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明 魯 飛
(1鳳陽縣農學會,安徽鳳陽 233100;2鳳陽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233100)
近年來,鳳陽縣在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建設、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圍繞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在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工作中不斷探索創新,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小農戶在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困難,補齊了產業振興短板,促進了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和縣域農業農村經濟發展[1]。
1.1.1 主要農產品生產保持穩定。2021年糧食種植面積147 220 hm2、總產84.14萬t,同比分別增長0.86%、1.09%。生豬存欄24.37萬頭、出欄50.1萬頭,同比分別增長23.77%、10.17%。稻蝦共作總面積達到2 000 hm2。實現水產品總產量5.736萬t,同比增長3.6%。蔬菜播種面積3 320 hm2,同比增幅4.84%。上市蔬菜產品11.72萬t、實現產值51 04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4.85%、3.72%。
1.1.2 特色品牌農業規模不斷壯大。各類特色水果種植面積1 333 hm2以上,蔬菜、草莓等果蔬種植面積10 000 hm2以上。綠色、無公害農產品達186個,“三品”認證面積40 000 hm2。御膳麻油獲得“安徽老字號”、中國地標商標保護認證和綠色食品安徽50強稱號,“鳳寶面粉”成為中國馳名商標,“皖東牛”正式入選國家黃牛品種名錄,“大包干”成為農產品公共品牌。“鳳陽花生”“鳳陽貢米”獲得國家地標保護認證。鳳寶小麥粉和鳳凰嶺稻米綠色農產品加工供應基地獲得省級認定。
1.1.3 農業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在“一嶺分江淮、一道看滁州”江淮分水嶺風景道建設引領下,農業產業新業態得到了長足推進,全縣市級以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14個、農家樂經營戶100家以上,國家、省、市級“一村一品”示范村分別達到1、3、33個,小崗村、大王府村成為安徽省文化旅游名村,小崗村、大王府生態農博園、九天生態園被授予省級休閑旅游示范點稱號。全縣培育電商經營主體900家,成功創建省級農村電商示范鎮2個、示范村6個、示范網點2個、示范園區1個,年網絡銷售額超1 000萬元電商企業6個、超100萬元農村電商品牌3個。
1.2.1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和帶動能力不斷壯大。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1 803家,入社農戶9萬多戶,社員較非社員年均增收20%以上。家庭農場總數達1 103家,家庭農場土地經營規模達到8 593 hm2,從業人數3 541人,年銷售農產品總值3.3億元。全縣百畝以上種糧大戶636戶,經營面積達16 613 hm2。
1.2.2 農業產業化經營質量不斷提高。全縣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45家,其中國家、省、市級分別達到1、12、32家。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9家,其中省級5家。
1.2.3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管理不斷規范。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審批誰負責原則,圍繞償債能力、資金流動、分紅派息、關聯交易等方面,組織市場監管、農業農村、金融管理等部門,在全縣范圍內開展“空殼社”專項集中治理整頓活動。通過排查清理,全縣共有162家“空殼社”被依法取締。
截至2021年底,全縣注冊農機專業服務組織335家,開展托管、代耕代種的服務組織115家。農機服務組織圍繞耕、種、收、防等環節開展社會化服務作業面積284 667 hm2,占全縣農機服務總作業面積的70%,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69.34%。在作業服務中,由專業化服務組織根據農戶農事活動需求自由選擇,開展“你點我供”的菜單化服務。府城鎮紅旗手農機化示范大院每年提供“四位一體”服務近6 667 hm2。通過社會化服務組織的集約規模服務,帶動了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實現了多贏。2021年,鳳陽縣被農業農村部授予“全國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稱號[2]。
1.4.1 堅持真金白銀政策引領扶持。自2011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先后出臺了《鳳陽縣促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獎補辦法》(鳳發〔2011〕13號)、《鳳陽縣推進鄉村振興促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獎補辦法》(鳳政〔2021〕4號)等具有鳳陽特色的地方政策,每年投入2 000萬元左右財政資金,對在縣域內從事農業產業的大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予以獎補激勵。在現代農業獎補辦法的激勵下,總鋪鎮萬畝“五色”水果、官塘鎮鳳淮村千畝瓜蔞種植等57個特色主導產業基地已成規模,形成了大戶帶動、小戶聯動,大戶經營、小戶參與的農業轉型發展有機銜接新格局。
1.4.2 推進電商幫扶利益聯結扶持。積極引導鳳寶糧油、御膳油脂、蘭花蜂業、安徽豐逸家居等一批企業,參與“電商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脫貧戶)”模式項目,電商企業直接采購農戶小麥、芝麻、大米等產品,幫助農戶解決銷售問題,同時提供就業崗位,給予就業幫扶。鳳寶糧油單個企業帶動農戶達到千戶以上,人均增收達2 000元。
1.4.3 組織開展產銷對接活動帶動扶持。僅2021年就先后組織產銷對接活動10場次,線上線下銷售額達1 800萬元,其中銷售脫貧戶產品8.5萬元。充分發揮農村電商網點服務能力,通過農村“電商網點+農戶”的鏈接機制,幫助小農戶有效對接市場。板橋鎮羅劉村、二鋪社區和燃燈社區等綜合服務點,利用電商平臺和自身渠道,幫助小農戶推廣銷售糯米、雞蛋、老公雞和西瓜等農副產品,單站點帶動脫貧戶6人以上,人均增收達1 000元。
1.5.1 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2011—2020年,全縣累計投入各類資金14.62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68 667 hm2,占全縣耕地面積的63%。
1.5.2 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全縣旱澇保收面積達43 160 hm2。特別是淮干行蓄洪區調整和工程建設,使保護10萬多人、13 333 hm2耕地的淮河大堤、濠河大堤的防洪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1.5.3 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運用。“十三五”以來,累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666 667 hm2以上、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1 333 333 hm2以上、綠色防控技術133 333.33 hm2以上、優質高產栽培等技術推廣覆蓋率達95%以上、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
1.6.1“三權分置”工作成果不斷鞏固。全縣確權地塊1 129 938塊,完成確權面積100 713 hm2,建立檔案農戶數13.95萬戶。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積極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健康、有序流轉,放活土地經營權。截至目前,全縣土地流轉總面積43 833 hm2,占土地確權面積的43.5%。454個林業大戶流轉林地面積3 693 hm2。
1.6.2 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鳳陽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018年全面完成,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或經濟合作社組建實現了全覆蓋。小崗村通過股份合作制改革,使農民和集體的利益得到了緊密結合,從40年前“戶戶有田”到40年后“人人持股”和“人人分紅”。2020年度小崗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再次獲得了人均600元的分紅,加上享受村集體購買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農作物保險,人均獲益超千元。2021年4月25日,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推進會暨農業農村政策與改革工作會議在小崗村召開。
1.6.3 持續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大力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讓農民真正成為集體資產的主人,實現了集體經濟投資運營多元化。2020年,全縣年經營性收入30萬~50萬元的村36個,50萬元的村以上28個。到2021年底,全縣50%村的集體經濟收入超20萬元,其中50萬元以上的村達43個,占比20.28%。
1.6.4 探索開展土地股份合作社試點。2020年11月份,選擇棗巷鎮張王村巷東村民組組建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以鳳陽縣棗巷社區淮河供銷合作社有限公司為依托,農民以土地的經營權作為主要出資方式,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轉化為股權,并按照股份從土地經營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分紅。截至2021年底,全縣共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3家。
目前,鳳陽縣仍存在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銜接不緊,農民來自于農業產業化和產品鏈條收益不充分等問題。
特色產業發展投入不足,小農戶參與度低,與品牌化、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受近幾年經濟下行、食品加工行業低迷影響,部分企業停產、破產。現有企業產品單一、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
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投資標準低,農業生產條件根本改善還需要長期投入,農業抗災減災能力不強。
一是保持幫扶政策的總體穩定。嚴格落實“四不摘”的要求,保持現有的幫扶政策、現有的資金支持和幫扶力量總體穩定。二是健全完善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繼續對已脫貧人口開展監測,持續跟蹤收入變化,確保“兩不愁三保障”的落實和飲水安全問題的解決[3]。對于易返貧致貧人口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三是持續壯大幫扶產業。繼續加強經濟發展薄弱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圍繞產業發展,鞏固提升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讓農民在產業發展中獲得更多紅利。
一是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面提高農村土地的產出能力。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有序推進各類土地統籌利用,因地制宜開展復耕復種和結構調整。二是調優種植結構,打造77 333 hm2優質糧基地和糧食產品加工集群,提高鳳陽糧食產業鏈水平。三是圍繞科技強農、機械強農[4],加強技術指導服務,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抓好病蟲害綜合防控,全面推廣科學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服務條件建設,鞏固拓展社會化服務成果,實現糧食生產減損增收、提質增效。
一是圍繞縣域主導產業、特色產品的生產、加工、服務、經營等各環節,招大引強涉農龍頭企業和農業領域領軍人才。二是圍繞全省“158”行動計劃和“五個一批”工程[5],全力打造以小崗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為核心的產值超50億元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按照地域特點打造特色產業經濟片區,創建特色主導產業生產經營基地,扶持本地農業經營大戶因地制宜開發農業經營項目,帶動小農戶經營。三是開展優質稻米“一縣一特”全產業鏈創建。依托地理標志產品“鳳陽貢米”,在府城鎮、總鋪鎮、黃灣鄉等鄉鎮建設一批萬畝綠色優質水稻生產基地,輻射帶動鳳陽縣33 333 hm2優質水稻種植,重點培育一批以水稻為主導產業的產加銷一體化稻米全產業鏈企業。四是大力實施農業品牌戰略。積極打造“小崗”“大包干”公共品牌。著力發展“鳳陽黑豆”“黃泥鋪葡萄”“鳳陽藍莓”“皖東牛”“花園湖螃蟹”“御膳麻油”等鳳陽特色品牌,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申報“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及產品認證,放大品牌效應。五是優化鄉村休閑旅游業。依托資源稟賦,發展田園觀光、農耕體驗、文化休閑、科普教育、健康養生等業態,提升“九天生態農業園”“大王府農博園”“健民藍莓園”等發展質量,建設一批高標準休閑農業產業園區和休閑農莊。
社會化服務是解決種田難問題和服務小農戶的必然選擇。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凝聚各方力量,全力提升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服務能力。一是堅持政策性扶持。做到政府扶持政策不能丟,事關社會化服務組織的農機購置補貼、重點項目等向他們傾斜,加大優惠貸款服務促進農機專業服務組織引進新機具、新技術,增強服務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6]。二是突出規范化建設。健全組織管理機制,逐步提高社會化專業服務組織管理水平;健全利益分配機制,增強服務組織內生動力、管理能力、經營活力。三是加強市場化運作。鼓勵社會化服務組織向市場找服務,以優質服務贏市場;加大社會化服務向農業生產全域拓展力度,推進農業生產全程化服務,開展訂單作業、合同化服務;加強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實現全程社會化服務的信息化管理。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力爭釋放出更大紅利。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推進第2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積極探索創新鄉村振興進程中的“鳳陽經驗”。一是加強對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支持。著力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專業化、信息化、市場化水平,不斷滿足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樣化服務需求。二是鼓勵和支持農村居民資產性收益。加強對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行為監督管理,探索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主實施的規范化管理辦法,推動建立以維護農民權益和促進鄉村振興為導向的利益分配機制。三是推動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發展農產品適度規模經營;進一步加強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建設,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前提下,發揮好集體經濟組織在土地流轉中的服務作用,引導土地經營權健康有序流轉[7]。四是不斷豐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分享更多產業增值收益;加強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和管理信息網絡平臺建設,逐步實現集體資產管理信息化、規范化和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