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林珍
(福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18)
福州是我國南方冬種馬鈴薯主產區之一,全市馬鈴薯冬種面積占福建省的80%左右。福州冬種馬鈴薯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次年1月下旬播種,2月下旬至4月下旬收獲。由于冬種馬鈴薯充分利用了冬閑田的優勢,實現冬種春收,這與北方主產區馬鈴薯的收獲季節相反,正好彌補了北方馬鈴薯鮮薯淡季供應缺口,打破福州市春季馬鈴薯市場供給瓶頸,提高福州市冬種馬鈴薯生產的市場競爭力。
一直以來,福州市馬鈴薯科研和生產多注重高產、高抗,而優質、特色馬鈴薯品種的選育及推廣相對滯后。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具特色、有特殊食用和保健作用的馬鈴薯品種倍受消費者青睞。
為加強東西部農業協作,根據福州馬鈴薯生產實際,2019年福州市農科所從甘肅定西引入優質紫馬鈴薯品種“黑金剛”進行栽培,旨在推動以特色優質馬鈴薯生產為主的冬種特色農業,促進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開辟新途徑,助力鄉村振興。
“黑金剛”原產秘魯,耐寒性、抗旱性強,福州地區冬種生育期90 d左右。植株直立,株叢茂盛,株高80 cm左右。莖橫斷面三棱形,主枝發達,側枝少,生長勢強。植株葉片深綠,莖、花、薯塊等均為紫色。
薯塊富含花青素和硒元素,并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鐵、磷、鉀、鎂等多種營養物質。經檢測,“黑金剛”每100 g薯塊含維生素C 217 mg、花青素42.8 mg,其黑色素含量是普通黑色食品無法媲美的。據了解,黑色素中含有抗癌物質花青素,這也使其成為抗癌先鋒食品,并且在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抗衰老、養顏美容和提高人體免疫力等方面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黑金剛”薯塊呈橢圓形,薯皮光滑,并富有色澤;薯肉營養豐富,沙粉悠綿,味道清香。單株結薯6~8個,單薯重120~250 g,最大可達350 g,一般產量22.5 t/hm2以上。“黑金剛”薯塊皮、肉皆為黑紫色,皮薄,薯肉富含水分,蒸、煮后其肉質色澤呈晶體亮麗藍紫色。薯塊休眠期60 d左右。
福州市農科所試驗田表現如下:2019年試種0.13 hm2,平均產量33.48 t/hm2;2020年小區比較試驗折合產量37.00 t/hm2,試種0.2 hm2,平均產量35.17 t/hm2;2021年區試折合產量38.05 t/hm2,示范種植0.2 hm2,平均產量33.24 t/hm2。
連片示范產量表現如下:2020年在連江縣丹陽鎮新洋村連片種植3.33 hm2,2021年3月組織專家現場測產,在霜凍為害嚴重的情況下,連片產量仍達到22.85 t/hm2,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同年,在連江縣曉澳鎮長沙村復墾地連片種植2 hm2,平均產量29.56 t/hm2。
當前,馬鈴薯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導作物之一。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國,但卻不是馬鈴薯生產強國。因此,明確我國馬鈴薯產業發展方向,提高種植戶收益,確保馬鈴薯產業的健康發展是十分必要的。“黑金剛”等紫馬鈴薯在福建省種植面積非常少,但其價格卻是普通馬鈴薯的3~4倍左右,在農村種植前景較好。并且“黑金剛”生育期短,冬種不影響下茬糧食作物生產。可見,紫馬鈴薯“黑金剛”是比較理想的經濟兼糧食作物,發展前景廣闊。
2.1.1 時間選擇。“黑金剛”屬偏早熟品種,生育期短。喜涼怕熱,土壤溫度在13~18℃時發芽成苗速度最快;當環境溫度在16~22℃時地上莖葉生長旺盛;地下薯塊膨大發育的適宜溫度在16~28℃。薯種栽種時,土壤溫度長時間處在10℃以下,則容易產生爛種、不出苗等問題;植株生長期內若長時間溫度低于10℃或高于25℃,莖葉生長就會偏弱、變差;薯塊膨大期若長時間溫度高于20℃,膨大速度就會變慢,當溫度高于30℃時,薯塊停止膨大。福州冬作栽培一般在11月中、下旬到次年1月下旬播種,3月中、下旬到4月下旬收獲。綜合福州地區氣候特征以及歷年來極端天氣出現的時段及特點,為避開大田出苗期遇寒潮等低溫天氣,福州冬作馬鈴薯播種宜安排在元旦前后進行。
2.1.2 種薯處理。根據播種時間,提前20 d左右切薯塊。切塊前應做好種薯挑選,去除病蟲薯并用高濃度酒精做好刀具消毒工作。用種量一般情況下掌握在1.88 t/hm2左右,薯塊以三角形為宜,大小掌握在30~40 g,不宜過大或太小。同時,每個薯塊要確保有2個芽眼,切口沾草木灰。“黑金剛”薯塊中含水量豐富,因而薯塊切完后應擺放在地上晾干,然后堆放在相對密閉的室內。堆種分層擺放,以不超過5層、層寬1 m左右為宜,每層覆蓋細沙,不宜過濕,以免爛種。堆放催芽15~20 d,待芽長出1 cm左右,即可移栽。
2.1.3 大田栽種。“黑金剛”屬茄科,忌重茬或與甘薯、煙草、辣椒、茄子等茄科作物輪作。“黑金剛”走根長,結薯離植株較遠,根據此特點,宜選擇耕作層深厚、肥沃、土質疏松的大田進行種植,采用寬行窄株栽種。深耕起壟,壟高25~30 cm,畦面寬70 cm,沿畦中線開直溝,溝深15 cm左右。溝中施基肥,施有機肥4.5 t/hm2、高鉀硫基復合肥0.75 t/hm2,施后拌土。薯塊擺放時,薯芽朝上,盡量讓根系扎得更深,以提高抗旱及養分汲取的能力,防止后期綠薯發生;單行擺放,株距25 cm左右,確保苗株達到4.50萬~5.25萬株/hm2。隨后蓋土,覆土層8~10 cm。覆蓋黑膜前噴施除草劑,膜寬應盡量包住壟,邊緣用土封緊壓實,以利于保溫、保濕,提高畦內土壤溫濕度,促使馬鈴薯出苗快、長勢好、熟期早,同時還可減少綠薯的發生,控制田間雜草,減少工時。
2.2.1 苗期管理。薯種栽種后,要確保土壤水分充足,過干將影響出苗。有條件的地方應進行一次灌溝,溝中水深約10 cm即可。大約15 d莖芽頂出土層,陸續出苗。此時,盡量在陰天或者10:00之前和16:00之后及時破膜放苗,以防造成高溫燒苗。齊苗后使用磷酸二氫鉀葉面肥噴施1次。“黑金剛”苗期對氮肥的需求量大,可以隨水沖施尿素,確保植株長勢旺盛和強壯,增加葉片的光合面積,提高光合作用能力。
2.2.2 花期管理。“黑金剛”花期對鉀肥的需求量增加,應視生長情況使用磷酸二氫鉀葉面肥根外噴施1~2次。花凋謝前后,可使用高鉀復合肥75 kg/hm2水溶后沖施。花凋謝后,用磷酸二氫鉀葉面肥根外噴施1次。施肥的同時,要注意花期適時控旺。若地上莖葉生長過旺,會影響地下莖塊生長,因而在“黑金剛”莖葉開始封壟或者零星長出少量花蕾時噴施多效唑、矮壯素等控制植株徒長。同時,結合去分叉、摘花除蕾和掐尖手段,控制主莖生長點和植株頂端生長優勢,配合隨水沖施鉀肥,促使根部和薯塊迅速生長。“黑金剛”花期對水分的需求量大,干旱不僅影響地下塊莖生長,也會造成土豆外皮損傷,影響土豆品質。此時可以利用淺水灌溝,以保持土壤濕潤。
2.2.3 薯塊膨大期管理。相對而言,薯塊膨大期是“黑金剛”需求鉀肥最多的時期,田管以追施鉀肥為主。每次隨水沖施75 kg/hm2高鉀水溶復合肥,以促“黑金剛”薯塊膨大以及薯塊中干物質、淀粉等的積累。同時,應控制好氮肥施用量,以防因地上部莖葉徒長而影響地下部薯塊膨大。
“黑金剛”生育期短,栽種時氣溫偏低,因此,只要在栽種前做好土壤和種薯的消毒處理,栽培上就很少發生病蟲害。生產上要重點關注早、晚疫病和蚜蟲及地老虎的為害,加強栽培田管中的有效預防,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防治原則。
2.3.1 早疫病防治。“黑金剛”早疫病主要為害植株葉片,可引起葉片黃化、干枯直至脫落,影響植株早衰。早疫病以前期預防為主,栽培防治上忌偏施氮肥。當葉面出現一些零星不規則斑點狀時,可選用70%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500 mg/kg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 mg/kg或4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 mg/kg,藥液用量900 kg/hm2。每隔7 d噴1次,輪換噴施不同藥劑,共噴2次。
2.3.2 晚疫病防治。晚疫病可為害葉片、莖和薯塊,一般在花期前后出現病狀。病斑開始時呈不規則的黃褐色斑點、邊緣水漬狀,葉背布滿白霉,形成霉輪。“黑金剛”晚疫病以預防為主。開花前后,一經發現田間病株應立即予以撥除,就地深埋,并在全田噴施2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500μL/L或80%代森錳鋅干懸浮劑800μL/L或58%甲霉靈錳鋅500μL/L,藥液用量900 kg/hm2。間隔7 d噴藥1次,輪換用藥,共噴2次。
2.3.3 蟲害防治。“黑金剛”的主要地上害蟲有蚜蟲、瓢蟲和甲蟲等,地下害蟲有地老虎和蠐螬等。地上害蟲防治,可施用20%甲氰菊酯乳油2 000μL/L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500μL/L;地下害蟲防治,可選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μL/L或90%敵百蟲800μL/L灌根。
當“黑金剛”成熟時植株莖葉大部分轉黃并逐漸枯萎,收獲前7 d停止澆水,以降低薯塊含水量,使薯皮老化。宜選在晴天收獲,晴天土壤干爽,挖出的薯塊帶泥少,薯皮干燥,有利于薯塊貯存。薯塊挖出后稍微晾干再采收,避免暴曬。另外,“黑金剛”薯皮薄,薯塊含水豐富,采收時盡量避免機械損傷,提高商品性。采用紙箱分級包裝運輸,減少薯皮破損,提高經濟效益。
“黑金剛”芽眼淺,發芽能力強,宜存放在陰涼干燥通風處,避免陽光照射,堆放高度不超過1 m。同時庫房不能堆滿,保持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