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樂格爾
“蘇魯克”是蒙古語音譯來的,本意為“群”,“蘇魯克”制度的意思也就是蓄群的意思。舊“蘇魯克”是舊社會在內蒙古牧區實行的牲畜承放制度,是封建制度對牧民的一種超經濟剝削模式。近代封建王公貴族、牧主、商人、宗教上層喇嘛把蓄群租放給牧工,形成一種租佃關系的租牧方式,規定牧工只能得到極少的絨毛等畜產品,或貨幣報酬。在牧區民主改革前,內蒙古的社會是劃分階級的。內蒙古的階級分劃可以分為統治剝削階級和被壓迫階級。統治剝削階級主要由王公、總管、喇嘛、奸商等;被壓迫階級主要由農業區的中農、貧農、雇農、手工業工人以及游牧區的中等牧民、貧苦牧民工等。雖然富農與富裕牧民、牧主或大牧主,他們也受著上層的壓迫,同時他們在經濟上剝削著雇農與牧工、牧民。在牧業區,牧主是牧區的主要統治階級和剝削階級。一部分牧主是世襲佐領,他們通過封建統治和對勞動牧民的剝削而成為牧主;還有一部分牧主是主要靠自己的勞動發展成為牧主[1]。因此,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改造舊“蘇魯克”制度進行研究,對推動內蒙古農牧經濟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牧場公有,自由放牧”是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成立后黨在內蒙古牧區的基本社會政策之一。其目的是廢除封建特權,解放封建制度壓迫與束縛下的生產力,發展畜牧業生產。主要內容是:
(1)廢除王公、貴族、封建主對對牧場的割據霸占,承認內蒙古境內牧場為內蒙古民族所公有,按照盟、旗行政區劃,該區內草原牧場一切牧人放牧自由;廢除奴隸制度,一切奴隸宣告解放,享有完全平等的公民權利,使他們有人身的自由與勞動的自由。
(2)當前蓄牧業經濟因其分散性與落后性,必須由領導逐步總結群眾固有經驗,改進牧區放牧方法,才能提高生產,改善人民生活。但鑒于牧區長時間殘酷的封建統治所形成的強迫命令的實際情況,必須根據各地不同的生產條件、民族特點與群眾覺悟水平,以典型示范,按照群眾的自愿來推行,使群眾有按照自己的意愿來選擇放牧形式(不論分群、合群、輪放、專放、游牧、定居)的自由。
發展生產的中心問題是發展畜牧業。在內蒙古的牧業區,人口密度少,從而勞動力少,因此商品交易少,導致收入不高,經濟發展也緩慢許多。牧業區牧民收入增長率緩慢的主要原因是牲畜數量少,之前因為分配牲畜導致牲畜的繁殖率下降。另一方面是因為沒有有效的防疫措施導致的畜疫損失,還有一些自然災害,狼群的襲擊等。
針對這些問題實施了有效的措施得到了很大的成就。一是,改善了飼養方法,使牲畜的損失量減少。加強對自然災害的防備意識,加強對旱災或雪災的對策與準備,減少牲畜死亡。二是,加強了防疫對策。鼓勵獸醫方面的人才引進,減少畜疫,減少損失達到增畜保畜的目的。三是,減少了狼害。施行了有效的措施減少狼對畜群帶來的損失。達到了保護牧場,保護畜群,增加繁殖率,實現了增畜保畜的目標。
在半農半牧區實行保護牧場,禁止開荒,有計劃有步驟地發展畜牧業的政策,是根據內蒙古地區的實際情況在1950年制定的。內蒙古地區的大多半農半牧區是因為清朝政府、北洋軍閥、日本帝國主義以及國民黨反動派推行的“開拓”與“墾殖”政策造成的。這些地區大多都是蒙漢雜居與農牧交錯,長期存在著農牧生產的矛盾和民族糾紛。這些地區交通極不發達,糧食很難外運,土質與氣候又多不適于農業。因此,為了半農半牧區人民目前的實際利益與將來的長遠利益,禁止無限制地開荒,劃定了牧場,以便有步驟地發展畜牧業。
“保護牧場,禁止開荒”這一政策的確定已使半農半牧區人民得到實際利益,不但克服了農業牧業生產中的往日矛盾,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民族糾紛也得到了有效的解決。此經驗也證明了在牧業區實行輕稅政策和為廣大牧民服務的貿易政策,是合乎牧業區群眾的迫切要求的,對發展畜牧業生產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2]。
“三不兩利”政策是烏蘭夫同志提出的內蒙古牧區民主改革、發展生產的重要政策:“不分、不斗、不劃階級”和“牧工牧主兩利”。不分、不斗、不劃階級是不分牧主的牲畜,不斗爭牧主,不公開劃分階級成分;牧工牧主兩利政策是在廢除牧主對廣大貧苦牧民的封建特權和封建剝削的基礎上,實行合理的牧工牧主兩利的工資制度。這幾項政策的貫徹實行,即保護和發展了畜牧業生產,又為牧區的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條件。根據1947年9 月13 日中國共產黨全國土地工作會議通過,且1947年10 月10 日公布實施的《中國土地法大綱》,內蒙古共產黨工作委員會對牧主和牧主經濟進行民主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在廢除封建特權,發展包括牧主經濟在內的畜牧業生產”和“既保護牧主的私有權,又保障牧工的利益,以達到使各種社會經濟成分在國營經濟的領導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發展”[3]。
“三不兩利”政策是通過對牧區的調查,根據牧區的經營性質、生產特點、民族特點等實際情況制定的。牧區雇傭勞動放牧經營的牧主經濟,這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人民政府保護牧工的合法利益的同時也保護和鼓勵了牧主經濟的發展,鼓勵了牧工與牧主的積極性,反對牧主對牧工的任何封建壓迫與剝削,實行牧工牧主兩利的工資政策,規定了合理的工資標準。雖然牧主經濟的性質基本上是屬于資本主義性質的,但是它也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合理工資制度的牧主經濟的發展對整個新民主主義經濟來說也是有利的存在。
內蒙古自治區的成立從政治上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終結,可是牧區的生產關系復雜,盤根錯節的封建制度的根基沒有被同時消除,依然束縛著牧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根據《中國土地法大綱》,結合內蒙古牧區的特殊性的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了牧區民主改革。改造舊“蘇魯克”制度是牧區民主改革的一部分,正是針對封建制度的束縛與剝削,廢除原有的封建性生產關系,創造出與生產力相適應的新生產關系。通過這次改造,牧區的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內蒙古人民的政權得到了鞏固與發展,牧民的利益得到了保護與提升,生活水平也逐漸改善了。
不劃階級不是牧區沒有階級和階級斗爭,而是根據當時牧區經濟的特殊性所采取的比較緩和的民主改革政策。之所以保存牧主經濟,不斗不分,是因為牧主經濟有兩方面的性質,即,就其政治上和經濟壓迫剝削牧民看是封建的,就其經營方法看,主要靠雇傭勞動,帶有資本主義性質。另外,因為畜牧業經濟基礎極不穩固,同時牲畜既是生產資料又是生活資料容易遭受自然災害的襲擊和人為破壞。牧區由于遭受殘酷的剝削與壓迫,導致經濟文化的落后。因此,在牧區進行一切改革,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雖然沒有徹底解除階級關系,但是以比較緩和的方式解決了牧工與牧主之間的階級矛盾,轉化為非對抗性的矛盾,用工資制度保護了牧工的利益,牧民的權力(政權)得到保護和發展。
實行“三不兩利”的政策,牧工的利益和生活得到了保護和改善,同時牧主的經濟也得到了發展。在當時畜牧業經濟落后的情況下,牧主經濟的發展對發展蓄牧業經濟的生產力、繁榮經濟是有利的。“三不兩利”政策保護和發展了包括牧主經濟在內的畜牧業生產,調動了牧民和牧主發展畜牧業生產的積極性,以比較緩和的方式解決了牧區的階級矛盾,從而解放了生產力,使畜牧業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在“三不兩利”政策、“人畜兩旺”、“保護牧場,禁止開荒”、“牧場公有,自由放牧,增畜保畜”等政策的科學實施下,牧民的生活日漸地改善,也從根本改變了牧區貧困和落后的面貌,長期衰退的畜牧業經濟也逐漸恢復和發展起來了。
恢復與發展畜牧業生產的過程中,通過牧區民主改革,封建特權與廣大民眾之間的主要矛盾得到了解決,“牧工牧主兩利”政策和新“蘇魯克”政策的執行,限制和削弱了牧主對牧民的壓迫與剝削,社會生產關系也得到了變革和完善,從而把牧區經濟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軌道拉到了新民主主義軌道。這樣為牧區的畜牧業經濟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和大規模經濟建設準備了有力的條件,奠定了經濟基礎。階級關系得到了改善,牧工與牧主的利益得到了保護,新的生產關系對牧民的生活帶來了發展,生產力也得到了解放,牧區的各階層也有了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畜牧業經濟的恢復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