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衛
(德宏廣播電視臺,云南 德宏 678400)
新聞記者是電視廣播技術快速發展的必然產物,他們在報道新聞信息、捕捉行業資訊、服務社會受眾,以及引導社會輿論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肩負著重要的使命任務。在進入到融媒體時代的今天,新聞記者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在完善自身知識結構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業務素養。
伴隨著5G 網絡、互聯網+技術、物聯網工程等新興技術的高速發展,傳媒媒體行業也正在進行一場嶄新的數字化變革,對新時期新聞記者的業務素養提升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眾所周知,之前的傳統媒體是社會受眾獲取新鮮資訊、掌握外部世界發展動態的重要媒介與渠道,而電視新聞記者在其中具有著特殊的地位與作用。然而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媒介融合成為了一種嶄新的發展趨勢,它在打破傳統媒體壟斷地位局面的同時,也導致了電視新聞記者逐漸喪失了高度的話語權,面臨著不可規避的職業發展瓶頸。
例如,著名資深新聞記者雷后蘭就新聞記者線上云端的實踐課程,結合四川地方特色川劇,開始了一場生動趣味的模擬新聞發布會。參加此次活動的眾多學生搖身一變成為專業小記者。而在實踐環節中,雷后蘭通過線上云端方式分享了新聞發布會的一系列流程與采訪技術和方法。這種現代媒體技術也在一定程度上定義了新聞記者新的職能要求。在融媒體視域下,社會受眾有一系列可供選擇的渠道和方式來接觸外部信息,同時對于信息傳播的形式與表現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視新聞記者必須充分研判當今趨勢,在危機中育新機、在變局中開新局,不斷轉變新聞傳播主題思路,探究適合時代發展的嶄新路徑,在“萬物互聯、萬眾皆媒”的大背景下,由電視新聞記者推動新聞業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總體來說,融媒體作為一種新型媒體業態,對于傳統媒體的新聞記者而言,的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現如今碎片化閱讀模式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網絡終端平臺深入影響了受眾接收信息的方式與靈敏度。在信息膨脹與快節奏的生活壓力下,各種新聞資訊充斥其中,在成為受眾茶余飯后談資的同時,也給受眾獨立思考各種信息的真實性造成了阻礙。這些碎片化信息的泛濫,不僅會導致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過程中難以進行深入性、沉浸式思考,更會不斷壓縮傳統媒體電視新聞記者的行業優勢與生存空間,不利于整個業態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融媒體視域下,傳統媒體新聞記者面臨著來自方方面面的挑戰,這要求電視新聞記者必須具備互聯網思維,充分考慮受眾的需求與品位,在電視節目的內容創新中,不斷變革新思路、新手段,堅持正確新聞導向,在節目中通過采取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建構新聞互動與交流的平臺。
融媒體時代的深入推進,對電視新聞記者必備的業務素養也有了許多新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凸顯出色的政治敏感性、具備敏銳化的采訪素養和展現進取性的行業意識等方面。
眾所周知,時政新聞由于自身的特有屬性,必須時刻保持一定的政治敏感度。時政新聞是對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進行公正客觀的報道與評價,這對電視新聞記者的政治敏感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電視新聞記者在進行有關報道的同時,必須以公正客觀、嚴肅謹慎的態度做好時政新聞發布工作,在用詞用語方面做到精準直接。除此以外,在信息的檢索與引用方面,必須具備較強的政治鑒別力與甄別能力,時刻保持冷靜的頭腦,來正確看待各種輿論所帶來的影響,充分發揮政治新聞傳播的主要舵手作用。在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的當下,一個字詞都有可能在網絡上引起熱烈討論,甚至是口誅筆伐。這種現象的出現,不僅會降低電視新聞記者的公信力,更會導致新聞輿論朝向不良的態勢蔓延,不利于安定團結、風清氣正的新聞傳播環境與秩序的維護。
在融媒體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電視新聞記者需要對現代媒體傳播特點進行充分的認識與了解,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養。現如今,“互聯網+”技術、大數據等現代科技手段正處于日新月異的發展階段,為新聞傳播提供了更加廣泛、更具價值的各類新聞素材。但是各種新聞信息充斥日常生活,紛繁復雜的特性讓社會受眾難以有效辨別其真實性,給社會生活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困擾。電視新聞記者必須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充分表現出把關定向、統籌指導的關鍵性作用,真正意義上具備有效鑒別新聞信息、甄選有價值新聞熱點的水平與能力。同時,伴隨著各類新媒體平臺的相繼推廣與普遍應用,絕大多數網民傾向于在社交平臺上發表對各類新聞的看法與評價。此時此刻,電視新聞記者需要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善于利用與熟練運用各式各樣的新媒體技術與平臺,為更好地同社會受眾進行對話交流、提升自身的業務素養與實操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融媒體視域下,電視新聞記者的職位權力與職能定位產生了新的變化,在職能有所擴大的同時,職能定位趨于模糊化,這種變化的原因主要是行業競爭意識的樹立。現如今,電視新聞記者不僅需要做好自己的分內工作,更需要不斷深入了解互聯網等現代傳媒技術的重要功能與價值,通過這些平臺與渠道獲取更加充分的信息。同時,電視新聞記者在融媒體時代的工作量與工作任務類型逐漸呈現出多樣化態勢,電視新聞記者對外獲取有效性信息的同時,還需要兼具一定的攝影攝像等技能,真正意義上成為一名集采訪、編輯、制作于一身的高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各方媒介競爭的日趨白熱化,導致電視新聞記者在業務結構與職業轉型等方面也面臨著眾多的問題,現代新媒體技術的沖擊,使傳統媒體行業的電視新聞記者在一定程度上面臨著職業發展的瓶頸。現如今,電視新聞傳播行業更多的是比拼新鮮資訊的內容與質量,這充分要求電視新聞記者必須具備高超的業務水平與精湛的業務技術。綜上所述,在目前的大環境下,電視新聞記者需要具有積極進取、奮勇爭先的行業競爭精神與意識,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素養,從而增強自身在行業內部的競爭力。
在融媒體時代,為了進一步提升電視新聞記者的業務素養,可以采用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捕捉具有較高價值的新聞資訊、堅守底線職業道德和提升自身素質等策略。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處于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在融媒體時代快速發展的大變革時期,做好新聞輿論的意識形態工作是重中之重。電視新聞記者是推動社會輿論發展的重要力量,需要堅守專業主義,堅守新聞工作者的初心與使命。電視新聞記者必須在目前紛繁復雜的社會化信息沖擊的大背景下,自覺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充分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緊緊跟隨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了解時事政治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現如今的電視新聞記者必須充分利用各種時間,深度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最新理論成果,積極探尋新時期電視新聞傳播發展的內在規律與必由之路。除此以外,電視新聞記者更應該肩負把關輿論導向的重要使命責任,在深入社會各階層的基礎上,通過多方報道各類積極正向事件來凝心聚力、凝神鑄魂。另一方面,電視新聞記者的工作宗旨與目的就是要挖掘更多飽含價值意義的新聞內容,在豐富社會受眾精神世界的同時,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進一步彰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本質內蘊。身為一名電視新聞記者,必須飽含對于這份工作的熱愛之情,并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例如,曾在2019年獲得過央視主持人大賽冠軍的鄒韻,雖然并不是新聞傳播專業出身,但是憑借對于這項行業的一腔熱血與純粹熱愛,義無反顧地走上了記者行業這條道路。在幾年的時間里,她深入一些危險地區,不斷進行直播連線,讓世界傾聽到了來自中國的聲音,夯實了中國在國際話語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以鄒韻為代表的廣大青年電視新聞記者以自身的行動,踐行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即為社會大眾服務。
在融媒體視域下,各種信息充斥著社會受眾的日常生活,其更新速度之快讓人咋舌。因此,電視新聞記者必須捕捉具有較高價值的新聞資訊,在保持較強敏銳嗅覺的基礎上,勤于思考、勇于創新,為受眾呈獻第一手新鮮且有價值的新聞資訊。電視新聞記者必須對熱點話題時刻保持較強的敏感性,以此來充分展現自身過硬的業務與精湛的能力。現如今,隨著社會信息化的深入推進,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新聞獲取方式與渠道產生了重大的變化,而如何科學高效地捕捉受眾喜聞樂見的有價值的新聞話題,成為業界廣泛關注的課題,也對電視新聞記者的業務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現階段,電視新聞記者必須獨具慧眼,善于從各式多樣的海量信息中挖掘飽含價值的新聞資訊。同時,借著融媒體發展的東風,對新聞呈現的內容與形式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電視新聞記者不僅要追求言之有物的基本素養,而且要將言之有理作為職業生涯的目標,將新聞素材本身的內蘊價值,轉化為淺顯易懂、言簡意賅的新聞內容。
在融媒體時代,互聯網平臺蓬勃發展,很多具有價值的時政新聞信息來源于互聯網,時政新聞記者應具有觀察細節的意識,從而捕捉更多有價值的時政新聞信息。時政新聞記者要想提升觀察能力,首先應對職業充滿熱愛,只有在熱愛職業的基礎上,才能飽含熱情地進行新聞采寫,并不斷學習新的理論知識,嚴格要求自己注重細節,提高觀察能力。此外,融媒體時代時政電視新聞記者還需要時刻保持好奇心,注重對新奇事件細節信息的挖掘,運用所掌握的理論知識思考事情發展的脈絡和影響。在新聞事件的報道中,新聞記者常常可以代表受眾,對當事人或嘉賓進行進一步了解。另外,受眾現如今可以方便快捷地利用互聯網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也就意味著新聞記者必須隨時隨地補充行業內與行業外的多方面知識,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
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會直接影響電視新聞的制作質量和服務水平,所以只有不斷提高新聞記者的能力水平,深度挖掘新聞的內在價值,認真核實每一條訊息,堅持深入調查,不被流量牽著走,才能讓受眾看到真實可靠的新聞報道。隨著信息網絡的飛速發展,網絡謠言以及各種虛假新聞泛濫,通過各種社交平臺快速擴散,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堅定的政治理念和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嚴格堅持實事求是的真實性原則。同時,還要不斷對節目進行新的策劃與修改,不斷滿足受眾對新聞的需求,提升新聞節目的質量,進一步提升受眾的重視度和興趣度。除此以外,還要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傳播弘揚正能量,共建和諧社會。
文化知識是新聞記者提高采寫能力的重要基礎,只有對各領域知識有所了解,新聞記者在采訪時才能發掘更多事件背后的信息,為不同角度采寫新聞提供信息基礎,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同時,加強文化知識學習,還能夠不斷提高記者的信息分析能力,使其對發掘事件細節有著更高的敏感度,從而向受眾展示新聞信息的價值。不論是融媒體時代還是傳統媒體時代,受眾需求始終是挖掘新聞信息的動力。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今天,時政新聞記者應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以受眾需求為中心,從受眾行為習慣出發,不斷拓展自身的眼界,及時捕捉各行各業的熱點信息,將其與政治信息相結合,幫助受眾解決實際問題。尊重用戶需求能夠幫助時政新聞拓展報道內容,為記者提供更多的素材。新聞記者的新聞敏感性在實踐中得到鍛煉,能夠采寫更多符合受眾需求的新聞內容,提高電視新聞在融媒體時代的競爭力。
在當今資源通融、利益共融的時代背景下,融媒體在帶來一定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給傳統媒體新聞行業帶來了一系列挑戰。無論是在行業環境,還是在節目內容與形式等方面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因此,電視新聞記者必須緊緊抓住時代發展的風口,對新聞傳播和報道方式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深度呈現出全方位、立體化、親民化的新聞報道,得到受眾的歡迎和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