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武
平陸運河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江海連通工程,連通西江黃金水道和北部灣國際門戶港,為西江內河增加了一個便捷的出??冢瑸楸辈繛硣H門戶港增加了一條大運能集疏運通道,廣西水運物流格局將因此發生重大改變和優化提升。
要實現平陸運河建成后盡早發揮作用,充分發揮和西江黃金水道以及北部灣國際門戶港江海聯運功能,促進沿江沿河區域社會經濟和廣西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加快平陸運河工程建設的同時,要統籌謀劃和推進相關工作,以進一步“激發‘江’的活力和釋放‘?!臐摿Α睘楦咀裱袁F代物流基本要求“成本更低、便捷性更強”為具體目標,以提升大噸位船舶重載通航保證率、延伸大噸位船舶通達范圍以及提高水運綜合運營效率為工作重點,構建西江—運河—海港協調發展的現代水運物流體系。
西江黃金水道多年的建設成果及其對廣西社會經濟顯著的促進作用,為平陸運河項目加快上馬和高標準建設凝聚了共識,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新時代建設運河工程,要在西江黃金水道建設經驗基礎上超越西江,充分認識運河工程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促進作用以及工程效益的長期性,以“優質工程、綠色工程、廉潔工程”為指導,把平陸運河工程建設目標定位為新時代運河示范工程、歷史豐碑工程,運用系統觀、時代觀和歷史觀,統領平陸運河建設。
運河建設要用系統思維來統籌和謀劃。在高質量建設平陸運河的同時,充分考慮平陸運河建成后運營管理問題,為運河安全高效運行打好基礎;同步規劃構建高效江海聯運體系,為充分發揮平陸運輸通道作用完善條件;同步推進運河經濟帶以及運河重要影響區規劃建設和綜合開發,盡早發揮通道產業效應。
運河建設要充分考慮時代理念、時代需求、時代特色和時代科技。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最大限度惠及運河建設區的人民,把運河建設成人民幸福之河;貫徹生態文明思想,最大限度減少工程建設對生態的不良影響,最大限度發揮對生態的促進作用,打造河清、山綠、景美、萬類霜天競自由家園;貫徹“創新”“綠色”等新發展理念,運用時代新技術、新工藝,構建綠色、低碳水運物流通道。
運河建設要用百年以上長遠眼光來設計、建設。過去的時代就是今天的歷史,后人視今尤如今人之視昔,當我們欽佩樂道于靈渠、京杭大運河當年能工巧匠的時候,作為今天的水運建設者,遇此難得的歷史機會,要力爭為一百年、數百年之后的人們也留下令他們欽佩樂道的水運遺產、文化遺產。在遵循船閘設計規范基礎上,突破船閘設計水平年思維模式,借鑒國外巴拿馬運河船閘和廣西西津樞紐一線船閘的建設運營經驗,超越船閘使用年限設計規范,建設長壽命運河船閘,增強與運河使用壽命的適應性。
平陸運河建設應充分借鑒西江內河建設開發和國內外運河建設開發經驗,充分把握水運發展規律和趨勢,突出平陸運河“四大”建設。一是大能力,運河作為新開辟的水運大通道,運輸能力要大,運河航道等級要不低于西江航運干線現狀和規劃發展的航道等級,運河航道和運河船閘等級規模要堅定不移按照船閘雙線5000噸級標準、航道5000噸級標準一次性建成方案(簡稱“雙5000噸方案”)推進建設,并且留有擴能提級發展余地,把平陸運河建設成運輸能力能滿足中長遠需求的運輸大通道。二是大智慧,在充分吸取智慧西江建設經驗基礎上,融合時代新技術,建設智慧運河、智慧船閘、智慧船舶,提升運河和運河船閘綜合運營效率和服務水平,引領新時代我國水運建設新模式。三是大生態,貫徹生態文明思想,把平陸運河建設成綠色、低碳、景美的生態走廊、景觀走廊、康養走廊。四是大結合,緊密結合沿海港口、運河港口、西江港口、物流園區等規劃建設,實現江海聯運高效銜接。緊密結合運河經濟帶規劃建設,從解決工程移民安置、合理利用工程棄渣、降低工程建設成本、帶動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等因素考慮,在推動運河工程建設的同時,以運河為軸,同步推進運河經濟帶規劃建設,打造產業示范區、鄉村振興示范區、新型城鎮建設示范區,形成“一軸三區”總體功能布局,實現工程綜合效益最大化。
平陸運河建設方案以“雙5000噸方案”為核心,為我國內河水運建設創立了新的示范和新的標桿。西江黃金水道升級版建設要對標平陸運河建設方案,以提高大噸位船舶重載通航保證率、延伸5000噸級運河代表船型通達范圍為重點,統籌推進六大工程建設,實現與平陸運河“同標”發展。
一是協調推進西江船閘和西江航道通過能力“挖潛”工程建設。采取措施挖掘既有船閘和現狀航道的通過能力,這是資金投入相對較少、施工難度相對較小、實施時間相對較短,即可增加船閘和航道通過能力,提升大噸位船舶重載通航保證率的有效途徑,邊際效益顯著。
二是科學研判,有序推進西江繁忙船閘擴能工程建設,解決新的通航瓶頸。西江船閘多年的運行實踐經驗表明,船閘的設計通過能力和船閘的實際通過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別,由于船舶大型化發展超過設計預期以及船閘運行調度水平提升,大多數船閘的實際通過能力顯著大于設計通過能力。
三是分步推進西江骨干航道提級工程建設,延伸3000噸級、5000噸級船舶通達范圍。平陸運河的設計代表船型為5000噸級船舶,研究成果表明,5000噸級船舶從事江海聯運經濟性最強,3000噸級船舶從事江海聯運也具有較強的經濟性和比較優勢。要以延伸3000噸級、5000噸級船舶通達范圍為重點,分步推進西江內河骨干航道提級工程建設。
四是深入推進智慧西江建設,進一步提升西江水運綜合運營效率和安全監測水平。經過多年建設,智慧西江建設已經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并引領國內智慧航運建設。要在此基礎上深入推進智慧西江建設,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繼續深化流域船閘群通航管理模式創新,進一步提升西江水運綜合運營效率。
五是以推廣節能環保新船建造為重點,深入推進綠色西江建設。在既有經驗和基礎上,出臺政策,全面推廣純LNG等新能源動力船舶,實現內河船舶升級換代,大幅度減少排放;繼續推廣應用“岸電”以及港口運輸及裝卸設備“電氣化”改造;加大船舶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回收力度等,促進西江水運綠色發展。
六是規劃建設西江水上綜合服務區,提升綜合保障和服務能力。為更好滿足新時代船民對美好船運生活的追求,要借鑒長江、京杭大運河等水上綜合服務區建設和運營經驗,結合西江貨流密度、船流密度和船民服務需求,系統規劃和分步建設西江水上綜合服務區,提升對船舶、船民的綜合保障和服務能力,提升船民船運生活品質。
根據當前工作成果,西江貨物出?;蛘吆I县浳镞M入西江,需要在北部灣海港進行海船、江船換裝聯運。要以換裝環節少、換裝貨損低、換裝效率高、換裝綜合成本低為目標,構建高效的江海聯運體系,實現江海聯運無縫銜接。
一是拓寬沿海航區劃分研究。在欽州港進行航區劃分研究基礎上,把防城港主要作業區、北海港主要作業區納進航區劃分研究范圍,開展航區劃分研究,為拓寬江海聯運作業區選址范圍和相應船型研究開發提供基礎條件。
二是深化江海聯運作業區選址以及作業區平面布置方案研究,高質量建設江海聯運作業區。借鑒長江口等江海聯運作業區建設經驗,深化欽州港江海聯運作業區選址和平面布置方案研究,開展防城港、北海港江海聯運作業區選址和平面布置方案研究。根據航區劃分研究成果和貨源、貨種、貨量以及貨物流向,合理確定江海聯運作業區選址和作業區平面布置方案,在平陸運河投入運行前,高質量建成江海聯運作業區,這是實現江海聯運高效銜接的核心。
三是開展西江內河中轉港適應性研究,增強內河港口江海聯運適應性。運河開通后,西江部分港口將成為江海聯運的內河中轉港。西江主要港口現狀噸位等級普遍為1000噸級至3000噸級,而運河主力船型為5000噸級船舶,要開展西江內河中轉港適應性研究,從靠泊條件、吞吐能力、裝卸設備、集疏運通道能力等研究分析適應性。對不適應的方面在平陸運河投入運行前進行完善、改造,增強內河港口中轉適應性。
四是開展西江現狀代表船型從事江海聯運的適應性研究,增強江船江海聯運的適應性。當前西江內河的主力船型為2000噸級、3000噸級、4000噸級和5000噸級船舶,這些船舶都是從事內河運輸。到北部灣海港進行江海聯運的適應性,需要結合沿海航區劃分研究成果,以及有關航道風、浪、流等情況,從船舶耐波性能、操縱性能、結構性能等方面,分不同的船舶等級開展研究,研究評估不同噸位內河船舶江海聯運的適應性以及保證率,必要時采取加強措施,增強江船海港聯運適應性。
一個地區是否具備發展向海經濟良好條件,影響因素很多,基礎條件在于海輪或者特定的江海直達船舶直接通達,大宗物流經濟便捷。江海直接通達,和江海聯運、海鐵聯運相比,可以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和貨物損耗,大幅度提升運輸效率。統計廣西最近4年欽州、防城、北海三個海港進出港內貿船舶噸位情況,6000載重噸及以下船舶是運輸市場的主流。目前進出北部灣港口群的主要外貿航線為東盟十國中除柬埔寨和老撾之外的八個國家,以及日本、韓國、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這些國家和地區與廣西沿海港口之間從事運輸服務的船舶中,6000載重噸及以下船舶同樣占有較高的比例。因此,對廣西來說,6000載重噸海輪或者江海直達船舶能通達的地區,即具備發展向海經濟的基礎條件。
平陸運河船閘和航道均按5000噸級標準建設,航道最小水深6.3米,跨河建筑物最小通航凈空不小于18米。由于受通航凈空的限制,不滿足2000噸級及以上傳統海輪通航的要求。但經初步分析,具備研發和通航5000至6000噸級江海直達船舶的基礎條件,要借鑒廣東封開、京杭大運河江海直達船舶研發、建造、運營經驗,結合廣西產業布局規劃和向海經濟發展規劃,以及貨源、貨種、貨量現狀和預測,開展江海直達船舶研究,建造適應平陸運河和西江高等級航道江海直達船舶,直達我國沿海和東盟等鄰國,助力廣西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
信息化、大數據是現代物流的基本特征,是提升物流便捷性和綜合運營效率的重要手段。經過多年努力,西江內河、北部灣海港、西部陸海新通道海鐵聯運等,均建立了各自的物流運營信息平臺,平陸運河也在著手規劃建設物流運營信息平臺,要在此基礎上,整合物流運營信息,形成物流大數據,高質量構建西江內河、北部灣港海港、平陸運河、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運營信息一張網,提升水運便捷性和西江—運河—海港綜合運營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