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鳳娟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博物館最早起源于私人收藏,故最初其收藏功能凌駕于教育功能之上。如今,博物館理論已經逐步完善,各地的博物館事業也發展迅速,博物館教育功能越來越受重視。中國有識之士在20世紀初就認識到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張謇曾經指出“……蓋有圖書館、博物院,以為學校之后盾……”蔡元培則指出教育不是學校的專利,圖書館、研究院、博物院、展覽會也同樣存在教育。近年,有人認識到“‘教育’不僅是博物館對社會的責任,也是其首要目的和功能”。西方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明確提出:“如果說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那么,展示藏品和教育工作就稱之為博物館的靈魂。”
早在2007年,著名的國際博物館協會將博物館的概念修訂為“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并向大眾開放。它為研究、教育、欣賞之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證”。我國文化部在《博物館管理辦法》中定義,“博物館,是指收藏、保護、研究、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過文物行政部門審核,相關行政部門批準可取的法人資格,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博物館教育與一系列普通全日制教育不同:學校教育是一種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有序的、某種程度上帶有強制性和約束性的規模化教育形式;博物館教育則具有實物性、直觀性、開放性、自主性、娛樂性及互動性的特征,更多的是給人以啟迪,在放松狀態下,潛移默化地對觀眾加以影響。
教育既是博物館的功能,也是博物館的目的。要實現教育目的就必須先實現博物館與大眾的互動。然而,博物館能夠影響的只能是前來參觀的觀眾,對沒有前來參觀的大眾影響甚微。博物館與大眾的聯系往往是通過陳列、展覽的形式,在保存、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當今社會互聯網快速發展,部分活動、聯系可以通過互聯網來組織和實現,但是博物館的實物性、直觀性、娛樂性和互動性則使得此種方式如隔靴搔癢。毫無疑問,最佳方式還是大眾親臨各種博物館現場,觀看真實文物,感知文化氣息,接受文化熏陶。
眾所周知,博物館最基本職能之一就是陳列。有學者認為,博物館陳列不僅可以體現博物館的根本宗旨,同時承擔著博物館社會教育的重要使命①。博物館以展覽為窗口向公眾展示其藏品及研究成果,發揮社會公共服務功能,通過高質量的博物館陳列展覽實現其社會效益。不僅如此,“陳列展覽是博物館奉獻給社會的最主要的精神文化產品”。②公共博物館區別于收藏的典型標志就是向公眾開放,而陳列展覽恰恰是向公眾開放最基本的渠道。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陳列展覽是博物館公共性、開放性、服務性的關鍵所在。
不同的學者對博物館的陳列認識各異。《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館卷》將其界定為“以文物、標本和輔助陳列品的科學組合,展示社會、自然歷史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和規律或某一學科的知識,供群眾觀覽的科學、藝術和技術的綜合體”。③王宏鈞專門解釋過陳列的含義,他強調博物館陳列前提是一定的空間,基礎是文物標本,再配合適當的輔助展品,并根據不同的主題、序列和藝術,形成各類組合,以便對參觀群體進行直觀教育,傳播文化科學信息,與此同時,還可以提供審美欣賞。④單霽翔先生的觀點大同小異,在他看來,博物館的陳列展覽也是需要在特定的空間內,以已有的學術研究資料和真實的文物標本為基礎,以特定的展示空間、各類設備和不同技術為展示平臺,按照已經確定的陳列主題、邏輯序列和藝術形式進行不同的組合,最終能夠實現面向大眾進行不同層次的知識、文化傳播、信息傳輸。在他看來,博物館陳列是具有一定思想性和特殊觀賞性的文化創造。⑤宋向光將已有博物館陳列的定義大致分為五類,分別為“藏品說”“產品說”“文本說”“交流說”“目的說”,并進一步指出,“博物館陳列是在博物館環境中,通過展品、空間和設計,表達信息和情感,影響觀眾的態度和行為……更應將陳列視為一種過程……是博物館工作人員與公眾不斷交流溝通、密切協作以達到陳列綜合效益的過程”。
從上述不同學者對“博物館陳列”的概念進行的闡述可以發現,雖然他們在文字描述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但在表達的內容和本質上卻是大同小異,都認為博物館陳列包含一定的空間陳列目的、陳列內容、陳列空間和陳列形式等因素。
博物館陳列設計一般分為內容設計和形式設計兩部分,也可將其進一步分為內容設計、形式設計和空間設計三部分。各部分是辯證統一、相互依存的關系,各部分設計負責人只有相互溝通、合作,才能設計出集科學性、藝術性、服務性、宣傳性于一體,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符合觀眾口味,滿足觀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高水平陳列。其中高質量的內容設計是整個博物館陳列能取得預期效果、達到預期目的的前提,內容研究的深淺則決定著內容設計水平的高低,因此內容研究是辦好陳列展覽的關鍵。有學者就認為,“陳列的內容研究是博物館陳列設計的核心,能夠反映陳列展覽的實質和意義”。⑥
對于陳列展覽的劃分,《中國大百科全書》劃分較為詳細⑦,按陳列的內容、陳列的形式、陳列的場地、陳列時間的長短、陳列的動態等都可以有不同的分類。如按內容可分為科學技術、藝術、社會歷史和自然歷史四大類,按形式可分為復原、原狀、模擬、演示、生態、分類和綜合陳列七大類,按場地可分為室內和露天陳列兩大類,按時間可分為基本和臨時陳列兩大類,按動態可分為固定和流動陳列兩大類。不過目前現實的客觀實際情況是,各地不同種類的博物館不論是陳列,還是展覽策劃,抑或是布展過程,很多情況下,工作人員會更傾向于把時間長短作為一個固定標尺,以便去劃分博物館陳列種類,即眾所周知的基本陳列和臨時陳列。基本陳列具有穩定性、持續性的特點,一般規模相對較大,臨時展覽則經常更換,小型多樣,主題鮮明。基本陳列與臨時陳列共同構成博物館向外展示研究成果的窗口。
有一點是需要特別指出的,那就是博物館陳列無疑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時代不同,人們的觀念各異,因此陳列工作者陳列的思想明顯不同,正是因為如此,有學者意識到“博物館工作者對陳列特性的認識……經歷了逐步深入和豐富的過程,期間形成了‘文物組合’‘信息媒介’‘學習環境’‘文化產品’等多種認識。”⑧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國門,中國境內出現了外國人創辦的博物館,而中國人自己創辦的博物館則以1905年張騫建立南通博物苑為標志,從此中國人開始了對博物館陳列的探索。張騫將南通博物苑的展品分為自然、歷史、美術、教育四部分進行展覽,屬于典型的“文物組合”式陳列。
在國內,最具影響力、同時也是出版最早的有關博物館陳列的著作,屬《博物館陳列藝術》一書無疑。此書可以說開辟了中國陳列藝術的研究史,對后來乃至當今的中國博物館陳列展覽產生了重要影響。有研究者認為,這本書注重結合理論與實踐,是一本實用的博物館陳列設計工具書,具有很強的學術價值;⑨更有學者發出倡議,認為在當代更應注重與時俱進,博物館學界對博物館的陳列藝術設計專著應該進行重新審視和研究,《博物館陳列藝術》一書值得重新進行修訂。⑩這充分顯示了此書在博物館陳列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繁榮、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長。由于各地博物館事業蓬勃發展,社會各界對博物館陳列的關注度和重視性越來越高,也正因如此,影響各類博物館陳列的不同因素也越來越多,特別是“現代化科技的發展為陳列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表現手段……是陳列中實現與觀眾的互動交流的最佳選擇”。[11]
當前博物館事業蓬勃發展,各地方爭先恐后創辦各類博物館陳列展覽,其中不乏展覽精品,但很多博物館陳列門前冷落,無人問津。整個陳列最熱鬧之時也是布展和撤展之刻。這不得不讓人反思,如此耗費巨資創造的陳列展覽究竟意義何在?
筆者就當前博物館陳列展覽過程中存在的部分主要問題和應對策略淺析如下。
第一,如何落實展陳理念。
陳列和布展的實際負責人無法按自己的思路和理念進行陳列。許多博物館陳列要按照領導的指示和要求進行,但是一些專業領導的指示往往會與專業陳列負責人的布展設計相矛盾。對于這一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改善:一是提高領導者的專業素養,或是由有專業知識的人擔任博物館系統領導;另一方面也可以采取權力下放的方式,讓博物館陳列設計專業負責人有自主權,操控展覽策劃與布展的全過程,保證陳列展覽主題鮮明。
第二,如何平衡內容與形式。
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創辦博物館展覽,將現代科學技術成果運用到博物館陳列展覽中,努力創造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為觀眾服務、為社會服務的博物館展覽。堅信“利用3D技術對展覽展品進行詮釋,是很直觀很便捷的好形式。”[12]“以人為本”“貼近群眾”“為社會服務”“科學技術運用到博物館陳列展覽中”等思想都是社會各界所倡導的,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需牢記的是“展覽的藝術設計、制作和布置都要服從和服務于展覽主題和內容的需要”。不然,實際在設計陳列展覽時往往會出現“喧賓奪主”的現象,即忽視內容設計,重視形式設計。有學者提出,在博物館的陳列過程中,需要完美結合內容與形式,陳列既不是寫在書本上的文章,更不是畫在紙上的圖畫,而且是需要用心構思、設計,最終擺出來讓大家進行觀賞[13]。雖然學者們對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不論是形式服從和服務于內容,還是二者緊密結合,主旨都是想出各種辦法,處理好兩者的關系,使陳列展覽更生動形象,更好地突出主題。
第三,如何提高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在很早就被確認為博物館基本職能之一,它“是博物館事業發展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它是博物館一切業務活動的基礎,更是打造精品展覽的關鍵”。[14]沒有相關的學術研究,就無法對本館的藏品及其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有全面而深刻的認識,進而無法準確判定陳列展覽的主題,也就與高質量、高水平的陳列無緣了。更有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15],“在整個博物館系統中,學術研究卻是一個極為薄弱的環節,成為制約博物館陳列展覽向前發展的一塊短板”。[16]基于此現實狀況,我們需要做的是靜心做學術研究,在充分學術研究的基礎上做陳列展覽,切勿急功近利。
第四,如何“依賴”陳列展覽公司。
陳列展覽公司是順應博物館事業發展潮流產生的,其在形式設計方面相較于博物館方有較多優勢,很多博物館現在采取招標委托的形式將陳列展覽工作轉交給展覽公司。此種方式如果是在正確范圍內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博物館與設計公司可以通過合作,創造出高質量展覽。然而,在很多情況下,博物館出于某種原因將整個陳列展覽都交給策劃公司,或者是博物館雖然做好內容設計,但內容設計并不全面,存在很多問題。設計公司在進行形式設計時,就必不可少地對內容設計進行解讀和修改,這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設計公司的能力。設計公司則在商業性質的影響下,即使是能力不及也會接項目,這樣直接導致低質量陳列展覽的出現。更有甚者,一些博物館展覽設計公司的前身是建筑設計或裝潢公司,“博物館陳列布展與建筑裝潢是完全不同的,……陳列布展包含美化裝飾,但絕不是建筑裝潢”。[17]所有這些都有可能導致低水平,以至于出現多種消耗陳列展覽的現象。不過值得思考的是,即便如此,隨著我國博物館事業的蓬勃發展,各地今后對陳列展覽公司的需要將會更加迫切,陳列展覽公司在博物館事業特別是博物館陳列展覽事業中將扮演重要角色。
對于上述四個方面的問題,我們認為整體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解決:首先,要合理分工,互相合作,盡職盡責,做好本職工作。研究者做好研究,內容設計者做好內容設計,形式設計者做好形式設計,加強相互之間的溝通與協調,確保信息暢通。其次,要增強陳列展覽公司的整體實力,擴充其具有素質高、專業強的知識型人才隊伍,使其對整個展覽策劃程序及相關環節有確切的認識,并且有能力承擔每個程序的工作。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影響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因素復雜多樣,博物館建筑、主體展品、輔助展品、展陳設施、策展人的專業素質、領導人的意向、觀眾的興趣等等都會左右博物館的陳列,但是指導思想和陳列理念最為重要。高質量的博物館陳列展覽是博物館事業健康向前發展的保證,也是博物館事業走向成熟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體現和標志。因此,相關機構、單位、專家和學者任重而道遠。
注釋
①黃雪寅.博物館建筑與展覽關系論[J].中國博物館,2014(2):64-68.
②劉冬梅.博物館陳列展覽跟進服務探初[J].中國博物館,2007(3):39-44.
③⑦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館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41.
④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46.
⑤單霽翔.解讀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思想性與觀賞性[J].南方文物,2013(3):1-8.
⑥王炯.淺談歷史類博物館文物陳列展覽的內容設計[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49-150,170.
⑧宋向光.博物館陳列的核心特性:意義溝通[J].中國博物館,2009(4):44-47.
⑨[14]艾晶,李晨.中國博物館陳列藝術學的發展歷程與展望:周士琦先生訪談錄[J].中國博物館,2012(2):112-116.
⑩德永華.博物館陳列展覽工作之管見[J].中國博物館,2003(3):46-54.
[11]田傳芹.博物館陳列藝術的創新研究[J].科技信息,2007(5):225.
[12]馬自樹.以創新科技為支撐充分展示藏品內在魅力: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江漢湯湯”文物展有感[N].中國文物報,2014-08-05(008).
[13][17]高澤友.博物館布展中出現的問題[J].中國文物報,2014-03-19(008).
[15][16]張麗.重視學術研究 打造精品展覽[J].文物世界,2014(4):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