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睿,王 震
(1.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合肥 230012;2.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安徽合肥 230061)
面肌痙攣為門診常見病,其臨床表現主要為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動,特征是多單側反復發作,受到外界刺激導致自身情緒異常時容易誘發及病情加重[1]。面肌痙攣多慢性起病,發病初期多不受重視,久病導致面部肌肉的攣縮、扭曲,影響美觀,嚴重影響患者顏值及社交生活[2]。目前對于面肌痙攣的治療,中醫針刺在針刺手法、取穴配穴、針具選用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臨床研究,其結果證實針刺在治療面肌痙攣上具有一定效果[3],中醫針刺療法對于治療面肌痙攣有進一步探索和發展的空間。
王震主任是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腦病六科主任,安徽省名中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全國第五批優秀中醫臨床人才,曾參與國家級、省級、院級科研課題多項,臨床針刺治療注重形神統一,對針灸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現將王震主任臨床診治面肌痙攣的臨床經驗、病案進行總結如下。
面肌痙攣病因病機復雜,各家不一,中醫經典中并沒有對面肌痙攣病名的明確記載,從面肌痙攣的發及癥狀來看,歸屬于中醫學“風證”、“痙證”、“眼瞼瞤動”等范疇。
1.1 肝腎虧虛、陰風內動為關鍵病因 面肌痙攣發于面部,發作時間不固定,發作位置改變,《黃帝內經》曰:“傷于風者,上先受之;高巔之上,惟風可到”,“風性善動”,可知風邪為面肌痙攣的基本病因。王震主任認為,風邪有內外之分,治療面肌痙攣的關鍵在于內風之肝風內動。肝屬木,主升、主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風氣通于肝”。《景岳全書》曰:“筋急者當責其無血”,肝血虧虛為面肌痙攣的病理基礎。葉天士在《醫學源流論》提出:“肝為風臟,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榮,肝陽偏亢,內風時起。”肝風之根本來源為精血之衰耗,又有“肝腎同源”,肝藏血、腎藏精,肝血依賴于腎陰濡養,若肝腎陰虛,久則陰虛陽浮,虛風內生,風勝則動,是為肝風內動[4]。
1.2 脾腎虧虛、陰陽失調為核心病機《醫宗金鑒》曰:“肝為木氣,全賴土以滋培”,《張氏醫通》曰:“脾胃虧損,津液耗散,故筋急而搐”,全身氣血生化依賴于后天之本脾的運化,脾氣健運則肝血充盈,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不足,筋脈濡養失司,血不養肝,虛風內生。而精血的生成又離不開脾腎的作用[5]。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源,腎精以先天之精為主,機體虛弱時,腎精衰耗,此時則依賴于脾的運化調節,保障腎精的生成,若脾腎虧虛,必然導致陰血不足,水不涵木,進而虛風內動,故調補脾腎為治療本病的重中之重[6]。面肌痙攣的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氣血虛為本,風痰瘀為標,脾腎為先后天之本,與氣血虛、風痰瘀這些病理產物的形成息息相關。脾主運化,腎主水,若脾腎功能失司,則水液代謝異常,發為痰飲。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肉,脾虛則氣血生化不足,筋脈失于濡養,腎藏精、主骨,腎虛則骨憊精泄,肝主血,肝腎同源,故脾腎虛弱可致臟腑衰弱,精氣血不足,久致肝腎陰虛,陰虛不制陽,陽勝則虛風內動而發面肌痙攣;因而,王震主任認為面肌痙攣的核心病機在于脾腎虧虛、陰陽失調。
王震主任治療面肌痙攣,注重形神統一,肝脾腎和神同時入手,針刺治療以太沖、太溪、百會為中心來組合配穴,從而達到疏肝調形、健脾補腎、通調元神的目的。
2.1 疏肝調形-太沖穴配合局部取穴 王震主任認為,“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氣輸調通暢則全身氣機暢達,針刺肝經原穴太沖可平肝熄風,配合合谷穴為四關穴,為祛風安神常用組合,可平肝陽、調氣血、通經絡;“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故面肌痙攣針刺首要局部取穴,在面部針刺可直達病所,改善面部氣血運行,緩解面肌跳動;面部取穴以陽明經、少陽經為主,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少陽經為少血多氣之經,合谷穴重刺,取“面口合谷收”之義,久病針足三里,足三里為胃之下合穴,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胃氣以降為和,可肅將肝之沖逆之氣;因面肌痙攣病變部位表淺,病變初期不宜深刺,故采用淺刺法,針刺過程為避免刺激面部神經,減少面肌緊張,故不行針刺手法;面肌痙攣跳動最明顯的位置,亦為邪氣積聚之處,于此處針刺效果明顯[7]。
2.2 健脾補腎-太溪穴配合引氣歸元針刺法 王震主任認為,健補脾腎當以腎為主,太溪穴為腎經原穴,主治病癥為本虛標實型疾病[8],針刺可以補腎益精,太溪聯合足三里則是脾腎同調,氣血皆補。引氣歸元針法是通過對神闕穴周圍腧穴的刺激來調理先天和后天、以后天養先天,進而達到調氣歸根、健脾補腎的目的。王震主任引氣歸元針組方包括:中脘、氣海、關元、滑肉門、陰都。所選穴位均位于腹部,腹部內含多種重要臟器,外系多條經脈經過,脾經、胃經均通過腹部,因此在腹部行針可溝通內外,調節全身臟腑氣血。中脘為胃募穴、腑會穴,針刺可升降脾胃氣機,配合關元、氣海,可補下焦化生精血,使全身氣血生化有度。氣海為肓之原,先天元氣匯聚之處,出關元,化衛氣,屬下焦,“氣處于下焦”,針刺可調氣、補氣、生發全身之氣,主治一切氣疾[9]。關元為元氣所在之處,元氣為一身氣血陰陽之根本,關元亦是肝、脾、腎三條經脈匯聚于任脈的穴位,為男子藏精之所,腎藏精、主一身之陰陽,故針刺關元可使元氣化生有源,固本培腎,配合中脘,可達到調理先天和后天、以后天養先天的功效。氣海、關元合用,可調和陰陽、補腎固本。以上穴位配伍意在調補脾腎,以后天養先天,故為“引氣歸元”。滑肉門為“腹四關”的組穴之一。滑肉門位于腹部,歸于足陽明胃經,胃經從頭走足,為多氣多血之經脈,在腹部針刺此穴可達到舒筋通絡、調補氣血,引臟腑之氣上至頭面的作用[10]。陰都穴處于腹部全息影像圖的面部區域,針刺可調節頭面部的氣血[11]。針刺此二穴可達到調理氣血、輸布全身之功用。
2.3 通調元神-百會穴為核心的通督調神針刺法 王震主任認為,面肌痙攣患者多伴有焦慮抑郁、失眠等癥狀,這屬于中醫“神”的范疇,脾腎虛弱,精血內耗,久致心腎不交,心神不安,神無所藏則不寐。督脈上通腦,下系心腎,治療神志病當重視督脈,以通督調神。任督二脈皆由胞中而發,督主陽、任主陰,通督調神則為交通陰陽、寧心安神,針刺可使氣血暢達,通調元神[12]。百會穴為諸陽之會,全身陽氣匯聚之處,針刺生發陽氣、醒腦開竅,“陽氣虛則百病叢生,陽氣旺則百病不生”;印堂通于腦,針刺可推動腦部氣血運行;神庭為神之居所,連通督脈、足太陽和足陽明,居庭則神安,本神為神之本,四神聰為醒腦常用效穴,三穴合稱頭三神,針刺有醒腦啟竅之功。內關穴為心包經之絡穴,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在治療失眠、情志病中溝通上下,其配伍心經之原穴神門穴使用可安神養心,與同名經穴太沖穴相配可調氣疏肝。腎經腧穴照海穴,通陰蹺脈,針刺可補腎填精、安神助眠。通過針刺使患者的精神狀態得到改善,患者心情舒暢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復。
丁某某,女,36 歲,初診時間:2022 年3 月14 日。主訴:雙側眼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動1 年余。現病史:患者1年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雙側眼周肌肉抽動,初期跳動感不明顯,自身未發現及重視。后癥狀漸近性加重,肌肉跳動幅度肉眼可見,抽動范圍逐漸向面部、鼻翼、口角進展,遂致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就診,查頭顱CT 未見明顯異常,診斷為面肌痙攣,予以營養神經類藥物口服及建議針灸治療。患者單純口服藥物治療,療效不佳,為尋求中醫針灸治療遂至我院就診。刻下:患者神清,精神一般,雙側眼瞼部、左側面部、口角肌肉跳動明顯,每遇情志異常時跳動加重,無口角歪斜、肢體麻木,無味覺改變,無耳鳴耳聾耳痛,納可,夜寐欠安,小便可,大便干結。舌紅,苔少,脈弦細。Cohen 分級:Ⅱ級。中醫診斷:面風 肝風內動。西醫診斷:面肌痙攣。處方:體針(百會、四神聰、印堂、神庭、攢竹、陽白、四白、太陽、翳風、地倉、頰車、四關穴、內關、神門、太溪、足三里、三陰交、照海)+引氣歸元針(中脘、下脘、氣海、關元、陰都、滑肉門)。操作:患者取坐位,酒精棉球消毒,先針雙側合谷,大幅度捻轉行針,隨后用手沿著手陽明大腸經循行自面部的區間點按敲打,并矚患者活動面部肌肉;后針頭針、翳風、安眠等穴位,常規針刺得氣后矚患者平躺放松,常規體針針刺,足三里得氣后施以捻轉補法,最后針腹部穴位,行捻轉補法,留針30 min,腹部配以TDP燈照射。
2022 年3 月15 日二診:患者雙側眼周肌肉跳動次數稍減少,左側面部、口角部肌肉跳動次數減少,睡眠改善,納可,小便可,大便二日未解。守原針刺處方加天樞、支溝。操作:先針雙側太溪,捻轉行針,矚患者揉按活動腹部至感覺腸蠕動,后守原針刺操作。
2022 年3 月16 日三診:患者雙側眼周肌肉跳動次數減少,左側面部、口角部肌肉跳動次數明顯減少,睡眠質量明顯改善,納可,小便可,大便已解。守原針刺處方及操作繼續治療。
2022 年3 月18 日四診:患者眼周肌肉仍有跳動,左側面部、口角部肌肉基本停止跳動納可,夜寐安,二便調。守原針刺處方去安眠、內關、神門、天樞、支溝。穴位針刺操作同前。每2 天治療1 次,連續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左側面部、口角肌肉未見跳動,眼角肌肉偶見輕微跳動,Cohen分級:I級。
按語:患者以面部肌肉跳動為主證,中醫診斷為面風,頭顱CT 未見腦血管病變,西醫診斷為面肌痙攣;根據夜寐欠安,大便干結,舌紅,苔少,脈弦細,辯證為肝風內動。脾腎虧虛,久致陰虛陽浮,虛風內生,風勝則動,發為面肌痙攣。治療當以肝脾腎同時入手,一診按體針聯合引氣歸元針治療,患者病程長,重刺合谷穴并讓患者活動面部肌肉,取“面口合谷收”之義,針刺后循按敲打手少陽陽明經,使經絡氣血暢達;通過引氣歸元針對腹部穴位的刺激來調理先天和后天、以后天養先天,進而達到調氣歸根、健脾補腎的目的;患者夜寐差,于久病情志異常,傷神所致,以通督調神為大法治療,效果顯著。二診患者訴大便二日未解,患者肝腎陰虛,陰虛陽勝則虛風內動,發為便秘,“腎者,胃之關也”,《素問·上古天真論》:“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則知便秘歸因于津液枯干,專責少陰一脈,故針刺腎經原穴太溪可緩解便秘,天樞、支溝為治療便秘效穴。
面肌痙攣發病初期多不受重視,久病跳動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及社交時才會就診。中醫針刺治療可疏通經絡,調補氣血,抑制面部異常刺激源,治療面肌痙攣效果確切[13]。王震主任治療面肌痙攣,從病因出發,認為面肌痙攣的關鍵病因是內風之肝風內動,故以太沖穴為主,配合局部取穴、足三里、阿是穴等以平肝陽、調氣血、通經絡,達到疏肝調形的目的;從病機入手,認為面肌痙攣的病機為本虛標實,氣血虛為本,風痰瘀為標,核心病機為脾腎虧虛、陰陽失調,故選用太溪穴配合引氣歸元針,以太溪、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為主,調氣歸根、健脾補腎,使臟腑精氣血充盈,配合陰都、滑肉門,達到調理氣血、輸布全身之功用。此外,面肌痙攣患者發病后多伴隨情緒異常,久致失眠、焦慮、抑郁等,故治療時還需調暢情志,故選用百會穴、印堂醒腦開竅;四神聰、神庭、本神合稱頭三神,醒腦啟竅;內關穴配合神門穴寧心安神,與同名經穴太沖穴相配可調氣疏肝;腎經腧穴照海穴,通陰蹺脈,針刺可補腎填精、安神助眠。王震主任針刺治療面肌痙攣,通過體針通調元神、疏肝調形,引氣歸元針調氣歸根、健脾補腎,諸穴合用,共奏通經絡、通臟腑、通陰陽的功效。本法不局限于面部,為全身多處取穴,穴位配伍合理、標本兼治,符合中醫整體觀念的基本思想,是對針灸治療學的繼承與發展,故治療面肌痙攣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