩,其中不乏一些錯誤觀念,給受眾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不利影響。電視記者作為傳統主流媒體從業者,肩負著諸多職責,包括客觀傳播信息、正確引導輿論、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等等,在輿論環境復雜多變的當下,更要切實地承擔起相應的職責,發揮定海神針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履責?新聞作品就是電視新聞記者的“武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新媒體時代,受眾的信息消費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掌握了更多的話語權和決定權,而且他們的信息需求更為多元化和多樣化,只有讓新聞走近受眾的內心,為他們所接受,才能真正地發揮傳播力和影響力。電視新聞記者如果依然沿用傳統的新聞采寫方式,憑借自身的新聞價值觀和把關理念對新聞進行取舍和采制,可能很難生產出真正符合受眾需求的作品,難以打動受眾,傳而不達,這種走不進受眾內心的新聞作品自然也就無法發揮其輿論引導力。因此,電視新聞記者學會與受眾換位思考,也是為了更好地肩負主流媒體人職責的必要前提。
電視新聞記者必須要在日常工作中強化與受眾換位思考的理念,其最后的結果,就是受眾本位意識的確立。何謂電視新聞記者的受眾本位意識?就是指電視新聞記者面向社會各群體,考慮社會大多數普通老百姓所能接受的內容和形式,以平民化視角選擇報道主題、以富有親和力的新聞語言采訪、報道新聞事實。電視新聞記者一旦在采寫過程中樹立了受眾本位意識,就會讓其電視新聞傳播流程注入更多“平民化”色彩,變得更形象,更生動,有具感染力。總體來說,電視新聞記者的受眾本位意識具有以下顯著特征。
第一,時效性。因為重大事件一旦發生,受眾的信息獲取處于空白階段,新聞事件和新聞播發的時間差越短,受眾的獲知欲求更強烈,他們迫切地希望通過權威媒體了解到新聞事件的最新動態。因此,樹立受眾本位意識的電視新聞記者,他們的內心一定有一個“計時器”,發生突發事件都會爭分奪秒地趕赴新聞現場,迅速展開采訪活動,甚至以直播的方式,直接將第一現場展示在受眾面前,以最快的速度填補受眾的信息空白,消除受眾內心對于新聞信息的不確定性。
第二,鮮創性。就是指電視新聞記者在采寫新聞時的立意內涵、畫面剪輯、解說詞敘述等,都不應墨守成規,而是有創新理念,基于受眾多元化的審美需求和興趣愛好生產作品,能夠給受眾一些獨特的報道視角、不一樣的見解和評論、科學的預測和指導,與其他媒體報道形成差異化競爭,賦予新聞事件以時代價值。
第三,普遍性。電視新聞在大屏端的刊播,依然是大眾傳播,吸引盡可能多的受眾關注,是提升電視新聞收視率的必要前提。因此,一位樹立了受眾本位理念的電視新聞記者,他們在生產新聞作品時,必須要充分考慮從地理、心理、感情和相關性上盡可能地覆蓋更多的受眾,使得共同的新聞受眾能夠產生普遍關心的心理,從無意關注快速進入到有意收看的狀態。
第四,功用性。現如今隨著人們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受眾進行新聞消費的時間是有限的,在碎片化的時間里,受眾消費新聞的目的性也是越來越明確。一是為了填補信息空白,獲取對自身工作生活能夠提供實際幫助的新聞。二是滿足休閑娛樂需求,獲取能夠緩解工作生活壓力、讓自己輕松愉悅的新聞。與之相對應的,一位樹立了受眾本位理念的電視新聞記者,他們的電視新聞作品必然也有以下兩個明顯特質。一是服務性,就是從受眾的信息需求和新聞關注點出發,全方位、多層次地生產蘊含豐富信息內涵的新聞作品,能夠對受眾提供實際幫助;二是趣味性,就是將受眾的娛樂需求作為新聞價值的重要因素,讓新聞更加有趣,給受眾更好的視聽體驗。
第五,互動性。一名樹立了受眾本位理念的電視新聞記者,他的新聞產生過程一定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盡可能地讓更多的受眾可以參與到新聞生產和傳播過程中來。他們會與受眾展開更加充分的互動和交流,掌握時下的社會焦點和熱點,借助電視媒體的特有優勢,與受眾一起來找到報道視角,分析新聞信息,共享新聞效益。
電視新聞作品生產出來,最終的傳播效果是需要受眾來打分的,只有作品符合受眾的信息需求,才能被受眾接收和認可,電視新聞記者一定要清晰地知曉受眾本位意識下電視新聞采寫的要求。
受眾對于電視新聞親和力的判斷,首先是看這條新聞是否在經驗、觀念、情感上與其有很強的貼近性,他們渴望在報道中得到尊重,這種對受眾主體性的重視,決定了一則電視新聞報道的群眾基礎。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一個善于與觀眾換位思考的電視記者,他在采寫新聞的過程中一定是充滿了人文關懷,以人為中心,將尊重人、理解人和關心人,作為新聞的基本價值取向。以近年來中國電視傳媒不約而同重點打造的民生新聞節目為例,這種以關注民生民意,以報道普通老百姓身邊事為出發點的新聞形式,從誕生之初,就備受受眾喜愛。民生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被高度重視,受眾成了電視傳播中的主角,其主體地位在傳播過程中被高度確定。
當然,電視新聞采寫要體現人文關懷,不僅是新聞選題、新聞內容要表現出對人的尊重和關懷,還要求在新聞表達和新聞語言上從受眾心理出發,考慮他們的興趣愛好,在節目編排、宣傳和包裝上充分結合受眾的視聽習慣,讓新聞更好聽和更好看,只有受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報道,才能讓新聞傳播效果更好。
在網絡和新媒體加持下,現如今受眾并不缺乏信息,網絡上的海量信息可以充分滿足受眾的淺層次信息需求。但是過載的信息和多樣的選擇渠道,也在無形中增加了受眾獲取有用信息的難度,因為從海量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去除一些無用信息的干擾,絕非易事。打開互聯網和手機客戶端,我們會發現上面充斥著各種流于表面的報道,而且絕大部分報道都是互相轉載,信息蘊含量很低,甚至其中還充斥著很多虛假的和導向錯誤的報道,真假難辨、泥沙俱下的復雜輿論環境,讓受眾更難獲取到有用的信息。作為傳統主流媒體,電視在長期的傳播過程中,已經在受眾心目中形成了較高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當人們遇到無法核實、真假難辨的信息時,會自然而然地想要從電視新聞中找答案,同時他們也希望電視新聞能夠從差異化的視角對新聞事件進行關注與解讀,拓寬新聞的深度與廣度,形成更加系統、獨特、新聞價值更高的新聞報道。電視新聞報道在充分滿足受眾信息需求的同時,還要善于挖掘,找到受眾的潛在信息需求,報道出一些受眾平時忽略的,但是實際上卻會對他們的工作生活提供巨大幫助和指導的新聞。比如,一些時政要聞、會議新聞、經濟新聞等,這些新聞雖然主題重大,但是由于新聞題材較硬,不易于理解,難以有效激發受眾的收看興趣,一名樹立了受眾本位意識的電視新聞記者,就會特別注重對此類新聞的打磨,從小切口入手,找到新聞事件中與百姓關系掛鉤最為緊密的點,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對新聞進行解讀和闡釋,這樣才能幫助受眾正確地理解新聞,從而對他們的工作生活產生實實在在的幫助。
電視新聞報道最終是以作品的形式對新聞事實進行再現,記者基于自己的認知,對原始新聞事實用圖片和聲音符號進行呈現,新聞報道中的事實會由于認知方式和表現方法的不同,以不同的面貌呈現在熒幕上,這就是電視媒體塑造的“擬態事實”。在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作品的表現形式異常豐富,凡是有利于表現新聞主題,呈現新聞形式的,不管是動畫,還是VR,不管是圖表,還是示意圖,各種形式都可以應用于網絡新聞中。電視以聲音和圖像為信息承載符號,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報道模式,這種報道方式雖然可以對新聞事實進行比較完整的呈現,但是卻很難滿足受眾越來越高的審美需求,人們希望可以看到畫面更具有沖擊力、聲音素材更為豐富的電視新聞報道,能夠給受眾帶來最佳的視聽享受。因此,電視新聞記者要善于在采寫過程中捕捉新聞事件中生動的一面,抓住充滿生活細節的感人細節,選取一些典型細節,充分運用電視敘述中的圖像、音響、特效等元素,實現新聞表達的多樣化,讓新聞報道更加具有說服力、吸引力、傳播力和感染力。
現如今受眾在信息傳播中的主體地位已經被高度確立,因此傳統電視新聞單向地將受眾當成信息“靶向”的傳播方式已經過時,雙向交流的交互式傳播已經成為常態。電視新聞記者在采寫新聞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與受眾的溝通,開設微博、微信和熱線電話等互動交流渠道,與他們隨時隨地進行常態無阻的交流,重視他們的意見和反饋,從普通受眾那里獲取新聞線索和新聞素材,根據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改進新聞采寫方式,讓他們加入新聞轉發和新聞評論的隊伍中。這種深度參與新聞傳播的獲得感,不僅能夠讓受眾對于電視新聞的忠誠度更高,也便于電視新聞隨時隨地根據受眾的意見做出調整和轉變,更加契合受眾的信息需求。比如,電視新聞語言的調整,由于電視媒體的受眾范圍較廣,不同文化層次水平的受眾認知水平各不相同,再加上其線性傳播的特點,稍縱即逝的電視信號不會給受眾留下太多思考的時間,也就意味著,電視新聞語言必須要充分考慮到受眾的認知能力和接受水平,使用一些通俗易懂、更接地氣的新聞語言和表達方式,讓受眾一看就懂,一聽就明白,這樣才能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優化。
綜上,在越來越激烈的媒體市場競爭環境中,電視新聞想要更好地吸引受眾的關注,首先要從采寫環節入手,與受眾進行換位思考,樹立受眾本位理念,從受眾的實際信息需求出發,站在受眾的角度來確定新聞采訪角度和新聞報道主旨,讓新聞報道充滿人文關懷,讓報道內容更有深度和廣度,報道形式也更為多樣,報道過程更為開放,讓受眾可以真正參與進來,只有這樣的電視新聞報道才是受眾真正需要的,也才能牢牢抓住受眾的心,有效提升報道質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