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嘉懿
(西安翻譯學院,西安 710105)
在商貿流通業發展的過程中,優秀員工作為企業發展的主體會給企業帶來效益,但越來越高的員工流失率成為商貿流通企業家最擔心的問題之一。商貿流通企業人才流失給企業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從管理成本、企業績效、公司士氣及個人發展等多個方面產生抑制性侵害,應當引起足夠重視。與此同時,商貿流通企業本身高素質人才缺失明顯,如果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及時補救,則十分不利于行業的長久發展。有研究指出,企業人力資源是企業發展的重要經濟資源,開發利用好該項資源是建立企業制度和推動企業長久發展的重要基礎[1]。因此,商貿流通企業人才流失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構成不利影響,如何有效應對商貿流通企業人才流失危機,制定有效措施加以補救,并形成長效機制。隨著博弈論理論的提出和完善,博弈論理論在商貿流通企業人才流失問題處理中的應用越來越重要。博弈論是研究博弈局中人各自所選策略的科學,是一種數學理論和方法[2];此外,博弈論是研究決策主體行為選擇而產生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決策均衡問題的學科[3]。學術界和實務界基于博弈論的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建議。
當前,商貿流通業早已發展成為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2016 年中國商貿流通業增加值達9.6 萬億元,占當年GDP 比重的12.9%,無論是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持,還是對就業結構的優化與改善,商貿流通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商貿流通業人才隊伍建設不足,人才流失問題十分突出,制約了商貿流通業向更高水平發展的步伐。通過分析現有研究文獻發現,目前對博弈論在商貿流通企業人才流失問題中的應用文獻極少,在中國知網以“博弈論”和“流通產業”為關鍵詞搜索,僅有13 篇文獻涉及該類問題,如果以“博弈論”和“物流”為關鍵詞搜索,文獻統計數據為1 408,以“博弈論”和“人才流失”為關鍵詞搜索,文獻數為41。由此可見,將博弈論運用到商貿流通領域人才流失問題的相關研究并不多。
為此,在此研究上進行拓展,豐富基于博弈論理論的商貿流通企業人才流失危機應對策略理論;同時,從實踐的角度分析商貿流通企業應對人才流失危機的策略,提出合理化建議。
博弈論理論在商貿流通企業人才流失問題方面的研究中,曹媞[4]基于博弈論相關理論,構建了物流人才流動博弈模型,分純策略納什均衡和混合策略納什均衡2 種情形,探討物流人才流動中各方的利益訴求和博弈策略。分析博弈論在企業應對人才流失危機的運用方面,張小琴等[1]指出,企業為了防止員工流失會對其進行不定期檢查,如果檢查發現員工有流失的現象可對其進行懲罰,但同時檢查又要支付一定的成本,這時企業可權衡整體利益采取策略。分析企業人才流失的原因方面,胡志仁等[5]通過結合博弈論方法和行為理論的觀點,從員工行為的角度入手進行分析,最終可以發現低效的績效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的失效會挫傷員工積極性,進而影響員工滿意度以致造成人才流失。
亦有學者從人才隱形流失的角度提出了博弈論策略,喻科[6]運用博弈論理論,以人才與組織為博弈的雙方構建了非零和博弈模型,分析人才與組織在隱性流失博弈過程中各自的策略。此外,單志鵬[7]運用博弈論分析了國企人才流失問題,指出人才和企業彼此之間的決策存在著相互影響關系;鄒萍等[8]運用演化博弈論分析了圖書館人才隊伍建設中博弈雙方的穩定策略;王昕旭[9]構建了科技人才與組織或區域的博弈模型,提出應當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勵機制,促進組織或區域之間的協調合作。
博弈論理論的運用能有效提高商貿流通企業管理效率,對促進商貿流通企業發展具有指導意義。基于博弈論理論探討商貿流通領域有關問題的研究相對較少,而具體細化到商貿流通企業人才管理領域則更少。羅上燁[10]基于博弈論理論對農產品流通中的“合作社龍頭企業”渠道模式和“農戶龍頭企業”渠道模式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前者較后者更有效率。申珅[11]基于博弈論理論分析了流通產業的安全問題,指出中國流通產業存在的安全隱患主要來自于外資控制、大零售商對中小零售商的“擠出效應”、中小零售商之間的無序競爭以及地方保護主義。褚陽[12]基于動態博弈的內涵與分類,以及商貿流通供應鏈網絡結構特征與效率理論,構建了復雜網絡下的三層級流通供應鏈網絡結構,研究發現制造商與零售商同時選擇長期合作策略時,商貿流通供應鏈網絡的效率最高。胡穎[13]基于利益共享契約理論,以農產品雙渠道供應鏈中的供應商與零售商為主體分別驗證在集中決策與獨立決策情形下二者的利益博弈行為,研究發現,農產品供應商或零售商獨立對線上或線下產品定價時,會引起雙方利益沖突;在集中決策情形下二者能夠實現利益共享。
當前中國農產品流通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存在幾個較為突出的問題,既有中國企業發展的共性特點,亦有屬于農產品流通業自身的問題。
第一,共性方面的核心問題是人才結構問題,具體包括核心人才的匱乏和人才適用失衡2 個方面。前者會導致企業創新力不足,市場競爭力下降,尤其是在國際競爭中很難處于有利地位;后者導致人才資源浪費,多數企業出現一邊大量招聘人才,一邊大量人才流失的現象就是因為不能有效識別人才、使用人才,導致人才在無效的企業管理中大量流失。
第二,農產品流通企業人才管理中的突出問題體現在基于行業分散化經營而形成了從業者整體素質偏低。中國農產品流通業發展層次較低,存在大量小規模企業,從業者多數受教育程度低,幾臺車或租個門面房便可以開業經營,抗市場風險能力低,對人才的重視和激勵意識基本沒有,這種發展模式下出現大量人才流失就十分正常,行業整體發展人員素質偏低無可避免。
中國農產品流通業發展層次較低,從業者整體素質不高,人才流失現象十分突出,這對農產品流通企業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危害,需要引起足夠重視。
第一,導致企業人才招聘成本提高,企業忙于處理人才流失和人才招聘,耗費大量成本從事該項工作。農產品流通企業本身利潤空間狹窄,如果再支付成本處理人才流失和招聘事宜,則進一步壓縮了企業的盈利空間。
第二,人才流失所形成的負面效應在不同企業之間傳遞,導致整體人才效益不足。員工從一家企業離職進入其他企業,受薪酬福利、職業發展或其他因素影響可能再次選擇離職,這種無效離職就業所形成的負面效應在不同企業之間傳遞,不利于行業整體的發展。
第三,對于農產品流通從業者自身而言,頻繁的流動不利于自身職業發展。農產品流通業整體從業者素質偏低,人員穩定性差,頻繁流動不利于員工自身發展,無法形成職業積淀,頻繁跳槽也只能在基礎崗位上工作,很難有較大程度的提升。
農產品流通企業人才流失危機是企業經營活動中的重要風險,基于博弈論理論選擇合理措施應對化解危機是一種有益嘗試。本研究嘗試構建靜態博弈和動態博弈過程,分析農產品流通企業人才流失應對策略。
農產品流通企業人才流失與否與勞動力市場人才供需狀況和企業監督程度有關。所謂企業監督指的是企業為留住人才而采取的激勵或約束措施,包括積極的思想安撫、薪酬獎勵等措施和違約處罰等非積極措施。農產品流通企業選擇不監督則是實施寬松的人才流動機制,不會對流失人才進行處罰。
3.1.1 基本假設 首先對博弈模型設定2 項假設,第一,農產品流通企業與員工為參與者,雙方均為“理性經濟人”;第二,員工的策略選擇是流失與不流失;農產品流通企業的策略選擇是監督與不監督。同時假定,人才流失會給農產品流通企業帶來經濟損失;對人才的激勵約束會增加農產品流通企業監督成本。
3.1.2 模型建立 第一,農產品流通企業非監督狀態下,①人才不流失對企業的經濟貢獻為R0,人才在農產品流通企業中獲得的收益為M0;②人才流失給農產品流通企業造成的經濟損失為R1,監督成本為0。第二,農產品流通企業監督狀態下,①人才流失給農產品流通企業造成的經濟損失為R1,農產品流通企業的監督成本為C1,人才流失后在新工作中獲得的收益為M1,因監督而支付的違約成本為M2;②人才不流失時,農產品流通企業支付的監督成本為C1,人才獲得的收益包括原有的M0和額外的M3。
根據上述條件得到人才流失的靜態博弈分析模型見表1。為簡化分析,這里忽略人才不流失時為農產品流通企業創造的額外收益部分。

表1 農產品流通企業人才流失靜態博弈分析模型
3.1.3 模型求解 假設企業分別以α(0≤α≤1)和1-α的概率選擇監督和不監督,人才以β(0≤β≤1)和1-β的概率選擇流失和不流失。
給定α,人才流失的收益表達式如下。
人才不流失的收益表達式如下。
令上述表達式相等可得到人才流失選擇的概率邊界。
即如果企業監督的概率α<α*,員工最優選擇為流失;如果α>α*,則最優策略為不流失;如果α=α*,則最優策略為隨機選擇。
給定β,農產品流通企業選擇監督的預期收益如下。
農產品流通企業不監督的預期收益如下。
令上述表達式相等可得到企業選擇的概率邊界。
即如果企業監督的概率β<β*,農產品流通企業的最優選擇為不監督;如果β>β*,則企業的最優策略為監督;如果β=β*,則企業的最優策略為隨機選擇。
3.1.4 結果分析 通過上述分析得到了農產品流通企業與人才之間的混和均衡策略,農產品流通企業以M1/(M2+M3)的概率選擇監督,人才以C1/M2的概率選擇流失。農產品流通企業的監督概率α與M1正相關,即M1越大該類人才應得到農產品流通企業的足夠重視。監督概率α與人才流失的違約成本M2和人才不流失的額外收益M3負相關,即農產品流通企業的監督被突破時人才流失的代價越小,則人才流失的沖動愈強烈,企業監督壓力會增加。反之,人才不流失所獲得的額外收益小,則人才流失欲望增強,農產品流通企業監督壓力同樣增大。
人才流失概率β與農產品流通企業監督成本C1正相關,與人才流失的違約成本M2負相關。農產品流通企業高昂的監督成本會壓制設置監督的需求,進而導致人才流失率上升,人才為突破監督而支付的成本過高則會抑制其離職的欲望,進而降低了人才流失率。
為防止人才流失農產品流通企業通常會以各種形式培養員工以樹立員工的歸屬感。但在實踐中,農產品流通企業管理者經常面臨這樣的困惑:不進行培訓則員工素質跟不上;進行培訓,當人才價值提高后跳槽概率也會相應提高。有研究指出,員工培訓是企業對人才的一項風險投資,極有可能獲得超值匯報,亦有可能投資失敗。因此,農產品流通企業應當有效防控人才流失風險,提高人才培訓投資回報率,接下來將通過動態博弈進一步分析。
3.2.1 基本假設 第一,農產品流通企業和參與培訓的人才為博弈的參與者,二者決策目標均為促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博弈雙方信息完全。第二,模型分為3 個遞進階段:員工選擇培訓和不培訓、受訓后選擇流失和不流失、農產品流通企業對流失員工懲罰和不懲罰。第三,受訓員工一旦流失至其他企業就能被立即錄用。
3.2.2 模型建立 假定農產品流通企業如果不培訓員工獲得的收益為R0,員工的收益為M0;農產品流通企業培訓員工的收益為R1,員工的收益為M(1M1>M0);農產品流通企業培訓成本為C1,建立博弈樹如圖1 所示。

圖1 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博弈樹
博弈的第一階段,農產品流通企業可選擇培訓與不培訓,選擇不培訓則企業可節省培訓成本C1,失去培訓收益R1-R0;第二階段,農產品流通企業培訓后員工可選擇流失和不流失,不流失時企業增加的收益為R1-R0-C1,員工的收益為M1-M0,員工選擇流失則企業的收益為-C1,員工收益為M1-M0。此外,假設員工流失后進入新企業的報酬為M2。
農產品流通企業支付成本培訓員工,培養人才,其目的是希望留住人才發揮更大價值,但不可避免會出現培訓之后人才流失的情況。為此,企業需要制定懲罰措施加以規避。假設企業支付的懲罰成本為C2,員工支付的違約成本為C3,則第三階段的博弈情況如圖2 所示。

圖2 第三階段博弈樹
第三階段,培訓后員工流失企業選擇不懲罰則損失成本C1,員工收益為M2-M0,選擇懲罰則收益為C3-C2-C1,員工收益為M2-C3-M0。員工一般會衡量違約成本C3和新企業報酬M2的關系,以選擇是否離職進入新的企業。
3.2.3 結果分析 農產品流通企業經營過程中人才流失不可避免,即便是通過增加培訓這種有利于員工成長的福利支出仍無法避免人才流失現象。為此,企業在培訓前可選擇具有較高忠誠度的員工,并提前制定約束政策,以增加員工培訓后流失的成本,降低人才流失意愿,從而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針對農產品流通企業經營過程中存在的人才流失問題,結合上述博弈分析,研究認為應當從員工培訓、薪酬管理和約束機制構建3 個過程采取有效措施,形成互為補充的管理機制,以降低人才流失率。
中國農產品流通業的發展存在較為突出的人員流動性大、人才穩定性差等問題,很大程度上在于企業的薪酬福利制度不能滿足員工需求。因此,需要著力構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薪酬福利制度,建立人才與薪酬考核相匹配的管理辦法,通過考核人才績效而發放相應的薪酬福利,進而增強員工的競爭意識,激發員工創造力。對外要建立較其他企業更具吸引力的薪酬福利制度,降低員工離職意愿,以留住人才。
加強培訓能提高員工的技能素質,促使員工感受到企業對員工的重視和關懷,從而增強員工的歸屬感和忠誠度。農產品流通業的多數從業者受教育程度低,勞動技能不足,這就需要企業建立完善的員工培訓和開發制度,既要從外部吸收人才,更要注重內部培養,以最小代價獲取人才收益價值的最大化。但是,毫無價值的培訓不可取,杜絕流于形式的培訓,避免浪費企業資源。在培訓員工的選擇中,通過建立忠誠度考核機制選取符合企業長期發展利益的員工進入培訓體系,避免員工技能提升后流失現象出現。
人才約束管理機制的缺失是造成農產品流通企業人才流失率較高的一個重要因素,企業員工流失成本過低很容易造成流失率升高。因此,應當建立健全人才約束管理機制,可具體通過簽訂約束人才流動的勞動合同、構建培訓賠償機制、禁止協議等措施降低企業人才流失損失。人才約束管理機制的構建不僅是為了彌補農產品流通企業人才流失所造成的損失,同時也是為了提前形成約束效力,促使員工明確隨意離職所需要支付的成本。此外,人才流失約束管理機制的建立必須建立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在尊重企業和人才二者意愿的基礎上維護雙方的合理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