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雨


【編者按】 12月15日,由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青島市美術家協會、青島畫院承辦的“丹青使命——第三屆中國畫水墨名家走進青島寫生作品展”在青島畫院美術館開展,展覽同名學術研討會同日舉辦。
20世紀50年代,關山月到青島寫生,創作了許多狀寫青島景色的寫生精品,給后人留下了珍貴的摹習范本。2019年,由關山月美術館和青島畫院共同發起的,以繼承關山月繪畫藝術、弘揚老一輩藝術家藝術追求和社會擔當精神為主旨的“丹青使命——關山月青島寫生珍品暨當代中國水墨畫名家寫生青島作品聯展”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和青島畫院美術館相繼開展。新時代的水墨名家們探尋關山月當年的足跡,創作出一批描繪青島海濱風光的精彩圖卷,他們繼承前代藝術家的遺志,為華夏藝術傳薪火,踵事增華,正是當代藝術家們使命與擔當的精神之展現。2020年青島畫院組織第二屆“丹青使命”寫生活動,再次邀請全國水墨名家走進青島,參與寫生活動。
今年青島畫院組織“丹青使命——第三屆中國畫水墨名家走進青島”寫生活動,分別于6月和11月邀請全國山水名家30余人,深入嶗山,遍游濱海和城區,創作了近200件反映青島自然風光和城市建設風貌的寫生作品。藝術家們以多種表現形式謳歌自然、贊美青島,繼承傳統、開拓未來,呈現出了當代水墨畫藝術的多彩繽紛,體現了當代水墨畫藝術的整體水準。
張風塘(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青島市美術家協會主席、青島畫院院長):尊敬的各位藝術界的專家、學者、老師們,新聞媒體的朋友們,在這么寒冷的季節大家歡聚一堂,來參加“丹青使命——第三屆中國畫水墨名家走進青島寫生作品展”研討會,我代表青島畫院全體同仁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和真誠的感謝!“丹青使命——中國水墨名家走進青島”寫生活動自2019年10月舉辦以來,今年是第三屆,承蒙全國眾多名家的支持和厚愛,先后有60多位名家參加了寫生,創作寫生作品300余件,很值得去總結研究。
楊惠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主持人):“丹青使命”這個詞非常有時代感,其主旨就是為了紀念關山月在20世紀50年代的青島之行,而且在第一屆“丹青使命”展覽活動中,關山月在青島的七件寫生作品也展出了,“丹青使命”能夠很好地概括關山月那代人的學術追求和社會擔當。從關山月的“丹青使命”,到今天青島畫院提出的“丹青使命”,非常顯著地體現了藝術家社會責任感的薪火相傳。我們這代人也要沿著前輩的足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牢記我們的使命擔當。
青島是一座非常有意思的城市,它的風光風貌有與眾不同的魅力。青島畫院讓大家圍繞青島來進行創作和專題寫生,也給大家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課題。
馬新林(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原院長):連續參加三屆“丹青使命”寫生活動,我有四點感受。首先,青島畫院繼承了畫院建院以來一貫的院風,繼承前輩畫家的精神,先學做人,后師丹青。其次,青島畫院非常重視社會擔當,有學術定位。希望青島畫院能夠把所有的活動在這個學術主題的引領下開展,在專業層面上不斷進步。再次,本屆“丹青使命”寫生活動的作者來自全國各地,很有地域代表性,大家在交流的時候可以互相看到差異。最后,我們通過這個展覽看到大家對青島山水的思考、審美的取舍和風格的選擇,這個特別珍貴。畫面都是寫生的,但是大家對于怎么表現中國畫的當代性,每個人都很用心地通過各自對筆墨的理解在作品中體現了出來。
劉罡(中國國家博物館書畫院原院長):青島可謂是畫家寫生創作的天堂,今年是我第三次參加“丹青使命”寫生活動,在張風塘院長的領導下,青島畫院將活動一路堅持下來,不光組織號召本院畫家參加,每次還邀請全國各大院校的名家參加活動,拓展了藝術的交流面,從這次寫生展就可以看出作品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青島畫家的寫生作品這幾年變化也很大,也說明了在“丹青使命”這一平臺上開展藝術交流的重要性。青島匯聚了一大批近現代著名文人名流,它的水彩、版畫、藝術設計、國畫、書法,在國內都有一批具影響力的藝術家。每次來青島感受都不一樣,讓寫生創作面臨挑戰,但每次都是收獲滿滿。所以,青島是畫了還想畫、來了還想來的城市,期待著明年的“丹青使命”寫生活動。
蘇金成(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我們一直在討論中國畫的傳統與現代問題。自古以來中國畫寫生就影響著畫家的風格變化。李唐從北宋的開封到達南宋的臨安,生活環境不同導致山水畫風發生變化。新中國初期傅抱石帶領一批畫家開展二萬三千里寫生,推動了山水畫的新變革。今天的展覽,讓我們看到這么多優秀的畫家以嫻熟的筆墨描繪美麗的青島。雖然畫同一個地方,但每個人對筆墨與形式的不同理解與把握,表現出不同的面貌,讓我們看到還有這么一批畫家能夠守得住中國畫的靈魂,以最純粹的水墨來表現這座城市,這是一次高水平的展覽。希望活動持續下去,推出來更多的優秀作品。
劉德龍(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丹青使命”寫生活動已經持續了三屆,在實踐的同時重視理論研討,學術性很強。活動以純正的中國藝術精神為指向,對書寫性筆墨的追求與把握使畫面氣象醇正,所以我對“丹青使命”系列寫生活動很期待。寫生的難度在哪里?不在筆墨,不在物象表達,而在意境營造。有三類畫家值得借鑒:一是現場素描。素描是畫面的營造、醞釀、加工處理過程,然后再來畫必須完成真實語境向藝術表達的轉化。二是游觀、體驗。比如傅抱石,現場游走觀察、體悟,這使他的作品很生動。三是充沛情感的迸發。從吳冠中散文中能夠發現他是懷著充沛情感畫畫,他通過畫筆將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所以既要追求寫生風格的多樣化,也要鼓勵創作方式的多樣化。
任賢義(山東大學當代水墨研究中心主任):這次能夠一睹青島畫院打造的“丹青使命”寫生展,感觸良多。畫家們表現手法多樣,有以色彩表達為主的,有以水墨表現為主的;有些作品能看出來帶有現場寫生的生動性,有些也能看出現場寫生回去再加以創作的痕跡。對青島畫院組織這么大型的以獨特的“青島地域特色”為主題的水墨寫生活動我深表祝賀,展覽能達到這么高的學術水準,這得益于藝術家的支持和畫院領導的管理有方。剛才聽到諸位老師對寫生的一些認識,我深有同感。現在大學生的繪畫基礎都挺好,但對繪畫本身,或者對繪畫寫生這種背后所體現出的精神指向,可能需要很長時間的蒙養才能達到。作為老師,也應該盡量從這些方面去引導他們。
方輝(山東省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面對全球化語境,如何看待傳統文化是很重要的。近現代美術史中,中國畫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它們是清代的“崇古”、新文化運動早期的“疑古”,和后來的“釋古”,我們今天是一個“釋古”的文化階段。黃賓虹曾提出一個學傳統的途徑,叫“先師今人,再師古人,終師造化”,他認為學中國繪畫一定是從自己的時代不斷借大自然解讀古代的文化。他的繪畫是消除了傳統與現代二元對立的思維矛盾,但我們今天卻要不否定傳統,要不就否定創新,把兩者對立起來。談到寫生創作,無論中西方都有一個從客觀物象科學性的認知到主觀哲學性的表達過程,這是任何繪畫都不能繞開的一個過程。關于畫青島,歷史上曾有很多大師來青島寫生,青島畫院整理這些學術成果意義重大。
張榮國(山東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青島畫院一直把美術創作和理論研究緊密結合,相互提升。“丹青使命——第三屆中國畫水墨名家走進青島寫生作品展”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學術品位。當下,由于對“寫生”認知的偏頗,出現了兩種不良傾向:一是因對“生活”和“自然”的過度依賴而導致作品形象不夠典型,缺少藝術性和辨識度(如時代性、藝術個性);二是因對傳統經典“程式”和個人“習得性語言”的過度表達而呈現出雷同的弊病。因此,進行地域性寫生時,作者應緊緊抓住典型的地理環境特征與人文環境特征,強化標志性、象征性、代表性的物象與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以及由此產生的真摯情感,從而創作出風格多樣的典型藝術形象。
王卓然(寧波大學副教授):傳統筆墨表現時代題材,成為當今藝術創作中無法回避的話題。本次寫生作品中能夠看到藝術家們對于傳統筆墨作出了時代性的詮釋,在傳統筆墨的基礎上滲透了對材料技法的思考與嘗試,讓筆墨語言極具時代意味。參展藝術家們重視表現時代題材與地域特征,特別是對于城市的描寫極具特色。寫生從傳統山水表現人與自然的關系,轉變到現代語境下表現人與城市的關系;由表現城市地標到表現獨特的城市情調;由表現高蹈遠引之境到表現城市人家的煙火氣息。這種對城市人文風景的描繪,體現了作為現代生活方式之中的人,及作為其生存空間的城市生生不息的律動。同時這也是當代作品不同于傳統的獨特之處,也體現了本次“丹青使命”活動表現時代精神的意義。
張光卿(福州畫院專職畫家、福建省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寫生的目的性是不一樣的,高校寫生可能是為了教學,畫家寫生是去體驗自然山水以及城市風景。外界的信息給我們的繪畫內容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作為繪畫創作者,寫生是一個很必要的手段,解決畫什么的問題。作為畫院畫家,大都有自己的繪畫經驗或者對繪畫風格的追求,寫生是對自身繪畫能力做一個探索和整合,是處理方式的一種訓練和磨合。我生活在南方的福建,畫北方的山水就迫使我去尋找一種方式去打破繪畫習慣的邊緣。這就涉及個人經驗的超越性、在地性經驗的超越。山水寫生對我們的筆墨語言、繪畫風格的探索是有一定幫助的,在這個過程中要具有目的性,過度探索手段的意義可能會迷失自己創作的方向。
亓文平(青島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青島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我認為“丹青使命”既是提出一個問題,也是山水寫生探索的一個命題。其答案就在這些和青島的當下發生關系的展覽作品中,也存在于既往的經典寫生作品中。圖像不僅能夠述史,還能撰史。我們了解歷史、解讀歷史的過程中,圖像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丹青使命”寫生展所匯集的山水圖像必然會成為青島城市形象塑造、傳播的重要途徑。藝術作品不僅能發揮寫生圖像的記述功能,還能為這個城市注入文化附加值。本次畫展我們也可以看到類似功能作品,例如林容生畫的花石樓、張風塘畫的大學路等。本次畫展關于青島的圖像也必然在歷史的發展中成為我們了解青島甚至成為青島文化的重要積淀和組成部分,這或許就是“丹青使命”寫生活動的價值和意義。
宋寒兒(中國石油大學文法學院美術系講師):本次參展的藝術家在承繼傳統的同時,又呈現出了時代新氣象。一是重寫意,藝術家的足跡遍及青島名勝,作品以意為上,融入了對中國畫氣韻生動的追求,皆抓住且抓準了獨屬青島的精氣神。二是重實境,以嶗山為例,在本次的創作中,多位藝術家的作品筆墨蒼潤,山水格調高古,南北宗視角均有,以實景實境為酵母,描繪出帶有古意、詩意和禪意的嶗山山水即山海地域風采。三是重主題,除了自然風光,作品中還融入了青島轉角網紅墻、洛川家美術館等青島藝術新景觀。同時,作品不是生搬硬套的主題呈現,而是藝術家發自內心的思考,并且將古意與當代性融合,具有精神維度的審美價值。
(作者系青島畫院理論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