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席博宇
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在他的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引用了一些現代戲劇學領域中的一些相關詞和專門術語等資料來詳細分析人類社會個體或其他社會群體在與他人互動的整個過程中,期望在他人心目中繼續維持一種個體化的良好形象,所以就需要綜合運用一系列不同的藝術方法和新的藝術技巧。戈夫曼將一種個體性的人生或者劇本本身比作一部人生戲劇,社會性的工作或者生活的本身其實本來就是一個人生劇本,表演者本身其實是社會個體或者是社會性組織,觀眾可以是生活環境中真實存在的,但又并不是完全屬于舞臺的人,也可以是存在于表演者想象中的人。
人在社會和其他個體中的形象呈現就像一個非常大眾化的舞臺,社會中的每個個體作為模擬大眾和個體舞臺上的表演者都應該十分關心自己如何能夠真正與他人的人生互動,以及在其他任何個體面前能否塑造良好的、能夠被他人真正所廣泛接受的形象。戈夫曼將進一步研究人們如何使用不同表演技巧和新的表現方法甚至可以同時左右他人的印象,以期在其他個體那里為自己的個人形象建立一個他人良好印象的研究過程統稱之為“印象管理”。網絡社交平臺中的用戶,在現實世界中他們都有屬于自己的既定角色,在這個角色的影響和限制下,他們必須做好自己在公眾面前的“印象管理”,不能夠完全盡情表現自我。
Plog即Photo-log,也被稱為“圖片博客”,是一種記錄日常生活碎片的一種新興方式。Plog是創作者通過拍攝日常生活中的照片記錄生活,后期通過文字搭配、貼紙裝飾以及涂鴉等形式對原照片進行修飾和美化,進而呈現在社交平臺上的一種傳播方式。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事都可以成為制作和分享Plog的主題,例如“疫情期間宅家Plog”“日常碎片Plog”“冬奧之旅Plog”“我的Plog日記”等話題前綴。許多用戶喜歡利用Plog的形式進行生活細節的分享,如在年底做年度盤點的重要月份里,相當一部分博主也會在美妝產品推薦、護膚品空瓶和年度愛用好物的照片上添加文字注釋和涂鴉等元素,以Plog的形式進行分享和“種草”?;诰W絡時代的大背景,無數表演者通過Plog形式在社交平臺進行自我呈現,在網絡社交中尋求情感共鳴。Plog以美化后的圖片為傳播信息的載體,本質是一種視覺傳播符號,Plog創作者的構思、創作、發布過程都體現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審美的需求日益提高。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提出了“擬劇理論”的觀點,并提到英美是一個相對的室內社會,表演一般都會在有明確邊界和時間限制的區域內進行,而表演促生的印象和理解就滲透在這一區域和時間跨度之內。人們把某一表演正在或可能進行的地方稱為“前臺”,而把那些與表演相關但與表演所促成的印象不一致的行為發生的地方稱為“后臺”。這一概念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又引申出了“中區”概念,即“前臺”與“后臺”之間還有起過渡作用的“中區”。
戈夫曼認為,在表演中是有區域的,這個區域就叫做“前臺”和“后臺”。“前臺”是一種制度化的既定存在,它所構成的先決條件業已由特定時空和特定的歷史環境提供,“前臺”要求人們呈現出理想化、社會化的自我形象。而“后臺”則是與“前臺”相對的概念,是與表演場所相隔離的、自我的、他人不能進入的場所,人們在“后臺”可以盡情釋放自己,暫時卸下“理想化”的面具,宣泄情緒,為“前臺”的表演做好準備。因此在“后臺”中,表演者更多地表現出自發性的自我。在“前臺”,人們呈現的是能被他人和社會所接受的形象。同理,可以將擬劇理論運用到社會互動中,那么人們在社交平臺,例如微信朋友圈、微博中的自我呈現本質上就是一種經過包裝的“表演”。人們把呈現給外界的部分當作表演的“前臺”,用心經營和構思,試圖完成人們給自己既定的人設,達到心理預期,也期望得到回應。當然,前臺和后臺是相對的,可以是但又不一定是一個固定的地方。有時,“前臺”和“后臺”可能是同一個地方,只是情境發生了變化,所以導致所謂的“前臺”變成了“后臺”。
Plog有圖片含義的補充以及滿足用戶自我表達欲望等特點,能夠滿足用戶自我形象建構的需求,從而完成在前臺上的“表演”。Plog采用文字注釋和一系列涂鴉裝飾對原圖所不能完整表達的信息給予了更好的補充。例如,Plog創作者在分享個人物品時對個人物品的解釋說明,在分享美食的圖片旁邊標注好食材的名稱、原材料,在分享穿搭的圖片上標注衣服、鞋子、視頻的品牌和搭配技巧等。還有許多用戶利用Plog的形式分享生活細節,如分享日常愛用物品的圖片上寫上使用感受和使用方法,在分享風景的圖片上標注拍攝當天發生的小故事或此時此刻的心境,無主題拍攝的生活寫實等。
戈夫曼認為,“表演”是特定的參與者在特定的場合,以任何方式影響其他參與者的所有活動。以特定的個體及其表演為參照點,那些做出其他表演的人成為觀眾、觀察者和協助參與者。戈夫曼還提出表演的形式是多樣的,有理想化表演、誤解性表演、神秘化表演和補救性表演四種類型,而本文中提到的Plog的創作絕大部分都屬于“理想化表演”?!袄硐牖硌荨笨梢岳斫鉃槿藗冊谏缃幻襟w上呈現經過包裝的生活方式,從而塑造出個人形象。簡單來說,人們展現給受眾的形象是我們希望受眾看到的形象,是人們為自己打造的“完美人設”。而有時人們“假裝高冷”,實際上就是一種“誤解性表演”。這種誤解有時候是表演者自己人為制造的,有時候是受眾的理解性偏差造成的。
在網絡社交平臺中,Plog會成為記錄生活的新型方式,是因為其與Vlog的相似原理,但進行比較后發現Plog的全民可參與度要高于Vlog的傳播形式,具體分析如下:
技術門檻降低,時間成本壓縮。Vlog是一種集文字、圖像和音頻于一體,經剪輯美化后的視頻日記,但入門門檻相對較高,需要掌握較為熟練的剪輯技術,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剪輯拼接;而Plog制作簡單且用時短,圖片的形式也便于與他人分享,不需要繁雜的專業技術,只需要善于捕捉生活的美好瞬間,加上一些真實的感受或想法,在原圖的基礎上進行簡單涂鴉和裝飾,就能創造出生動形象的Plog。Plog將創作者的意圖濃縮在照片上,便于傳播和分享。
圖片含義精準傳播與表達。Plog的風格多變,一切都可以按照創作者自己的喜好、個人風格來制作,Plog也是展示自我的形式之一。目前市面上有很多APP針對Plog這種新的生活記錄方式,不斷更新圖片編輯功能及“一鍵生成Plog”功能,加入多種文字風格、濾鏡、貼圖等Plog必備元素。與Vlog相比,Plog以純圖片形式展現生活,再配上靈動的文字就能夠向受眾更準確地解釋圖片內容,這樣的Plog有著與Vlog截然不同的表達空間和方式。
減少創作者后臺“暴露”的風險。擬劇理論的表演框架中認為,“人們能夠有意識地刻意控制自己的行為,展現出較為容易被他人接受的狀態,隱藏那些屬于真實自我而又不符合他人期望的行為”。“后臺”活動破除了所謂條條框框的規則的限制,更多的是表演者自發性真我的流露。在“后臺”,人們不必像在“前臺”那樣關注自身外部形象以及場景和布景的限制,其狀態更為自然放松。然而,表演框架中的“后臺”并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地方,仍有一些場景在某種情境中會轉變為“前臺”,而在其他情境中又會成為“后臺”。也就是說,在特定的情境下,“前臺”和“后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相互轉化。
梅羅維茨認為,當混合場景出現時,“前臺”和“后臺”的界限就不再明顯,而出現了一種“中區”區域。當受眾同時看到表演者臺上和臺下的行為表演的時候,表演者的行為自然就出現了“中區”現象。前文中提到,Vlog和Plog作為同類型的表達方式,難免會被作比較。對于用心經營“人設”的博主來說,“塌房”是最可怕的事情。如果博主通過Vlog進行日常生活分享,在錄制的過程中很多細節會暴露出博主真實的性格和習慣,對他們包裝自我也會有反作用;而Plog的呈現形式對于“后臺”的保護程度較高,便于用戶經營人設。
明星效應助推了Plog的流行。歐陽娜娜、古力娜扎等作為擁有一定知名度的明星,將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經歷拍照并以Plog的形式分享社交平臺,這種模糊的前后臺表演實際上就是一種中臺呈現。除了Plog呈現方式之外,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臺只有點贊、評論等選項,除此受眾無法直接表達其他的態度傾向,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用戶無法客觀地認識自己,這都是需要人們不斷去探索和討論的。又或者人們在社交平臺的日常呈現和表演過程當中,過分專注于在意自己“前臺”的搭建呈現,是不是會忽略享受人生和經歷本身,這都值得人們深思。
Plog通過對原照片的涂鴉和修飾,建構了創作者在社交平臺的形象,促進了創作者與受眾之間的情感聯結,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創作者也是受眾,Plog用戶往往具有雙重身份屬性。Plog用戶將個人隱私領域逐漸擴大為群體鏡像,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自我認同和身份認同的需求。
獵奇心理和從眾心理的驅使。前文中提到的“神秘化表演”是一種比較有趣的現象,人人都有獵奇心理和窺私欲,當人們在社交平臺看到感興趣的博主發布的動態,我們便想揭開這層神秘面紗去看看里面的秘密。Plog中展示日常生活細節的元素居多,滿足了受眾對博主真實生活的窺探欲和獵奇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Plog的流行。這種特殊形式的網絡圍觀促進了受眾的心理滿足感,也擴大了Plog的傳播范圍。Plog的呈現形式一方面滿足了受眾的窺私欲,另一方面在“后臺”轉變為“前臺”的基礎上,也增加了呈現內容的真實性,而真實互動也正是當下網絡時代自我呈現和受眾所追求的。
情感共鳴與情感宣泄。人性的自我與社會化的自我之間存在著本質區別,人們主觀上想去做某些事情與他人期望去做的那些事并不一定完全一致,當然也有可能基本是完全一致的,甚至有時人們可能會誤認為在這兩者之間可能是存在矛盾的。但有時人們會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刻意隱藏一部分真實的自我,而不是通過表演來表現出他人所期望的形象和角色。為了自己能夠真正在受眾心目中展現出一個非常理想化的角色形象,表演者就必須協調好自發性主我和社會化客我之間的矛盾。戈夫曼在他的理論中就是通過“前臺”和“后臺”這兩種描述詞的使用和區分來很好地協調這一矛盾。
建立與受眾的情感。不論在任何時代,信任與情感都是關系相處模式中最珍貴的元素,這就需要Plog創作者不斷通過需求滿足和體驗增幅來強化與受眾之間的信任感,也需要依托社交平臺和優質內容,保持更新頻率,找到獨特的風格和標簽,與受眾形成情感共鳴。在社交平臺中的互動,優質的Plog賬號能夠獲得眾多受眾的青睞,依靠的不只是內容,還有依靠內容建立起來的信任與情感。
Plog良性的發展是需要用戶進行內容的生產與情感的建立,尤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讓網民重拾對分享的信任,畢竟最底層的邏輯就是基于“熟人模式”下的口碑營銷,因此在Plog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如何通過對用戶行為和分享內容進行規范,提升內容與受眾情感的關聯度和粘性,才是首要條件。
在匿名化的網絡社交中,對Plog用戶來說,更需要創作出優質的內容、舒適的體驗場景,要懂得如何處理好內容創作的純粹性和商業性。Plog分享的實質是用戶與受眾之間的信任與情感關系的建立,切忌過度消耗受眾的信任度。
從近年來Plog的流行可以看出媒介轉向的特點,在新媒體生態下,在社交平臺用Plog的方式進行網絡社交,也是在“前臺”與“后臺”的轉換中不斷尋找真實的自己、探求本真。比如歐陽娜娜,在大眾面前她是歌手、女藝人,因此她在公開場合亮相和參與綜藝時就處于“前臺”的視角,她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對自己的身份進行定位,也會受到一些表演的限制。但是在自己注冊的個人微博賬號、小紅書賬號上,就身處自我呈現的“后臺”,可以將不同于公眾場合的自我形象進行呈現。
但人們依舊要思考,無論是明星藝人還是素人的Plog分享,看似“后臺”展示,實則是否是另一種“前臺”表演;如今一些社交軟件的“一鍵生成”、濾鏡以及自動剪輯,將人們的注意力不斷吸引到“前臺”的搭建上,“后臺”中真實的自己是否會被遮蔽。顯然這都是需要冷靜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