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凡 袁 喆
(1.東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2.中國化學工程第十四建設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0)
2016年,德勤和Kira Systems聯手宣布將人工智能引入我國會計、稅務、審計等工作中,這也標志著我國進入了會計智能化階段[1]。在會計智能化時代下,傳統會計不再僅是核算和監督企業的經濟活動,而是延伸至使用計算機技術處理和分析數據,從而改善會計信息質量,提高企業經營決策效率的多項工作。本文以大型工程建設企業H集團為例,探析會計智能化發展困境與改革路徑。
H集團是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監管的大型工程建設企業集團,該集團信息化管理系統分為財務和非財務管理系統。其中,財務管理系統包括全面預算管理、費用管理、資金管理、稅務管理、核算和報表管理系統;非財務管理系統包括項目管理和辦公管理系統。
2020年8月,國務院國資委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通知》,文件提出:“將數字化轉型作為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手段,不斷深化對數字化轉型艱巨性、長期性和系統性的認識。發揮國有企業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中的引領作用”[2],明確強調了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領頭羊作用。
近年來,數字經濟成為我國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由2005年的2.6億元人民幣元增加至2019年的35.8億元人民幣。與此同時,數字經濟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升,由2005年的14.2%提升至2021年的39.8%[3]。數字經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逐年提升,對此企業也需要實施智能化來助力自身發展。
雖然已邁入會計智能化的初級階段,但H集團的會計信息系統僅用于傳統核算。因系統應用模塊單一,財務部門通過無紙化記賬生成的數據與業務脫節,形成“數據孤島”,無法有效地優化生產,而完善的會計智能化體系正是連接財務和業務的橋梁。
H集團當前存在人員問題和系統問題。人員問題是指財務人員缺乏“三力”:意識力、專業力、創新力;系統問題是指財務管理系統目前存在“兩多”和“兩少”。“兩多”是指集團下級公司的財務管理系統多樣和數據上報類型多樣;“兩少”是指資源投入少和財務管理系統的模塊使用少。
1.缺乏意識力
財務人員缺乏意識力是指對會計智能化的重視程度不足。縱使外界不斷強調會計智能化的重要性,但因財務人員存在會計認知的固有思維,財務人員并未考慮將自身工作與會計智能化發展相結合,也沒有深入研究和應用財務軟件。
也正因為對會計智能化發展的認識淺薄,企業未將構建智能化體系列入年度重點工作計劃,轉而將大部分預算投入辦公和項目管理系統,進而缺乏喚起財務人員信息化意識的契機,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2.缺乏專業力
財務人員缺乏專業力是指H集團的財務人員能力單一。能夠適應智能化系統的人才不僅具備多種財務相關知識,也應掌握計算機學科的相關理論與實踐經驗。
縱觀H集團整體對于財務崗位的招聘要求,并未對信息化能力做出要求。在環環相扣的工作中,不具備多元化能力的財務人員無法滿足H集團智能化核算的要求,易降低集團的經濟效益。
3.缺乏創新力
財務人員缺乏創新力就無法在實踐中不斷提供有價值的會計智能化理論和方法。H集團數年前就已統一核算和報表管理系統,但因缺乏長遠規劃,集團的會計信息一體化發展就截止于此,二級公司自我覺醒的信息化意識已促使自身構建出不同的管理系統。2022年,在H集團的調研中,被調研的二級公司所采用的財務管理系統均不相同。H集團在構建會計智能一體化體系時,則需要額外考慮打通各財務體系接口的成本。
1.二級公司“兩多”問題:財務管理系統多樣和數據上報類型多樣
在H集團調研的二級企業中,除核算和報表管理系統,其他財務管理系統均不相同,而核算和報表管理系統之間也未完成百分百的數據對接。報表管理系統部分所需的數據無法從核算管理系統中提取,需手動計算得出。相對于系統,人工處理數據錯誤率更高,易降低數據可比性。
基于二級公司財務管理系統的多樣性,集團無法以統一的標準和接口提取數據。二級公司所建立的會計信息化數據形成孤島,管理決策大多依靠經驗或者推算,沒有精準數據支撐。
2.二級公司“兩少”問題:資源投入少和模塊使用少
調查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只有3.7%的大型企業信息化建設進入了成熟階段,17.1%的大型企業處于業務重組階段,36.1%的大型企業進入內部集成信息化階段,43.1%的大型企業處于個別流程信息化建設階段。說明中國大型企業信息化建設整體成熟還有較大距離,同時,信息化投入占收入比重嚴重不足。
模塊使用少是指二級公司缺少核算管理系統的深度挖掘,超2/3的被調研公司未使用核算管理系統中除核算以外的其他模塊。H集團目前采用的核算管理系統市場占有率較低,其他管理系統缺乏與其對接的經驗。財務核算系統是原始數據的錄入平臺,為其他系統提供基本支撐。因為缺乏適配的核算系統,在信息化起跑階段,H集團就已經落后。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在H集團各財務模塊的使用調研中,全面預算管理系統的信息化發展嚴重滯后。目前集團僅通過Office辦公軟件收集和編制預算數據,傳統的管理工具無法構建模型并對業務進行考核和分析,致使預算管理浮于表面,沒有落到實處。“一個個公司如同疾馳的列車,并未一路坦途,風險叢生。如果疾馳的列車上沒有有效的預警系統,決策者化危機為生機的能力會面臨極大挑戰”[5]。
H集團應該明確其構建會計智能化體系的理念是用數字化重塑管理,高效服務于企業業務和財務工作。方向是貫徹“統一規劃,集中部署,分步建設”的思路,踐行“急用先行”和“兼顧標準化與靈活性”的規則,致力于建設一流的數字化云平臺。構建會計智能化體系采用“三步法”:調研現狀、打好基礎、建立框架。下文將分析體系的基礎保障和搭建框架。
在明確構建會計智能化體系的理念和方向后,H集團應做好基礎保障工作以滿足信息化發展的要求,基礎保障包括下列四項:
1.數據基礎。數據的傳遞可以降低決策成本,提高決策效率,信息化的出現使得數據的利用更為高效,因此,需要財務人員及時維護數據,以保障其準確性。需要維護的數據包括基礎信息、制度標準和業務流程。基本信息貫穿業務流程,業務流程管理制度標準。H集團應統一基礎信息的內容和格式,參照制度標準繪制業務流程的藍圖。
2.技術基礎。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主要有二方向,一是電子商務網站,它是企業開向互聯網的一扇窗戶;二是管理信息系統,它是企業內部信息的組織管理者。狹義的技術基礎僅指信息系統平臺。H集團應結合現有技術如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來構建和提升信息系統。一方面,H集團應分析現有財務管理系統的缺陷,完善憑證自動生成和原始單據自動存儲等功能;另一方面,H集團應新增財務管理軟件如票據影像、批量付款等軟件,以保證財務系統的功能更符合企業工作的開展。通過互聯網在異地獨立錄入數據,電子數據集中儲存于集團總部數據庫,實現“數據集中、邏輯集中、管理集中”。
3.人才基礎。在上文分析H集團現狀時,就指出財務人員缺少“三力”:意識力、專業力、創新力。H集團應結合自身特點提升現有財務人員的“三力”:首先,加大資源投入力度,完善企業現有的硬件和軟件配備;其次,分析員工的特點,為其設計符合企業發展的財務信息化角色,有側重點地提升員工專業素質;最后,細化績效指標,為員工規劃清晰明了的職業發展道路,注重人才隊伍的建設。
4.安全基礎。會計智能化工作需要利用計算機設備,財務人員將數據以電子形式存儲在電腦中。電子數據雖方便保存,但也易于被竊取,一旦缺乏安全網絡的保障,數據泄漏會給企業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H集團需要維護網絡安全,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根據職責設置訪問權限,防范數據泄露和濫用風險;加大網絡安全的防范培訓和法治宣傳力度,做好防范措施設計和執行。
H集團的會計智能化體系不僅包含以全面預算管理系統為指導的財務共享中心,還涵蓋各級公司的辦公和項目管理系統。財務共享中心作為集團的職能部門,對內提供三大財務管理系統(費用管理、稅務管理和資金管理)的共享服務,全面預算管理系統作為上層系統,從上至下一體化控制集團的預算。如果說財務共享中心是一個“數據池”,用來匯聚集團的原始數據,那么會計智能化體系追求的是讓數據創造價值。
鑒于H集團會計智能化系統較為龐大,本文以全面預算管理系統、費用管理系統和資金管理系統的業務為例闡述體系的運作。
1.全面預算管理系統。H集團應積極推動預算信息化系統建設。H集團以公司戰略為全面預算管理的起點,從上至下推動預算編制流程。集團按年核定預算,按月計劃預算,按日安排預算,將全面預算管理系統與其他系統對接,作為實際執行的分析、考核和獎懲標準。
2.費用管理系統。H集團的費用管理系統分為費用報銷、應收賬款、應付賬款三部分。
一是費用報銷管理系統。發起費用報銷時,申請人通過票據影像軟件掃描紙質單據用以識別票據真偽、提取票面金額。票據影像軟件將電子報銷單據同步至費用管理系統,申請人選取預算歸口和費用類別后提交報銷申請。二級公司財務部收到申請后比對紙質和電子單據,審核無誤后提交至H集團財務共享中心。財務共享中心審核通過后,單據的付款信息自動對接至資金管理系統,出納復核后網銀付款。支付成功的單據在核算管理系統里自動生成費用報銷憑證。
二是應收賬款管理系統。應收賬款的流程起始于合同簽訂。商務經理將簽訂成功的合同信息錄入辦公管理系統,上述信息審批通過后同步至費用管理系統;在施工達到合同約定付款節點后,項目組成員在項目管理系統中向業主提交進度款結算單,業主審核通過后同步結算信息至費用管理系統。申請人在費用管理系統中勾選上述合同編號和結算流水號,并提交開票申請。開票申請由二級公司財務部審核,財務共享中心復核,審批通過后共享中心開具增值稅發票。發票交至業主后財務共享中心定時催收并根據預算考核,財務共享中心收到付款后反饋至二級單位,并在核算系統中自動生成收款和結算憑證。
三是應付賬款管理系統。應付賬款的流程起始于合同簽訂。項目部將簽訂成功的合同信息錄入辦公管理系統,相關信息同步至費用管理系統。在施工達到合同約定付款節點后,分包單位在項目管理系統中上傳結算資料并提交審核,項目部審核通過后同步信息至費用管理系統。申請人可在費用管理系統中勾選上述合同編號和結算流水號,上傳分包發票掃描件后提交付款申請。二級公司財務部審批通過后提交申請至集團財務共享中心,審核通過后,單據的付款信息同步至資金管理系統,出納核對后網銀付款。支付成功的單據在核算管理系統里自動生成付款和結算憑證,共享中心按月自動發送對賬單。
3.資金管理系統。資金管理系統除保證統一集團基本的收付款功能后,還能實現賬戶管理、外匯管理、票據管理、擔保管理、保險管理和投融資管理等功能。資金管理系統打通了從計劃、收款付款到分析的全流程,從而提高編制的科學性和實用性。除資金管控外,系統也將實現對金融資源和服務的線上管理,搭建自身的金融核心平臺,逐步整合資源,打造金融管控的一體化金融平臺。
2016年,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強調,重點發展目標為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保證重點行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全面形成網絡化協同創新體系。在新發展階段,H集團應統一規劃、集中部署、分步建設財務信息化體系,加強人才隊伍的培養,確保資源的持續投入,保證網絡基礎設施的搭建,促使集團充分利用會計信息化技術,推進業財的深度融合,實現集團的高質量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