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夢霞,陳幸生
(1.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合肥 230031;2.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安徽合肥 230001)
頸性眩暈(Cervical Vertigo)又稱“頸交感神經紊亂綜合征”“椎動脈卡壓綜合征”“椎動脈缺血綜合征”等,是指由于患者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出現結構損害而致眩暈為主要表現的一組癥候群[1]。頸性眩暈患者多伴有頭頸部不適、惡心嘔吐、耳鳴、手臂麻木等癥狀,其重者可猝然跌倒,多于頸椎屈伸、旋轉過程中誘發。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本病發病率不斷上升,并呈年輕化趨勢,且年齡較大的人群更容易發生眩暈[2-3],老年患者可能因此受到殘疾甚至是死亡的傷害。目前針對本病,西醫控制病情常用氟桂利嗪,其可通過減少鈣離子內流而發揮緩解腦血管痙攣藥理作用,進而改善頸性眩暈患者癥狀[4],但該藥物不良反應較多,患者無法長期堅持服用此類藥物。臨床研究表明,針灸具有操作簡單、起效迅速等優點,治療頸性眩暈較佳,總有效率為93.62%[5]。
陳幸生教授,主任醫師,江淮名醫,全國名老中醫繼承人,已從事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30 余年,經驗豐富。陳教授擅長運用針灸治療腦血管疾病,尤其在治療眩暈方面有著獨到的經驗[6-7]。現將陳師運用項叢刺聯合透刺治療頸性眩暈經驗進行論述,總結如下。
1.1 現代醫學觀點 西醫關于頸性眩暈發病的機理、機制并未明確,諸多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針對該病的發病機理、機制進行研究,逐漸形成以下四種學說[8]:①椎-基底動脈學說。椎-基底動脈受到各種原因的機械壓迫,使其管腔狹窄影響供血功能。②交感神經學說。頸部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時,神經調節椎-基底動脈的時間延長及血流量減少,從而影響腦部供血。③體液因子學說。血漿內皮素、一氧化氮與降鈣素基因相關肽等因子之間的動態平衡有助于維持腦血流量穩定,當這種平衡被打破,就會造成血管痙攣,椎基-底動脈供血機能下降引起血流量降低。④本體感受器學說。被揮鞭樣損傷、頸部疼痛刺激后的本體感受器與腦干前庭建立聯系,傳輸信息至大腦中樞作出反應,即頸性眩暈。
1.2 陳幸生教授觀點 陳幸生教授認為,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年高體弱、虛勞久病、飲食不節、情志異常或外邪侵襲,諸因皆可致清竅失養,發為眩暈。其病機或為氣血腎精諸虛,或由風火痰瘀擾動,皆可影響清竅而致腦髓失養。氣血腎精虧虛,是指患者因素體正氣虛弱或久病耗損,傷及脾胃,氣血不足誘發眩暈。風火痰瘀等病理產物擾動致眩,則是患者本就體虛,陽氣郁閉,繼而導致人體氣機升降失調而誘發病理產物產生,阻礙氣機而致眩。病性有虛有實,因氣血乏源、髓海空虛所致的頸性眩暈多屬虛證,因肝陽亢逆、痰濕中阻、瘀血阻滯所致的頸性眩暈多屬實證或本虛標實之證。無論患者所屬何種證型,最終均要幫助患者達到腦髓得養、元神清明的良好狀態。
1.2.1 體虛致眩《景岳全書·眩暈》云:“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眩暈的重要誘因之一是體質虛弱。清李用粹在其《證治匯補眩暈》提出“血為氣配,氣之所麗,以血為榮此眩暈生于血虛也”的學說,闡述了“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9],自身氣血的調和關系到人體生理功能是否能夠正常運轉,而氣血的生化又取決于后天脾土的運化。若脾氣不足,則清陽不升,機體則無力鼓動營血上行以濡養頭目;或因脾不統血,脾氣虛弱不能收攝血脈,迫血妄行,繼而導致氣血虧虛,腦失所養,導致眩暈。除此之外,腎為先天之本,腦為髓之海。人老腎精不足,髓海虛空,腦失充養易致眩暈。《靈樞·海論》載有“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于其蓋”,結合《素問·逆調論》中提出的“腎不生,則髓不能滿”,顱腦髓海的生化亦來源于先天之精的充盈。若腎精虧虛,則髓海失充,繼而導致腦之清竅失所養而發眩。陳教授認為因虛致眩者多發生在老年患者身上,因年老體虛,脾胃功能減弱,或久病體虛,氣血虧虛則清陽不升,清竅失養;抑或腎精虧耗,腦髓不充,強調因虛致病。因此,陳教授在治療上強調固本培元、健脾升清。
1.2.2 痰瘀致眩《古今醫統》云:“頭目眩暈痰也。”《普濟本事方》曰:“痰水結聚,上沖于頭目,令人頭旋。”陳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若長期飲食不節傷及脾胃,致脾失健運,痰濁內生,阻滯中焦,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致眩。另一方面,頸部氣機失調,或跌撲損傷引起的血行不暢,亦可導致脈道阻滯,腦絡瘀阻令腦竅失養,從而出現眩暈。《仁齋直指方論》認為“瘀滯不行,皆能眩暈”,《醫宗必讀》亦提出“瘀血停蓄,上沖做逆,亦做眩暈”的闡述,則進一步說明瘀血與眩暈發病有密切關系。在治療上,陳教授更注重健脾化痰、祛瘀通絡。
1.2.3 肝風致眩《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人體氣血陰陽失調,陽氣亢逆而引動肝風。肝風上循,襲入腦竅,發為眩暈。《臨證指南醫案·眩暈》謂:“所患眩暈者,……乃肝膽之風陽上冒耳。”肝木之性,性喜條達,主升主動,極易攜風上逆擾動腦府清竅,故而生眩。陳師認為,隨著年齡增大,中老年人體內精血耗損,肝腎陰虧,陰不制陽而使陽氣亢盛,風氣內動;或是情志失調,甚至過極化火而肝風內生;肝陽上亢,犯于清竅,從而出現眩暈。因此,治療上當清熱息風。
2.1 項叢刺法 項叢刺法是一種具有感覺刺激強、經絡傳導快、調節范圍大等特點的多針刺法。《靈樞·大惑論》云“五臟六腑之精氣……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闡述了臟腑精氣既可上循經絡入腦,亦能后行流于項部[10]。項叢刺法取穴位置玄妙,其針刺部位與腦聯系密切,多是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的循行之處,而這也是利用腧穴的“近治作用”這一主治特點。取穴方法:先縱向取下腦戶、風府、啞門三個穴位,后橫向取風府及完骨,再由風府至完骨間作六等分,每一個等分為一個穴位,左右兩側為十二穴,總共十五穴[11],刺之可以起到疏通經絡、定眩止暈的作用。現代研究表明[12],項叢刺法所刺激的區域內有豐富的神經、血管分布,針刺該區域一可改善枕項部肌群緊張的功能狀態,使其攣縮拘急的肌肉得到放松,促進頸椎整體正常功能恢復;二可擴張血管,促進心腦血液循環,調節神經功能,達到治療頸性眩暈之目的。陳教授臨床上常用項叢刺法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如頸性眩暈、卒中后吞咽障礙、后循環缺血、失眠等病癥均取得了優良的治療效果。
2.2 透刺法 透刺法是指將針具先刺入一穴位,隨后按一定方向透達另一穴位,或幾個穴位從而起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特殊刺法[13]。透刺作為一種刺法,其理論可追溯至《黃帝內經》。如《靈樞·官針》記載“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雖未提出透穴刺法之名,但已具沿皮透刺法的雛形。其后,金元大家竇默在其著作《針經指南》提出“一針兩穴”的透刺方法。直到元代王國瑞著《玉龍歌》才正式提出了透穴之名,而《針灸大成》、《針方六集》、《金針梅花詩抄》中均有對透刺法的論述,且與臨床緊密相關。透刺法相對普通針刺加強了腧穴和腧穴之間的傳感,引發經絡之間氣血運轉,使氣至病所。目前有關透刺法治療內科疾病的臨床報道很多,如教傳旭教授[14]采用透刺針法治療中風后吞咽功能障礙取得了良好的療效。除外,現代醫家將透刺法和其他療法相結合運用到一些疾病的治療上也有不錯的臨床效果,如郭文杰等[15]采用頭部穴位透刺聯合中藥益腎通絡方熏洗治療肝腎虧虛型小兒腦癱效果顯著。陳教授在治療頸性眩暈患者過程中,正是利用透刺法得氣快、針感強、用穴少這些特點以期調節陽經氣血,激發陽氣使之上輸于頭部,清竅得養;行于頸肩部,氣血亨通而不壅滯。頭部透刺能夠通調局部氣血,刺激腦部血液循環,提高血液流動速度[16],從而改善神經組織功能減少眩暈發生。
2.3 操作方法 患者俯伏坐位,穴位皮膚常規消毒后,選用取1 寸(0.3mm×25mm)、1.5 寸(0.3mm×40mm)不銹鋼針。項叢刺直刺1寸,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捻轉手法。神庭向百會方向刺入1.2 寸,頭維向率谷方向刺入1.2 寸,太陽向角孫方向刺入1.2 寸,均行快速小幅度捻轉的手法,使針感盡量到達百會、率谷、角孫局部部位。以上諸穴留針30min,每天治療1 次,7 天為1個療程,每周休息1天。
患者,男,65 歲,頸項強痛伴頭暈1 年余,加重1周,于2020 年9 月3 日初診。患者于1 年前下床時突然出現頭暈,并伴惡心欲吐、耳鳴等癥狀,臥床休息后癥狀未減輕。遂前往某三甲醫院作腦部CT 檢查,結果顯示未見異常。住院予以擴張血管、改善腦部供血對癥處理后癥狀改善不明顯。1周前,患者頭暈癥狀加重,經人介紹前來尋陳幸生教授。查體:頸項部肌肉僵硬,活動稍受限,C5~C6棘突及兩旁壓痛陽性,兩側斜方肌壓痛陽性,壓頸試驗陽性,面色淡白,神疲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弱。輔助檢查:TCD 檢查示雙側椎動脈供血不足;頸椎MRI示C4~C5、C5~C6椎間盤突出。診斷:頸性眩暈,氣血虧虛型。予以項叢刺聯合透刺治療,患者證屬氣血虧虛型加足三里透三陰交(使用9~11 寸芒針,從足三里穴斜刺進入,針尖朝向三陰交,針身經過脛、腓骨之間,透向三陰交,進針7~8 寸左右即止)。每天治療1 次,治療7 次為1 個療程,每周休息1 天。2020 年9 月11 日二診:經上述治療后,患者眩暈較前改善,頸項僵痛有所減輕。因吹風后出現發熱、咽痛、咳嗽,痰黃,舌紅苔薄黃,脈細數。針刺加大椎、曲池(雙側),行捻轉瀉法。治療7 次。2020 年9 月19 日三診:患者自述諸癥消失,眩暈痊愈,納寐尚可,二便尚調。結束治療,囑其注意作息規律,疏調情志。
按語:患者年逾六旬,年老體弱,且病程較長,久病易耗傷氣血,致使氣血兩虛,腦髓失養,最終出現眩暈之癥。因此陳師認為治療當補益氣血、通絡止暈,故采用項叢刺為主結合透刺治療頸性眩暈。項叢刺主要選擇督脈經、膀胱經及膽經上的腧穴,這些穴位恰好位于腦干和小腦的投影區附近,其內含有豐富的區域神經、血管。項叢刺通過刺激這些穴位直達病所,可以有效解除腦血管痙攣,改善后循環,進而提高后循環的供血量,改善眩暈等癥狀。神庭透百會,此兩穴均為督脈上的穴位,可振奮陽氣、疏通氣血,加強對頭頸部經氣的調動。頭維透率谷,通過一穴透達二經可調節膽胃之氣,使其升發有度,使清陽之氣升達于腦。太陽透角孫,此組透刺穴位中,太陽歸屬經外奇穴,角孫歸屬少陽三焦經。現代解剖學發現[17],太陽穴深部有顳淺動脈、顳淺靜脈,亦有耳顳神經及面神經的顳支散在,故針刺該穴位可以有效調節局部神經血管功能,改善頭部供血,緩解眩暈。足三里透三陰交可鼓舞胃氣,調補三陰,推動一身之氣血運行。諸穴合用以達補益氣血、通絡止暈之效。二診時,患者治療后眩暈及頸項僵痛癥狀改善,但因其外感風熱,故在前方基礎上加大椎、曲池,在補益氣血的基礎上疏風瀉熱。三診時,患者基本痊愈,暫停治療。
頸性眩暈是臨床中常見的疾病,屬于中醫“眩暈”范疇,各醫家究其病因病機,未有統一標準。陳幸生教授認為頸性眩暈基本病機可概括為髓海失養、神失所養,項叢刺所刺激穴位可使局部氣血通暢運行,則腦髓得養,眩暈得止;加之采用神庭透百會、頭維透率谷、太陽透角孫三組透刺穴位,加強了對經脈運行經氣的激發,使氣血通暢,上至巔頂,元神得以濡養。由此可知,項叢刺聯合透刺治療頸性眩暈具有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