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冬
在全球化和現代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面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在此背景下,要凝聚力量,凝聚共識,必須建立起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園[1]。中國國家的統一是全體中國人民的愿望,而要達到這一目標,不僅要有雄厚的物質保障作為后盾,還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作為支撐。一個沒有民族精神的國家注定是走不了多遠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目光深遠,在推動我國事業發展的同時,提出了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四個自信”,構建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總體而言,要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來培養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這需要從以下幾個層面著手。
核心價值觀體現著人民的精神追求,是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它凝聚著中國精神,凝聚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價值觀。建設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必須以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為風向標,引導各民族牢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非觀,不斷加強各民族對偉大祖國、對各民族的歸屬感,對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夯實民族凝聚力的意識形態根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4 年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所說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不同的時代各有不同的時代精神。要想實現中國夢,就得沿著中國道路,把中國的各方力量凝聚起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各方力量的精神紐帶,是社會的基本理念和道德規范的基礎。失去了核心價值觀,國家和民族就會失去靈魂、失去方向。為什么中國人能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頑強地發展?其中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中國人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和精神脈絡都是一樣的。”要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必須在廣大人民的心中進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大力貫徹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傳承中華文化的優良美德,為人民群眾提供精神食糧,努力使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都得到滿足,團結各族人民,凝聚精神,團結奮進,這是一項政治性、系統性、長期性的戰略任務,必須要久久為功。
厚植中華民族家國情懷,要使愛國主義教育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各族人民的心中培育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強國、報國情懷,自覺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當中,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目標緊密結合在一起。縱觀中華文化所蘊含的愛國情懷,中國歷代人民普遍認同個體命運和民族的命運是緊密相聯的。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就要對百年來民族工作進行深刻總結,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新中國成立70 多年以來,我國十分重視民族問題,并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摸索,努力把各民族工作做好,把中華民族推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少數民族地區各族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顯著增強。要站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立場上來理解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必要性、重要性與緊迫性,要融合多種要素,塑造具有濃厚政治性、具有中國特色、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化符號。要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培育時代新人。要做好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全國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工作,使少數民族人民的科技和文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我們要進一步加大對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要在廣大青年心中播下熱愛中華的理想信念。
人民是人類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我國各族人民是中華民族發展史和文明史的書寫者。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重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始終要把人民群眾放在第一位。中國共產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腳點就是以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核心。百年來的歷史經驗表明,我們的政黨是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者、實踐者和建設者。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體現人民意志,不斷實現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堅持中國民族共同體思想,充分發揮各族人民的主觀能動性,在推動各族人民的交流與融合中,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導向,使優良的文明傳統滲入人們的心靈,營造良好環境氛圍,在空間上、文化上、經濟上、社會上和心理上,使各個民族都能得到全面的融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工作要見成效,更要凝聚共識、凝聚人心。做好民族工作,不僅要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還必須樹立為民情懷,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不斷改進服務方式方法,創新服務機制,增強人民群眾對國家工作的認可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2]。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以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實現民族振興的宏偉戰略構想,對推動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這就是要堅定中國特色的文化發展之路,堅定文化自信心。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最重要的是提高民族自豪感,構建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培育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各民族之間的認同感來自于我們的文化自信,來自于幾千年的相互交流與融合,形成了一種深厚的文化認同感。和而不同、和諧共生的民族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中華文明蘊藏著中華民族最深厚的精神力量,也是我們國家不斷發展壯大的豐富養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是中國民族的靈魂,更是我們民族的一種強大的力量源泉,也是我們新時期開展文化工作的一種重要的思想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凝聚共識,凝聚力量,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培育社會主義價值觀方面發揮巨大作用,既能為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形成提供養分,又能促進我國新時期的文化發展。要使中國傳統文化在培養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方面發揮應有的功能。在中華5000 年的歷史長河中,傳統社會的德育教育不僅是形成、傳承、踐行的過程,同時也推動社會和諧發展。中國的傳統倫理文化蘊含著“仁者愛人”“君子慎獨”“以義制利”等諸多思想資源,是我們建設共有精神家園的傳統文化基礎。它包含著中國特有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倫理準則,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在傳承和創新,已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和共同的行為準則。
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的基礎,是生產力發展的根本條件。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共同體,要實現各民族的現代化,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就要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兩個共同”是新時期民族工作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實現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也就是說,沒有每個民族的現代化,就談不上國家的現代化,不同的民族也會出現差距和失衡,就會影響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實現發展成果惠及所有民族,才能使各族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幸福感持續提高,這也是新時代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我們國家繁榮強大的根本訴求,是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時代要求,是各族人民同呼吸、共進退、共命運、心連心的動力支持。因此,必須努力打造共有精神家園的堅實物質基礎。
中華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靈歸宿,是我們民族的共同精神之鄉。長久以來,中華人民和睦相處,團結一致,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少數民族面貌、民族地區面貌、民族關系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改變,各族人民在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日益鞏固,共同書寫著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宏偉樂章。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是我們團結奮進、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我國正處于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發展階段。我們要把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園建設得更加牢固、無堅不摧,把我們的國家變成更加團結、更加強大的命運共同體,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動力。構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是一個長遠的任務,只有完全、正確地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刻領會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的重要意義,才能把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起來,匯聚起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浩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