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月元
(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河北承德 068450)
紅松(Pinus koraiensisSieb.et Zucc.)為裸子植物、常綠高大喬木,樹高可達40 m,原產于中國東北長白山區、吉林山區及小興安嶺愛輝以南海拔150~1 800 m區域,在塞罕壩壩下地區有零星分布。紅松幼年耐陰,成年喜光性變強,對土壤和水分要求較高,最喜溫寒多雨、相對濕度較高的氣候與深厚肥沃、透水良好的微酸性或中性棕色森林土壤。紅松屬半陽性樹種,根淺生,耐寒性強,其果實松子的營養價值極高,可入藥和食用,深受消費者喜愛,在干果種類中價格較高,銷量大。人工栽植紅松林25年開始結實,盛果期在50~150年,結實比較晚,且樹體高大,采果極其困難,投入收益周期過長。
塞罕壩地區森林經營是以栽植落葉松為主的人工純林,用途多為水土保持林和用材林。經濟林發展相對單一,代表為壩下地區的123小蘋果、口感差,售價較低,林農收益水平低,積極性不高。壩下低海拔地區氣候條件可適宜紅松的生長,有紅松零星分布,發展紅松果林可補齊當地經濟林發展短板,提高林農收入。
由于紅松自然結實需要年限較長,嫁接方式可及早實現紅松果林結實。當地樟子松抗逆性強,對自然條件適應性強,所以采用四年生當地樟子松作為砧木,采用100年左右盛果期優良紅松作穗條供體,通過異砧高位換頭嫁接技術矮化密植,便于果實采摘,嫁接紅松果林大概12年后便整體進入結實期,可極大縮短林農的投資回報年限。
容器苗造林沒有緩苗期,砧木生命力旺盛,為便于后期果林建設,提高造林成活率,砧木培育選擇容器苗。4年生樟子松容器苗處于苗木高生長期,樹體營養充足,可極大提高與紅松穗條的親和力,嫁接成活率達85%,造林成活率達98%。
3.1.1 苗木灌裝。①基質配置:采用輕基質材料配置營養土。選用草炭土、珍珠巖(按體積2∶1的比例)配置基質,適量添加復合肥,將基質用多菌靈消毒后即可灌裝,灌裝選用規格16 cm×20 cm的塑料容器桶。②灌裝時間及苗木處理:灌裝宜在5月上旬進行,選用2年生樟子松優質壯苗進行灌裝,將灌裝苗木根系適當的修剪后,采用生根粉進行浸根處理,可有效提高灌裝苗木成活率。③灌裝過程:將待灌裝苗木放在容器桶,先往容器桶內放高3~5 cm已拌勻基質,將苗木的地基徑與容器桶口持平,將苗木置于中央,再向苗木四周填入適量基質,隨填隨壓實,確保基質裝滿裝實。灌裝深度應保證在苗木澆水后栽植深度不超過地基徑1~2 cm,宜深不宜淺。
3.1.2 后期管理。①澆水:灌裝后及時澆透水,緩苗期后根據實際降水量情況酌情澆水。②施肥:在苗木生長期保證葉面氮肥噴施,封頂期噴施磷鉀肥促進苗木木質化,保證苗木越冬。③除草:灌裝后于每年7—8月進行一次人工除草,后期根據雜草生長情況酌情除草。④病蟲害防治:苗木生長過程中要注意病蟲害防治工作,常見蟲害為地蠶危害根系,根據實際發生情況進行防治;梅雨季節雨后及時噴施多菌靈,防止樟子松真菌黃斑病發生;塞罕壩地區有鼠害情況發生,要格外注意鼠害發生,及時防治。⑤越冬管理:在土壤封凍前(10月下旬以后)對灌裝的苗木澆透底水,進行埋土防寒,確保苗木安全越冬,第2年可不防寒。⑥培育周期:容器苗培育周期為留床3年,灌裝后第3年春季進行嫁接,嫁接成活的苗木次年春季就可出圃造林。
為了使紅松果林有效提早進入結實期,穗材來源宜選擇100~150年樹齡的紅松母樹,嫁接后8年左右便可實現部分結實。選擇采穗圃中生長旺盛、無森林病蟲害、結實量大的優良紅松作為母樹,于樹液流動前一個月左右開始采穗工作,采集母樹樹冠的中、上部外緣適當粗度的一年生枝條,必須保證枝條木質化程度優良、葉芽飽滿。采集穗條的長度適當長些,最好達到15~30 cm,30~50個穗條打成一把,采集后打把并及時對穗條基部進行蠟封,迅速轉至冷庫儲存備用,冷庫儲備一些碎冰,將穗條覆蓋于碎冰下,穗條存放處放置滅鼠藥,并監測冷庫溫濕度,確保穗條活性。
生產中,適宜采用高位劈接換頭嫁接法,這樣的嫁接方法利于節約后期果林圃地管理費用,苗木后期生長較快,適當整枝后,便于矮化密植。
3.3.1穗材處理。在嫁接前2 d將穗材移至0~4℃的濕潤環境中進行穗材活化,活化后的穗材放在水中浸泡12~24 h,促使其充分吸水后組織變得柔軟,同時可除去穗條中部分松脂。嫁接時選取穗材稍部5~10 cm處,從上至下過髓心兩邊均勻修削,呈楔形狀備用。
3.3.2 砧木處理。根據削好穗材粗細程度選擇相匹配砧木,在一年生主干樹梢上平整削掉砧木頭部,摘除針葉,在樹干正中間平整向下切,切口長度稍微大于穗材修削長度即可。
3.3.3 綁縛處理。迅速將修好穗材對準砧木髓心插入,保證穗材和砧木貼合緊密,然后用嫁接膜纏繞綁縛,從下往上纏繞,綁縛位置蓋過刀口,到頂部后再從上往下纏繞,一環緊壓一環,壓緊壓實刀口,做到結實嚴密不透風。
3.3.4 嫁接時間。嫁接工作最好選擇在春季4月上旬至5月上旬進行,嫁接要在砧木樹液開始流動時開始,砧木形成層與木質部分離后將不能進行嫁接工作。盡量在溫濕度適宜的氣候條件下進行,嫁接后樹體易形成愈傷組織,利于成活,氣溫下降或連續陰雨天不要嫁接,嫁接一周內不能采用噴灌澆水。
3.3.5 解綁時間。由于塞罕壩地區大風天較多,嫁接成活后,解綁不宜過早,過早易出現大風折穗條脫落現象。解綁采取二次解綁措施,第一次只松綁至不影響束縛樹干生長,松綁在嫁接后90 d為宜,徹底解綁于第2年進行,屆時刀口愈合良好,穗條與砧木結合緊密結實。此法可避免當時嫁接成活,后期穗條風折脫落死亡情況,可實現嫁接成活率90%以上。
3.3.6 保證嫁接成活關鍵操作環節。嫻熟的嫁接操作是保證嫁接成活率的關鍵因素,嫁接中幾個關鍵操作環節要特別注意。一是穗條嫁接前必須經過活化處理,活化后清水浸泡步驟不可省略,整個嫁接過程確保備用穗條不失水;二是砧木嫁接處粗細要與穗條相匹配,穗條粗度堅決不能明顯大于砧木嫁接處粗度;三是盡量嫁接至砧木一年生枝條上,利于成活,且后期接穗生長較快;四是砧木和穗條修剪刀口長度相匹配,嫁接刀要足夠鋒利,并及時用酒精對刀具進行消毒處理,清理刀刃殘留松脂,刀口修削保證準、穩、快,一刀成型,刀口平滑過髓心;五是當天備用穗材必須當天用完,盡量不用過夜穗材;六是綁縛要緊,環環相扣,略長于刀口;七是解綁宜遲不宜早,90天后先松綁,第二年再完全解綁。
3.4.1 立地選擇。圃地區位宜選擇平整、交通便利、灌溉方便、坡度≤15°、土壤厚度60 cm、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中性棕色森林土壤圃地。
3.4.2 整地。全面清理圃地的雜草與灌木,栽植的前一年秋季用旋耕機翻地后平整,同時用硫酸亞鐵進行土壤消毒。平整后第二年春季打點整地,初植密度1 111株/hm2(株行距3 m×3 m),采用人工穴狀整地,穴面大小長60 cm、寬60 cm、深30 cm,并在大穴中心松土。
3.4.3 栽植。選擇嫁接成活,接穗生長良好(接穗當年生長量5 cm以上,無病蟲害)的嫁接苗進行栽植。①栽植時間:栽植宜在春季頂漿進行,塞罕壩地區大概在4—5月,土壤化凍深度40 cm左右就可以栽植。②栽植方法:用造林專用窄鍬在穴面中央挖出略微大于容器桶的小坑,用鋒利的小刀削掉桶外的過長須根,在距離杯底大概2 cm左右割掉容器桶底盤根防止苗木窩根。割開桶側面塑料皮,但不要割入土坨傷到根系,帶桶輕放至坑里填土至杯高1/3處,擠壓后撤掉桶皮,分3次重復填土,3次壓實,防止根系不實漏風死亡,最后一次填土略高于桶高,適當深栽。
3.4.4 定植苗修剪。栽植成活后第2年,為避免出現“小頭樹”要在樹液流動前進行修剪作業,修剪掉砧木生長過于旺盛的側枝,但不要修剪過度,以保留苗木生長所需足夠的光合作用的枝葉為宜,此項修剪工作要連續進行5年以上,直至接穗形成4輪以上的樹冠。
3.4.5 幼撫。栽植后進行連續5年的割灌草幼撫作業,割灌草采用帶狀割灌作業,以苗木為中心帶寬1.2 m,苗木兩邊割灌寬度為60 cm,并對苗木周圍割不到的地方進行穴面內清理。
3.4.6 修枝及間伐。果林郁閉后,及時進行修枝作業,于每年冬季樹木進入休眠期時對枯死及半枯死枝用修枝鋸修理,并結合間伐作業,伐除營養不良,生長勢弱的不良樹木。
3.4.7 截頂矮化。當樹體生長至6 m以上,從樹冠上數至4輪枝條,距離枝條上部15 cm處,用修枝鋸截斷主干,傷口處涂抹油漆保水。截干要在冬季進行,截干后對輪生枝進行拉枝處理,并對一些過密枝條進行修剪,保證樹體有足夠大的采光范圍,利于提高結實量。
3.4.8 病蟲害防治。對果林進行病蟲害發生的監測預報,發生病蟲害時及時防治,但防治過程一定要使用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藥劑,可合理結合生物防治,利用病蟲害天敵和誘捕等無公害措施。
本技術操作簡單,便于掌握,實用性強,可有效填補塞罕壩壩下地區紅松果林建設空白,促進林農增收,實際操作中一些關鍵措施總結如下。
常規嫁接多采用貼接法,此法好處是嫁接失敗后苗木可繼續嫁接,節約苗木成本,缺點是嫁接成活后,后期管理繁瑣。由于穗條和砧木只是一側結合,容易劈裂,后期穗條營養供應不充足,所以異砧高位換頭嫁接技術可操作性更強,后期管理簡單,穗條營養供應更充足,后期結實量大,規范嫁接關鍵操作流程,可實現90%以上的嫁接成活率,減少砧木浪費。紅松苗木培育成本過高,所以采用異砧嫁接更能有效降低經營成本,本地樟子松容器苗培育更簡單易操作,且樟子松生長量大,作為鄉土樹種,砧木適應性更強,與紅松親和力高,所以為紅松果林建設中優良砧木,較同砧嫁接適應性更強。
由于4年生樟子松生命力旺盛,且處于苗木高生長期,穗條相對生長較慢,異砧高位換頭嫁接出現“小頭樹”現像。生產中為合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嫁接時可選擇略粗于砧木的穗條,但不要過粗,嫁接成活后及時對砧木生長過盛側枝進行修剪,可有效避免“小頭樹”現象的發生。
嫁接中采用高樹齡紅松穗條,由于穗條實際樹齡較高,嫁接后結實期大幅提前,個別樹木8年就出現結果現象,果林基本12年整體進入結實期。
紅松樹體高大,一般樹高在30米左右,采果極其困難且危險,經矮化密植可徹底解決這一難題,經標準化果林經營,適當密植后樹體控制在6~8 m,可徹底解決采收困難問題。
紅松截干后,為有效提高結實量,對側枝經行拉枝,并對過密枝條修剪整形,使得樹體可進行充分光和作用,顯著提高結實量。
在塞罕壩壩下地區發展紅松果林產業,不僅能豐富當地經濟林種類,還能提高林農收入,且紅松盛果期年限長,可連續經營百年以上,可謂一次投入終生受益。此實用技術可操作性強,便于后期推廣,對推動當地紅松果林產業化經營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