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婧
新媒體的發展在不斷引領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變革,同樣引起了數字媒體藝術教學的變革創新,有必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時代為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帶來的多維價值,重構人才培養模式。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以藝術為主、技術為輔,旨在以藝技結合來培養兼具技術和藝術知識的新型復合型藝術設計和制作人才,因此其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總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不斷豐富。作為近年來的新興專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正處于探索發展時期,《數字媒體藝術本科專業規范》把這一專業分為三個方向,包括數字游戲設計、數字影視制作和網絡媒體設計。隨著近年來我國新媒體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新媒體用戶的激增,很多高校依靠靈敏的科技嗅覺捕捉到增加新媒體內容成為人才培養的未來趨勢,基于此,逐步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增加了新媒體方向或者新媒體相關內容,比如中國傳媒大學研判了網絡游戲在我國的發展前景,增設了游戲設計專業,另外,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網絡與智能媒體設計方向的課程內容中增加了新媒體技術內容板塊。
其一,突破“一對多”的教學束縛。以往數字媒體藝術偏重于“一對多”的課堂教學,學生相對處于被動的地位,在知識的接收上忽略了學生主體個性,因而教學效果不佳。新媒體時代使這種師生關系得以扭轉,教師利用新媒體互動平臺可與學生實現一對一交流溝通,利用豐富的新媒體線上教學資源可以使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從而由傳統課堂上的以教師為主轉變為新媒體時代的以學生為主。
其二,實現作品共享互評,促進教學相長。新媒體相關理念和技術的發展催生了學生的創作靈感,激發了其創作欲望。學生更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在新媒體平臺、課堂上予以展示,與其他用戶、教師、同學進行溝通、交流、評價,從而開闊視野、實現成長,有更大的動力不斷創作,形成教學相長、共享共樂的新型師生關系。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為受眾提供了更加公平、開放和民主的傳播平臺,人們一邊享受著碎片化閱讀帶來的感官刺激,一邊在新媒體構建的社交生態中釋放個性。這就為處于新媒體社交漩渦中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大學生帶來了啟示。他們深知,即便是碎片化閱讀時代依然是“內容為王”引領著流量,因此激發自身潛能,創新藝術設計,自覺挖掘優質內容,實現數字媒體藝術作品在內容上的系統性、親民性、深刻性和導向性,并探索借用活動話題、意見領袖等獲取關注及傳播自己的作品的路徑,在新媒體環境下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在于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培養高層次、應用型藝術設計專門人才以及復合型人才。在這一教學目標的引領下,數字媒體藝術的大部分課程為網頁設計、影視剪輯藝術與實踐、攝影攝像等。這在互聯網技術發展初期確實培養出了大量人才。但是隨著新媒體快速發展對人們信息獲取方式、溝通交流方式的變革,傳統課程已經滯后于新媒體技術的發展速度,很難培養出具有領先審美判斷、系統專業知識并掌握前沿技術的專門人才,因此,如何結合新媒體變化及時調整教學目標是數字媒體藝術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般而言,數字媒體藝術的主干課程包括三大類:一是通識教育,包括人文社會科學類、外語、藝術、計算機應用等,旨在提高和增強學生的藝術品位、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意識;二是基礎教育,包括理論基礎教育和實踐基礎教育,如造型基礎、色彩基礎、攝影基礎、影視后期剪輯和合成等;三是專業教育,包括專業知識傳授及能力訓練課程,如數字影視剪輯藝術與實踐、視聽語言、3D模型設計等以及高校的社會實踐活動。這樣的課程內容符合行業發展的基本需要,但是面對新媒體帶來的新的市場需求,如公眾號、H5、VR商業應用等需求,當前的教學內容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由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還是一門新興專業,當前很多高校教師由于教學經驗不足或者綜合素養不高,在教學方式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不能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一貫采用理論授課的方式向學生傳授晦澀難懂的前沿技術和枯燥理論,沒有很好的互動方式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未能采用平等溝通方式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育人效果,不利于學生的全面成長。
數字媒體藝術以綜合造型、視頻、影像、攝影、裝置和表演等方式為藝術形態,通過多學科知識和技術的綜合運用,探索和研究藝術與科學技術的創新性、實驗性發展。因此數字媒體藝術是非常注重應用性和實踐性的藝術系統,高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該將實踐教學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當前很多高校在實踐教學方面存在一定問題:一方面是針對新媒體內容的實踐課程不多,學生很難接觸到基于新媒體發展的數字媒體藝術的實踐操作;另一方面是實踐教學方式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導致實踐教學效果不理想。
新媒體時代的發展瞬息萬變,高校要以發展、融合的理念及時調整教學目標,按照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規律和新媒體環境的變化設定遞增型教學目標,使人才培養工作能夠順應甚至趕超媒體環境的變化。
其一,設定一個總目標。時刻關注新媒體環境的變化,掌握其大致發展趨勢,確定培養具有強烈責任意識、扎實專業知識、熟練專業技術、領先審美能力、較高創新水平的藝技結合的“兩棲型”服務人才。以此為人才培養的總目標,為中國數字媒體藝術事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其二,設定分目標。根據時下新媒體時代的特點和高校的特色在人才培養的各個階段設定分目標,以遞增型的教學目標階梯式實現人才培養總目標。在低年級階段設定基礎能力目標。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離不開穩固基礎的支撐,為此,在低年級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打基礎、固根本、立支柱,開展手繪基礎課程、藝術史論課程、思政課、基礎軟件課程、新媒體導論和技術課程等,使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和技術基礎。在中年級階段設定數字技術能力目標。開展新媒體版面編排、小程序游戲制作、網絡廣告設計、交互設計課程等,使學生提升設計技能和審美素養。在高年級階段設定跨媒體融合能力目標。新媒體有較強的包容性,總是能在與不同形式媒體的融合共生中實現發展,為此,高校要開展創新設計思維、人工智能應用、數字短片創作等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培養學生的跨媒體融通能力。
其一,新媒體內容的補充嵌入。如今新媒體行業呈現出多樣的發展趨勢,比如:新媒體和5G的結合應用,不僅帶動了整個5G產業鏈的發展,而且會持續創新媒體內容制作和傳播方式;依托新媒體平臺,未來更多的傳統媒體轉型App將成為新的風口;新媒體行業正在加快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步伐,進入智能化發展階段……這些新媒體行業的發展變化都成為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內容調整的突破口。為此,高校要迎風而上,在通識教育中增加新媒體素養等內容,在基礎教育中增設VR商業應用、人機交互技術與藝術等課程,在專業教育中增設人工智能應用、用戶體驗分析、App設計、影視制作技術等課程以及相關實踐課程。
其二,多學科內容的滲透互補。隨著媒體融合發展的持續推進,數字媒體藝術與廣播電視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影視制作技術等實現了深度交融,以雙向交互的優點實現了媒體融合、技術融合,這也體現了計算機、影視藝術、人工智能、文化產業等多學科的相互交融。為此,新媒體視域下的人才培養勢必要實現相關學科內容的互滲,使學生能夠開闊視野、增強綜合能力。
其一,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是一種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充分利用各種線上教學資源,具有較大彈性、自由度、互動性的教學模式。新媒體視域下,利用這一教學模式培養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學生課前利用教師錄制的視頻和網上其他教學資源實現自由學習預習,課中教師答疑解惑、學生合作探究,進行作品創作點評,課后利用學習平臺鞏固知識點,實現作品效果提升,為此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創建體驗式教學課堂成為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的有益嘗試。其二,創建教學情境。創建不同氛圍的教學情境也是實現師生互動、提升育人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當下新媒體行業的崗位要求進行環境模擬,組織學生成立合作小組,嚴格按照企業的工作流程完成小組任務。如要求小組為某企業設計H5小游戲,其間關于資料的搜集整理、創意的提出和制作、小組的分工和配合都由小組自行安排,教師負責技術指導,最后以競賽交流的方式評比最佳作品,為學生營造數字媒體藝術工作的實戰氛圍,提升其綜合素質。
項目管理制的實踐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在一個個項目的驅動下進行自主創新和互動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完成項目前期準備、計劃制定、項目啟動、執行實施、項目控制、收尾總結等全流程,在探索中不斷學習新知識、應用新技術,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這對注重實操和技術應用的數字媒體藝術而言是極佳的實踐教學方式。為此,在新媒體迅速發展帶來內容制作和技術更迭的大時代,需要利用項目制實踐教學來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技術運用能力。
其一,豐富課堂項目實踐。高校和教師要選擇合適的項目來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比如:針對某一個主旋律影視作品要求學生進行數字影視剪輯,以突出作品內涵和情感;將某一文學故事情節以動漫的藝術形式呈現等。通過這樣的項目使學生熟練掌握各項知識和技能。其二,拓展校外項目實踐。高校要同新媒體企業、影視制作公司、動漫制作公司、游戲公司、電視臺等達成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項目實踐平臺,使學生在更加真實的賽場上實現自我提升。此外,教師還需要從長期的實踐教學當中不斷調整教學活動,并借助優秀的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作品來幫助學生在課堂進行賞析與拓展,以此來開闊學生對于專業設計的視野。
加快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有利于突破傳統教學思維模式的限制,進一步提高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質量。目前,新媒體已經成為全球最具發展活力與潛力的前景產業,未來也將會不斷重塑傳播新秩序和生活新格局。為此,與科技具有天生耦合基礎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在人才培養上應同新媒體時代同頻共振,不斷創新教育理念、更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式、拓展實踐教學,培養出行業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