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學猛,劉文剛,李 慧,胡 敏,張 援,李義凱,劉 剛,蔡迎峰,盧 超,姜 濤,陳澤華,李俊毅
(1.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廣東省中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廣東廣州 510030;2.廣東省中醫院,廣東廣州 510145;3.廣州體育學院,廣東廣州 510500;4.廣東省體育科學研究所,廣東廣州 510663;5.南方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 廣東廣州 510515;6.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南方醫院,廣東廣州 510515;7.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 廣東廣州 510130;8.株洲市中醫傷科醫院,湖南株洲 412007;9.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五臨床醫學院,廣州廣東 510405)
21 世紀以來,隨著視屏顯示終端的普及、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劇以及運動性損傷的增加,我國社會疾病譜發生顯著變化,與肌肉骨骼健康相關的疾病呈年輕化發病趨勢。肌骨相關疾病常涉及中老年、慢性痛癥以及亞健康高危人群。其中慢性肌肉骨骼疼痛(chronic musculoskeletal pain,CMP)相關疾病發病率較高,以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CS)、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腰肌勞損(lumbar muscle degeneration,LMD),背部筋膜炎(Fasciitis of back,FB)等最為常見,這些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1]。
運動鍛煉是提高國民肌骨健康水平最有效、最經濟的方式。我國政府高度重視運動鍛煉在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平、防治疾病等方面中的重要作用[2]。但是,基于目前現狀,我們意識到,肌骨健康鍛煉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其在增強國民體質、防控疾病方面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且缺乏統一的規范和標準,亟待發布相關的指南性文件,指導大眾運動。
該指南旨在幫助大眾進行科學的、規范的肌骨健康鍛煉,以期達到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平;防治疾病,提高生活質量;促進身心健康,提高幸福指數;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的效果。由于個體差異等因素,本標準只能作為參考文件,實踐活動中應根據自身基礎情況等靈活決策,避免機械照搬。
本標準按照GB/T1.1-2020 的規則起草。本標準由廣東省中醫藥局提出,由廣東省中醫標準化技術委員會(GD/TC31)歸口。
本文件規定了肌骨健康鍛煉的方式、強度、鍛煉時間、鍛煉活動、鍛煉方案等內容。
本文件適用于指導常見肌骨健康問題的預防保健和健康鍛煉,尤其適用于膝骨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癥、頸椎病、腰肌勞損、背部筋膜炎等慢性痛癥病人以及亞健康高危人群。
本文件沒有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肌骨(musculoskeletal)肌肉骨骼系統,由肌肉、骨骼、韌帶、肌腱組成,主要功能是支撐身體,為人體各器官的系統運作提供保護[3-4]。
3.2 肌骨健康(musculoskeletal health)肌肉骨骼系統維持自身生理功能及穩態,抵抗內外界不良刺激以適應個體健康生活需要的能力。
4.1 有氧運動
4.1.1 分類 有氧運動分為中等強度運動和大強度運動:
(1)中等強度運動主要包括健身走、慢跑(6 km/h~8 km/h)、騎自行車(12 km/h~16 km/h)、登山、爬樓梯、游泳、傳統功法(詳見4.3)等。
(2)大強度運動主要包括跑步(8 km/h 以上)、騎自行車(16 km/h以上)等。
4.1.2 目標人群 以提高心肺功能、減輕體重、調節血壓、改善血脂為主要目的的人群。
4.2 力量練習
4.2.1 分類 力量練習分為非器械力量練習和器械力量練習:
(1)非器械力量練習是指克服自身阻力的力量練習,包括俯臥撐、原地縱跳、并腿左右橫跳、仰臥起坐等。
(2)器械力量練習是指人體在各種力量練習器械上進行的力量練習,包括啞鈴、杠鈴、拉力器、舉重盤等。
4.2.2 目標人群 以提高肌肉力量、促進骨骼發育和骨健康為主要目的的青少年人群及以提高平衡能力、防止跌倒為主要目的的中老年人群。
4.3 傳統功法鍛煉
4.3.1 活動形式 傳統功法鍛煉包括太極拳(劍)[5-10]、五禽戲[11-14]、八段錦[15-16]、、六字訣[10]等。
4.3.2 目標人群 以提高身體平衡能力、柔韌性、協調性和改善心肺功能、調節心理狀態為主要目的的人群。
4.4 牽拉練習
4.4.1 分類 牽拉練習分為靜力性牽拉練習和動力性牽拉練習:
(1)靜力性牽拉練習包括正壓腿、側壓腿、壓肩等。
(2)動力性牽拉練習包括正踢腿、側踢腿、甩腰、廣播體操(第九套)、肌骨拉伸功、肌骨功法兩對半、肌骨拳腿功等。
4.4.2 目標人群 以提高身體柔韌性、平衡能力為主要目的的人群。
5.1 強度劃分
5.1.1 小強度 小強度鍛煉對身體的刺激作用較小,鍛煉過程中心率一般不超過100 次/min,如正倒走等。
5.1.2 中等強度 中等強度鍛煉對身體的刺激強度適中,鍛煉過程中心率一般在100 次/min~140 次/min,如健步走、慢跑、騎自行車、太極拳、肌骨拉伸功、肌骨功法兩對半等。
5.1.3 大強度 大強度鍛煉對身體的刺激強度較大,鍛煉中心率超過140 次/min,如跑步、快速騎自行車、快節奏的肌骨拳腿功等。
5.2 強度監測
5.2.1 心率監測鍛煉強度 可用最大心率百分數和鍛煉中的實測心率監測鍛煉強度。具體如下:
(1)心率在最大心率85%及以上或實測心率在140次/min以上,相當于大強度鍛煉。
(2)心率在最大心率60%~85%范圍內或實測心率在100 次/min~140 次/min,相當于中等強度鍛煉。
(3)心率在最大心率50%~60%范圍內或實測心率低于100 次/min,相當于小強度鍛煉。
(4)最大心率公式:MHR=220-Y,Y 表示年齡,單位為歲(y);MHR 表示最大心率,單位為次每分(次/min)。
5.2.2 呼吸監測鍛煉強度 呼吸監測鍛煉強度如下:
(1)呼吸輕松:與安靜狀態相比,鍛煉時呼吸頻率和呼吸深度變化不大,呼吸平穩,可以唱歌,相當于小強度鍛煉;
(2)呼吸比較輕松:鍛煉中呼吸深度和呼吸頻率增加,可以正常語言交流,為中小強度鍛煉;
(3)呼吸比較急促:鍛煉中只能講短句子,不能完整表述長句子,為中等強度鍛煉;
(4)呼吸急促:鍛煉中呼吸困難,不能用語言交談,為大強度鍛煉。
5.2.3 主觀體力感覺監測鍛煉強度 主觀體力感覺監測鍛煉強度如下:
(1)小強度鍛煉的主觀體力感覺為輕松。
(2)中等強度鍛煉的主觀體力感覺為稍累。
(3)大強度鍛煉的主觀體力感覺為累。
鍛煉時間宜根據個人時間調整。上午和晚上宜小、中等強度鍛煉,下午宜進行中等、高強度鍛煉每天宜鍛煉30 min~90 min,可分一次或多次進行,鍛煉初期,時間可稍短,待適應后可延長時間[17-20]。
7.1 準備活動 時間宜為5 min~10 min,主要包括:
(1)適量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等。
(2)各種牽拉練習。
7.2 基本活動 鍛煉活動的主要形式,應選擇合適的鍛煉方式(如有氧運動、力量練習、傳統功法鍛煉等),控制適宜的強度和時間。
7.3 放松活動 時間宜為5 min~10 min,主要包括:
(1)行走(或慢跑)等小強度活動。
(2)各種牽拉練習。
8.1 初期 剛進行鍛煉的人,運動負荷宜小,初期鍛煉的時間宜為8周,具體方案為:
(1)鍛煉方式: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傳統功法鍛煉、牽拉練習。
(2)鍛煉強度:55%最大心率,逐漸增加到60%最大心率。
(3)持續時間:每次鍛煉10 min~20 min,逐漸增加到30 min~40 min。
(4)鍛煉頻率:3 天/周,逐漸增加到5 天/周。
8.2 中期 初期過后,繼續增加鍛煉強度和鍛煉時間,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時間逐漸增加到每周150min或以上,使機體能夠適應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中期鍛煉的時間宜為8周,具體方案為:
(1)鍛煉方式:保持初期的鍛煉方式,適當增加力量練習。
(2)鍛煉強度:逐漸增加到70%~80%最大心率。
(3)持續時間:每次鍛煉30 min~50 min。
(4)鍛煉頻率:3 天/周~5 天/周。
8.3 長期 適應中期鍛煉后,應建立長期穩定、適合自身特點的鍛煉方案。長期穩定的鍛煉至少應包括每周進行200 min~300 min 的中等強度鍛煉,或75 min~150 min的大強度鍛煉;每周進行2次~3次力量練習,不少于5次的牽拉練習。具體方案為:
(1)鍛煉方式:保持中期的鍛煉方式。
(2)鍛煉強度:中等強度運動相當于60%~80%最大心率,大強度運動達到80%以上最大心率。
(3)持續時間:每次中等強度鍛煉30 min~60 min,或大強度鍛煉15 min~25 min。
(4)鍛煉頻率:5 天/周~7 天/周,大強度鍛煉每周不超過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