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萍
(江西省煙草公司吉安市公司,江西 吉安 343009)
此類質疑投訴主要針對招標文件內容,認為招標文件中存在歧視性、排他性條款,或者認為招標內容不明確等。投訴方認為部分招標人可能對中標方存在一定的傾向、好感,并體現在相關招標文件的條款中。
此類質疑投訴主要針對中標方在某項資質、某個技術參數等招標文件中明確約定必須達到的資格要求,質疑(投訴)方通過多方渠道懷疑中標方存在提供虛假資格材料、無相關業績等問題,包括對部分中標供應商涉及有合同糾紛案件未完結的情況,以此來質疑中標方的投標資格。
此類質疑投訴主要針對評標得分,質疑(投訴)方認為自己的投標文件完全響應招標文件要求,且根據招標文件中的評分細則,自己應該為最高分,結果評分結果不是;或者投訴方認為中標方的投標文件存在重大的偏離項,而評分結果未對其予以扣分或廢標處理[1]。
此類質疑投訴主要針對中標方的得分情況,質疑(投訴)方根據自己收集、掌握的情況,比如所了解的中標方生產規模、員工人數等情況,憑自己的主觀經驗和判斷對中標方的生產能力、履行合同能力進行懷疑和猜測,提出疑問或投訴,希望通過采購單位或招標代理機構的查證來給予正式確認。
此類質疑投訴主要針對系統內采購招標過程是否合法合規,比如補遺公告發放時間、投標文件密封情況、嚴格履行開標順序等過程是否合法合規,是否出現人為漏洞,以此質疑(投訴)招標流程存在不公平、不公開的情況。包括確實發現有問題而提出疑問。
就系統內采購工作來看,許多采購單位經辦人和招標代理機構,對采購項目的技術細節和采購要求表述不一定完全精準,有些經辦人屬于第一次經手采購工作,因此在招標文件編制過程中,不能保證所有的條款既符合實際需求又符合市場規律。比如有的采購單位編寫的家電項目招標文件中,存在市場上沒有相對應規格產品的情況。而投標方往往因為更專業,更了解市場[2],也更容易發現招標文件中存在的漏洞。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目前查詢企業相關財務情況、基本人員情況以及相關證書情況都比較方便透明,各行業基本都有自己的資質信息查詢系統,這些都為企業信息查詢提供了便捷的渠道,許多質疑(投訴)方就憑自己查詢的中標方相關信息,沒有仔細對比相關招投標法律法規、招標文件具體約定內容,單方推斷中標方存在資格不符的情形。同時,處理質疑的招標代理機構對行業信息不夠熟悉,質疑回復也是簡單套用模板,未能針對質疑(投訴)方提出的問題進行具體的解釋說明。
招標代理機構在招標過程中責任心不強,在招標文件對中標資格條件設置、補遺公告發布時間要求、開標操作流程等方面的約定,與法律法規、招標文件中的文字表述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被質疑(投訴)方借機夸大漏洞,以此來質疑中標結果[3]。
中標方確實存在檢測報告造假、某個技術參數不符合資質的情況,由于評標辦法中沒有要求對檢測報告真偽現場核查,或者沒有要求對原件進行核查,質疑(投訴)方通過多種渠道獲得證據,能夠證明中標方存在某項資質、技術參數、檢測報告不符合投標文件要求的情形。
這是處理投訴案件過程中最大的難點,由于行政機關的調查取證缺乏一定的強制力,一些單位為了避免承擔責任、得罪人、引起不必要的麻煩,特別是在涉及自身利益的情況下,不愿配合調查,不愿出具相關佐證材料,能推則推,能躲則躲。比如,在調查一起供應商應回避而不回避參與政府采購的投訴案件時,由于需要出具有效證據的是涉訴項目的采購單位,但該單位卻多方推托不予配合,最后在政采處出示了從網站上下載的公開證據后,該采購單位才不得不出具相關證明材料,前后歷時10余天。
在處理針對招標文件投訴的案件中,由于采購品目繁多,各種技術要求復雜,采購文件技術指標和采購需求設置是否具有排他性,準確把握難度較大,需要的技術門類較多,特別是采購人設置的一些有特定意向的、隱性的排他性條款,甄別起來難度更大。例如,在處理一起家具采購投訴案件中,采購人在招標文件的樣品打分環節,設置了“18種樣品若有一樣不符合采購文件規定要求,則全部不得分”的指標要求,并設計了多處細節得分指標,最終將一潛在供應商排除。
由于市場競爭激烈,一項采購業務的完成與否,直接關系一個企業的部門業績,關系員工的福利待遇,甚至關系企業的生死存亡。在調查處理一些有瑕疵但又達不到廢標或重新開展采購活動的標準、不影響成交結果的投訴案件時,只要企業沒有成為最終成交的供應商,他們就會抓住這些瑕疵不放,盡可能地動員一切力量,利用一切機會讓項目廢標或重新開展采購活動,以謀取再次中標、成交的機會。而針對這類供應商的協調解釋工作也很難做,他們有的甚至申請行政復議,告上法庭。這類問題的主要根源在于采購人或代理機構業務不精通,對采購文件、采購流程把關不嚴格,帶“病”采購,成為被投訴的重點對象。例如,相關政采處就遇到過一起類似的投訴案件,由于代理機構對什么是委托生產和非委托生產不了解,把核心產品的生產要求,設置成了與采購人需求沒有一致性的非委托生產要求,投訴人于是對這一點抓住不放,堅持以中標供應商沒有出具核心產品是非委托生產產品證明為由,提出中標無效的投訴。調查中,本著公平公正和節約財政資金的原則,作出維持原采購結果的處理決定。期間經多次協調解釋不成功,投訴人從質疑、投訴,到行政復議,直至行政復議程序過半,勝訴無望才提出撤訴。
調查處理投訴案件既要維護公平公正原則,還要衡量財政成本,既要考慮相關供應商的切身利益,還要考慮社會效益,特別是無程序錯誤,但有細節上不足之處的采購項目,是重新組織開展政府采購活動還是維持原成交結果,取舍認定難度較大,令政采處往往陷于舉棋不定、進退兩難的境地。如何在合法合規的情況下做到準確定性,考量著政采處的智慧。比如,在調查處理一起貨物采購投訴案件中,采購人設置了多處與實際采購需求不相符的特定需求,表面看并沒有明顯違反相關法律法規,但就采購實踐來看,可能存在著對某特定潛在供應商不利的實際因素,如果不重新開展采購活動,就不能很好地維護公平公正原則,也勢必引發新的投訴。對此,政采處經多次集體討論,并征求律師意見,最終作出重新開展采購活動的裁定,該案件后來還經過了行政復議,但也維持了原裁定結果,定性難的問題于此可見一斑。
一起投訴案件處理完畢后,對相關采購當事人應當負有的法律責任如何準確追責,這在實踐中也是很難把握的,具體操作起來既要考慮到企業的生存發展,又要考慮到社會效益,多數情況下很難把板子打到具體當事人頭上。實際工作中,游走于法律邊緣、鉆法律空子、利用法律責任邊界不清等情況,給自身謀取非法利益的情況也比較常見,追責處理較為困難。特別是在注重企業信譽管理的今天,一旦追責處理形成記錄,會影響其今后的生存和發展,進一步增加社會負擔。例如,政采處在處理一起交通清障外包服務采購投訴案件中,發現被投訴的中標供應商一方面采取低于市場價格的辦法投標;另一方面又有虛報生產能力給自己加分的嫌疑,經調查作廢標處理后,如何追責處罰該供應商成為一個難題。考慮到企業近千人的生存問題,經反復研究討論,最終采取了約談處理的辦法,沒有從信譽方面對該企業進行處罰。
正確、妥善處理好招標采購過程中的質疑及投訴是企業規范化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企業防控法律風險、廉政風險的重要領域。如何正確、高效地處理招標采購質疑及投訴,化解招投標活動中發生的矛盾,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創新思路,打造陽光招標的采購氛圍,推動采購規范化和質效水平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