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文
(湖南文理學院 湖南 常德 415000)
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與少數民族群眾的實際活動密切相連,體現著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生活,是一種不可復制的文化資源。但是,在全球一體化、加速近代化、強勢文化向弱勢群體的沖擊下,我們的社會文化環境也隨之產生了很大的改變,它對人類的生活和文化傳統構成了巨大的挑戰。湘西民俗體育文化與旅游相結合,既是以民俗體育文化為載體,又以旅游資源發掘、整理、傳承和發展民俗體育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這種方式的有效運用,可以讓民俗體育文化的文化更好地實現它的社會文化功能,從而在維持一個健康的社會運行中具有一定的文化傳承作用。
湘西擁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特有的自然風光,使得這里的旅游業在近些年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目前,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鳳凰歷史文化名城、猛洞河著名的浮河等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區。通過對區域旅游的開發與經營,旅游產業在當地產生了一定的知名度,并逐漸成為當地的經濟支柱。
湘西民俗多樣,具有悠久的民族傳統和源遠流長的民族傳統文化,其民間傳說、音樂舞蹈、民俗體育活動、少數民族的建筑和服裝,都具有很強的民族特征。湘西民族歌舞多樣,歌舞表演充分體現了湘西民族的勤奮、勇于創新的生活風格;民俗文化的活動是多種多樣的,如土家族“社巴節”、“趕年節”;苗族“四月八”、“趕秋節”、“六月六歌會”等各種節慶形式,吸引著人們的眼球。湘西少數民族體育旅游和旅游業具有非常豐厚的資源,具有特有的民族風情、輝煌的民間體育和美麗的風景;慶典儀式的多樣性,在國內尚屬少見。
湘西地區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數量眾多,但其地方特色明顯,地域特色明顯。從一個國家保存下來的傳統運動中,我們可以看到它的一些發展軌跡,感受它的生命之美。社區生活空間的差異表現了區域特征,體現了獨特的民族運動環境和區域的體育氣氛,是其它地方所沒有的。比如,“跳馬”、“打飛棒”、“賽龍舟”、“苗鼓”、“舞獅”、“上刀梯”,這些都是苗族的特色。若加以適當的發展,并發展成為一項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民俗運動和旅游業,就可以充分展示湘西少數民族民族運動與旅游業的地域特色,從而更好地利用當地特色,來吸引更多的游客。湘西的自然條件是多種多樣的,這使得湘西的少數民族民俗呈現出多元化、錯綜復雜的特點,所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其實是一種地域上的文化差別。各民族生存于特定的自然環境,其所產生的價值觀念、審美觀念,與其所在地區的環境密切聯系,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湘西地區錯綜復雜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湘西各民族的習俗和習俗。從時間上看,很多民俗體育都是有規律和季節的。例如,苗族“四月八”、“六月六歌會”、“趕秋節”,土家族“打春節”、“社巴節”等,都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獨特的民俗體育旅游資源,使其自身具備多種功能,主要體現在:(1)健身功能。民俗體育是指游客通過身體的形式進行直接的鍛煉,從而達到身體的協調發展,得到鍛煉身體、愉悅心情、促進健康的效果;(2)觀賞功能,以民族運動為載體,讓游客領略到了競技競技的精湛技藝;(3)參與功能。民俗體育運動具有娛樂性、大眾性、對抗性等特征,并且易于掌握,深受廣大游客的喜愛;(4)娛樂功能。湘西各族群眾的體育運動,是各族群眾智力的集中體現,具有很強的休閑和娛樂性,使游客在節日期間獲得了愉悅的心情;(5)科學考察功能。每個體育項目都有其產生和發展的歷程,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獨特的精神,從這個民俗體育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文化、藝術等等;(6)教育功能。民俗體育運動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最直觀地體現國家的精神風貌,具有良好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在我國,經濟和社會飛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地改變。現代潮流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對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居民的日常消遣方式進行了調研,結果表明:打麻將、看電視、上網成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在傳統的民俗體育項目中,參加民俗體育活動的 人數較少,尤其是在傳統的傳統文化中,人們更多地參與到傳統的文化遺產和發展之中。有些人是活躍于民俗體育的,卻始終以各種形式改造和剪裁傳統體育項目,以適應新的發展趨勢,使得傳統的傳統體育項目喪失了其民族特色、歷史風貌、文化內涵和魅力,導致其原生態性退化。
民俗體育旅游人才素質對其旅游接待能力有很大的影響決定著它的可持續發展。湘西土家族地區的民俗體育文化旅游專業技術人員,包括從業人員、市場運作和監督管理人員。湘西民俗體育文化和旅游業的從業者普遍素質偏低,多數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專業訓練,對湘西民俗體育文化的內涵和魅力也沒有很好的了解和掌握,缺少專業的技術。區域民間體育旅游的經營和管理人員大多未能準確掌握其發展的內部規則,導致其監督措施不到位、效果不明顯。
旅游服務設施建設的健全能夠改善游客的欣賞感和舒適度,是促進景區旅游迅速發展的一個主要物質條件。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山區多,地勢險峻,加上區域內的經濟條件較差,運輸條件不夠健全。因此,許多民間藝術運動景點的可入性非常低,現存的大部分運輸工具大多缺少便捷性、快速性和舒適性;民間體育場所數量較少,特別是高檔的體育場所少;同時,還需要完善旅游配套設施,特別是供水、供電、衛生等方面;應急管理、旅游購物、信息咨詢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遠遠不能適應城市旅游的迅速發展。
在我國,由于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物質和精神追求的要求不斷提高,湘西屬于老、少、邊的地區。在貧困的地方,許多青年被迫離家打工,以改善自己的家庭的生存條件。而湘西地區特有的民俗體育文化又帶有明顯的民族屬性,且不同民族間的排斥心理,使得許多傳統的體育傳統產生了“斷代”的危機。另外,一些演藝公司以高價從民俗體育文化中挖掘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者,導致了傳統的優秀傳統人才的流失,從而對民俗體育和旅游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現在,農村游已成了一種非常流行的旅游方式,然而僅僅靠觀光已無法讓人滿意,并且難以挽留和下次再來。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去游覽的地方,去體驗當地的民俗文化、民俗風情,這樣既可以讓自己得到輕松,又可以了解到當地的風俗習慣,為旅游者增添文化的底蘊。當前,湘西民族風情村落在發展的進程中,多數村落都是借助當地特有的自然條件進行運動。例如,在湘西的“大步行”線路上,就有兩個具有中國民族風情的村落;一個是花垣縣的十八洞村,一個是吉首市的德夯村。但是光是步行,就忽略了湘西的深厚的民俗、體育和旅游資源,像蕩秋千、抵杠、跳竹竿等,還有一些已經被開發的民俗體育文化項目,還存在著“散、雜、差”的問題,導致民俗體育文化和旅游資源無法充分結合,無法充分地吸收旅游者,無法充分利用湘西的少數民族風情村落的整體優勢。
目前,湘西少數民族的特色村落民間藝術和運動項目仍保留著原有的風貌,這與交通條件、場地設施等因素有關,湘西一些具有民族特點的村落,其設施和設備稍顯滯后,在發展的道路上,往往會出現信號、交通便利、場地規模等問題,制約了發展的開展。根據調查了解到,目前已存在較多的廢棄、陳舊的傳統民俗體育文化設備,如德夯村八人秋千閑置于野外,未進行維修保養,導致八人秋千設備老化,無法再用。另外,傳統的運動設備的制造不但在人工費用上花費較大,資源也是一樣,也有很多問題。因此,由于缺乏必要的配套,不但會對民俗體育文化和其它運動的發展產生一定的負面作用。
湘西少數民俗體育觀光資源是集健身、娛樂、觀賞于一體的綜合性資源。它是湘西各族人民歷史悠久、地域特色鮮明的集中體現,是中國歷史悠久、地域特色鮮明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我國傳統文明璀璨的明珠。湘西少數民俗體育旅游的發展仍處在起步階段,許多少數民族的體育旅游資源都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整理、篩選和升華,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實現從潛力到效益的轉變。
湖南西部作為“橋頭堡”,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良好的發展前景。由張家界至德夯、王村、鳳凰,在渠道和其他地方,都有發展苗族、土家等民族特色的體育旅游項目。所以,在體育旅游發展中,如何實現區域性的協同發展成為當務之急。如何正確處理好民俗體育的發展,既能充分利用地方旅游業的綜合效益,又能促進國家統一,利于民族地區的和諧發展,實現社會的全面發展。
“求同”是指湖南旅游產業發展的戰略性“求同”,充分發揮張家界和鳳凰等知名旅游景區品牌的作用,促進體育旅游資源共享、市場交流、產品優化、區域合作,促進體育旅游產業發展雙贏,構建“大湘西”旅游發展的新格局。其基本要素有:戰略服從、資源共享、線路連接、形象搭車、推廣合作。戰略上的“求異”,是指在不違反地區整體發展規劃的情況下,突出當地的特點,發展出具有鮮明特點的產品;開發特色旅游產品,開辟區域旅游新途徑,攜手創建“大湘西”運動旅游品牌。可以從形象定位、功能定位、市場定位、市場定位、成功的旅游策劃和發展的成功案例等幾個角度進行。
湘西是多民族地區,可開展體育活動的項目很多。現在已經發展了一部分,但是這僅僅是很少的一部分,還沒有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品牌。像“打飛棒”、“搶貢雞”、“跳馬”;苗族“爬竿”、“摔跤”、“上刀梯”;侗族“搶花炮”、“草球”;瑤族“人龍”和“大陀螺”。這些運動旅游的發展,至今還沒有被充分利用起來。
充分利用好西部的發展機遇,拓寬融資途徑,采取國家、集體和個人的方式;采取多種形式、多種經營方式、全社會辦民俗體育旅游的新模式,加強民族體育旅游的基礎建設和服務支持,以適應廣大游客的多元化需要,并將其融入到當地的自然、人文環境之中。
高品質的旅游服務離不開高素質的專業人士。發展湘西民俗體育旅游,急需一支高素質的專業隊伍。民俗體育旅游經營者能否擁有開闊的眼界和良好的資源配置能力,這就決定了傳統的運動文化的發展與沒落,即經營者要有遠見的觀念和現代的經營素質。要發展和管理民間運動的民間體育人才,必須在人才觀念和人才政策上進行革新和改革。加強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專門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推動民俗體育旅游事業的繁榮發展。
要組織多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舉辦登山運動、參加各類民族傳統體育賽事;同時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介的優勢,借助新聞媒介對湘西地區的特色和優勢進行全面的展示。調研結果顯示,湘西地區的發展潛力很大,其發展前景十分看好。我們必須意識到,這是一項長期的、需要持續的、需要各方的努力,在各個方面都要進行有效的協調和合作,只有這樣,我們的民俗體育文化資源開發才能有一個更加輝煌的未來。
湘西分為兩大塊,分別是南邊和北邊,每一塊都有各自的特色。北部地區土家族人口眾多,土家族有“趕年”、“元宵節”、“向王節”(六月六)、清明、端午、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等。龍燈、獅子、竹馬、玩貝殼、劃荷花舟等運動項目尤為突出;南部苗族主要的傳統節日為“趕秋”,即舞獅、上刀梯、鼓舞;民間體育項目有打猴鼓、蕩八人秋千等。苗族和土家族是我國少數民族傳統節日體育資源較為豐富的。
節日體育資源是我國少數民俗體育資源的凝聚,也是對外觀眾、傳媒宣傳自身民族運動的重要載體。只要是體育資源產業化成功的地區,就必然會有廣泛的民間節慶,比如,元宵節、四月八、龍舟節、趕秋節、百獅會等,這些都是以節慶為載體,大力宣傳民俗體育文化,成為湖南民運會的官方比賽。并獲得了許多獎項,是一張高水平、標準化的、推廣民族節慶和體育運動的品牌。湘西各民族的傳統節慶具有良好的旅游價值,而發展民族傳統節慶是發展民族傳統運動的良好方式。在旅游者、民族節日、客源地,民間體育資源與其工業化生產之間有一種周期關系,節慶是推動和擴展民間體育活動的重要因素,而民間體育資源的工業化將為其帶來持久的經濟效益。
湘西州政府要大力扶持民族體育、旅游、民俗、旅游等方面的發展,推動民俗體育和旅游的融合,推動民俗體育和旅游業的融合,實現互利雙贏,“回歸自然、融合、融合、共享”是當前旅游業發展的潮流,它體現了當前民眾的消費需要,明確了今后的發展方向和總體模式。根據調查,對中外旅游者最有吸引力的是風景名勝,其次是歷史和文化。湘西風景秀麗,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資源,在海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可以利用張家界、古城鳳縣、猛洞江、桃花源等景區的天然資源,選擇具有一定的娛樂性和觀賞價值;在旅游區進行具有民族特色的運動項目,不僅可以促進民俗體育文化資源的開發,還利于邊區的旅游業發展。
將湘西民俗體育文化的文化內涵融入湘西旅游總體形象,在推廣活動中創新營銷方式,健全市場經濟制度,根據市場需求發展民族民間體育;推動民俗體育文化和旅游業的良性發展。保障湘西民族傳統文化旅游及體育活動的旅游資源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從而推動文化體育和傳統運動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少數民族民間體育是由民族祖先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寶貴的民族文化形態。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很多民間體育項目也漸漸喪失了它的主體性,有的甚至因為長久以來的被忽視而漸漸消亡。當前,我國民間體育事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必須把握好這一契機,加強對民族民間體育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