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欣玲
隨著互聯網傳播技術的不斷升級,對知識信息的傳播起到了進一步推進的作用。可以說,互聯網對社科工作者傳播社科知識起到了積極影響,大大減輕了其工作壓力,能通過互聯網便捷、高效、形式多樣的信息傳播方式進行社科普及。因此進入信息時代,社科工作者要充分認識自身在網絡中的角色新定位,發揮互聯網的特征。
在傳統媒體時代,社科知識的普及模式多是單向度的傳播,即擁有豐富社科理論知識的學者、相關工作者通過單向的方式向社會公眾灌輸基礎性、規范化的社科知識。這種模式曾是知識推廣的有力手段,比如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展的掃盲工作中單向度的知識傳播模式力度大、成效快。但是進入互聯網時代后,單向度的知識科普方式越來越凸顯社科普及的低效率,作為新時代的社科工作者應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特性使其成為社科知識推廣的協助者。
當信息時代到來,面對全新的信息傳播模式,需要用專門的時間和精力學習如何科學地利用網絡傳播。把網絡傳播技術融入社科普及工作全過程,提高效率和推廣普及的廣度,降低過去重復低效的模式。如溫鐵軍教授不局限于書籍的傳播,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互聯網宣傳科普中。他在B 站合作參與的“國仁全球大學堂”賬號,就經常分享自己的宣講視頻和訪談類講話。他在B 站的粉絲有142.6 萬(截止2021 年12 月),全視頻獲贊392.5 萬。作為一個以年輕網民為主的網站,能吸引到大量的受眾觀看,學習效果自然不言而喻。雖說,傳統模式下社科推廣的頻率和范圍都是有保障的,但整齊劃一的宣傳模式不可避免地失去了科普的個性化,降低了被科普者的興趣度。所以端正心態轉變社科工作的思維方式,改變固有的嚴格遵守規則的社科普及模式,精準把握被科普對象的個性化需求。
除了常規的學習途徑,比如書本、課堂傳授,互聯網已經成為門檻最低的學習平臺。利用網絡平臺完善和提升自己,可以學習前沿理論和熱點問題,繼續豐富自身的社科知識儲備。比如,“中國氣象愛好者”是微博的知名科學科普博主,由眾多氣象愛好者組成的科普團隊,吸引了大量的粉絲,微博粉絲985.8 萬(截止到2022.3.10)。2021年7 月20 號鄭州特大暴雨災害發生前,該博主就對中央氣象臺發布的天氣預警進行科普。隨著720 特大暴雨的不斷嚴重,“中國氣象愛好者”微博24 小時對氣象信息進行科普分析,引起廣泛的討論。在今天,利用APP 和各種網站進行學習交流,成為提高自身素養最快的捷途徑,社科工作者不僅通過網絡推廣知識,也利用網絡學習知識。網絡不僅是社科工作者的輔助工具,也是社科工作者推廣社科理論知識的機遇。
在改革開放40 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推動社會發展最重要的一種力量。過去,社科知識科普傳播方式單一,受眾數量有限,傳播范圍受到很大限制,社科普及只能在有限的模式內進行創新,沒能產生“質”的突破。但進入信息時代后,互聯網成為了社科普及方式的最大創新。
所謂互聯網的交互性,是指受眾與傳播者或者受眾與受眾之間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直接雙向交流的特性。這種特性打破了傳統媒體時代輿論信息傳播的單向的限制,讓信息的傳播成本變得更低。比如知乎,這是國內當前受眾范圍、知識層次較深的信息平臺。知乎的自我定位是中文互聯網高質量的問答社區和創作者聚集的原創內容平臺。“讓人們更好地分享知識、經驗和見解,找到自己的解答”,這是網站創立之初的宣傳。高質量的問答社區,既有問也有答,并且通過及時的、互動的問答交互方式達到知識的普及。互聯網時代,人們已經習慣于通過各種的網站、論壇、APP 等在網上尋找答案,社科工作如果能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特性,占據網絡主動性,就能讓想了解社科知識的受眾培養出學習慣性,讓社科知識的傳播更加深入人民之中。
在過去,知識的科普除了面對面的講授方式,更多的是采用文字、圖片的方式,因為面對面的方式受到時間和空間的極大限制,社科工作者需要用大量的精力來制作科普的文本,特別是遇到較為復雜的知識點,需要大量的文字圖片輔助,但往往效果不佳。而在今天的互聯網中,視頻科普、直播講授等方式,讓社科普及變的更加生動。如bilibili 網站,它的初創期主要是以ACG(動漫游戲)為主的內容分享網站,后吸引了大量的中青年入駐。今天的B 站已經成為一個多層次的多元文化分享社區,有很多精彩優質的社科內容被分享。
如著名數碼博主“老師好我叫何同學”,微博粉絲數363.5 萬,而在他成名的B 站,粉絲數量更是高達927.4 萬(截止到2022.3.10)。而他的成名作《有多快?5G 在日常使用中的真實體驗》的播放量是2863.5萬,這個視頻也是他開始百萬UP 主的起點。這篇科普視頻的核心就是講5G 的速度到底有快,這奠定了何同學的B 站百大up 主的開端,隨后何同學也相繼制作了多篇內容豐富且易懂易看的數碼科普文章。其后他的視頻基本都能達到千萬左右的播放量。社科工作者最高理想就是希望社科知識能傳入千家萬戶,而通過互聯網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找準切入點,善用互聯網的影音傳播矩陣,為社科知識的推廣起到了助推作用。
傳統社科知識的推廣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科普對象受眾范圍有限,因此要創新科普模式,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發揮好互聯網的雙向交流特性。在當前網絡上,直播是最直觀體現雙向交流特性的模式。受到疫情的影響,2020 年線上直播教學模式爆發式增長,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甚至包括課外教學等都采用不同形式的線上視頻直播教學。直播同時也可以被社科工作所運用。
在傳統的社科知識普及過程中,社科工作者充當著引導社會大眾學習方向的掌舵手,受社科工作者自身數量和權威程度的不同,使得公眾價值理念塑造有偏差。而互聯網可以提高大眾的學習積極性,成為公共知識學習的引導者。
互聯網的信息豐富多彩,以及5G應用的高速普及,互聯網已經成為學習的新方式。也正是因為互聯網獲取知識的豐富,使得我們的社科推廣工作難度提升。因此除了打造高品質的內容,精心設計的宣傳方式,還要找準興趣點,學會“借東風”。例如,2015 年5 月慶安火車站發生一起槍擊案,事情發生后因為“警察”“貧困戶”“疑似上訪”的輿情熱點詞匯,迅速形成網絡熱點輿論,引發全國性的討論。很多網友疑惑于“為什么警察不能打四肢?”等,后來江寧公安在線作為微博大V,用科學嚴謹、形象生動,圖文并茂的博文,向廣大網友科普了我國警察隊伍槍支配置的情況,詳細解釋了事件中的警察開槍情況。不僅科普了知識也為輿論潮的平息提供了幫助。所以社科工作者要緊抓社會熱點,引導公共知識的傳播。
進入互聯網時代后,普通大眾學習知識、獲取信息、了解時政的途徑發生了本質變化,獲取知識的門檻大大降低,互聯網的受眾層次也越來越豐富。作為社科工作者不僅要深刻的認識到互聯網特質的優勢,更要把這種優勢轉化成動能,在互聯網的宣傳中充分發揮引導的作用。互聯網受眾層次豐富,上至學界專家下至學齡前兒童都會在網絡上遨游,所以我們在互聯網中的社科知識普及要顧及最大多數受眾的理解學習能力。絕不能依照慣例“感覺”講明白了,而要做到讓多數人能聽明白了。社科普及要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推廣的方式要“白”,要做到讓不了解的人都能聽懂。例如,在B 站的up 主(B 站用戶的一種稱呼方式)“四月是我的生日”在其主頁對抗美援朝戰爭做了10 期的科普視頻,介紹了抗美援朝前后事件,五次戰役和重大節點的戰事,用富有激情的視頻講述那段跌宕起伏的歲月,讓即使是對那段歷史不甚了解的人也能體會那段艱苦奮斗的戰爭歷史。能讓老百姓看的懂、聽的懂的才是好故事。
在推進社科工作者網絡陣地進程中,不僅要推動社科工作者個人在各個互聯網平臺上的“開疆擴土”“占據優勢”,同時也要發揮社科聯本身的優勢。打造社科聯自身的多渠道、多平臺、多方位的信息傳播矩陣,網上網下全平臺聯動,牢牢掌握社科宣傳工作主動權。充分運用多種APP,特別是畢較成熟和粉絲活躍度高的網絡APP,比如微博、微信、知乎、BILIBILI、豆瓣和學習強國等APP。在運用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各種APP 的粉絲運營特性,不同的平臺粉絲的興趣點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